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拟以苏轼的经典短文缸己承天寺夜游》为例,具体谈谈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的语文课堂教学感悟。一.关注文本本味,读出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2.
李士稳 《语文天地》2011,(22):49-50
近日,心绪颇不宁静,户外,月华如水,捧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于烦躁中回归宁静,遂作此文以记所读所感。孤独而倔强的心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能写出这样豪放诗句的心灵,可能注定是孤独的。苏洵说大儿子仗义直言,从不掩饰自己正义的观点,犹如战车前面的横木,故名之轼。苏轼确有抱负,有主见,绝不肯随意附和别人。正是这种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的  相似文献   

3.
4.
一、课文悟读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入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  相似文献   

5.
细读苏东坡那八十来字的《记承天寺夜游》,我顿生疑惑:一是起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具体得近乎哕唆,依我之见,此句只需一个“夜”字即可.但古人一向强调炼字,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二是收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是自嘲语.还是悟道语?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一面咬文嚼字,一面广搜博求.终于认定“闲”字是理解本篇文字之锁钥,下面是我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编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对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大家基本认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  相似文献   

7.
8.
万籁俱寂,皓月当空,两位雅士正在斑斑树影下畅谈……文豪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真是一篇清秀优美的好散文。散文同诗一样,贵在勾画清新隽永的意境,本文作者就以淡雅的笔调,把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用诗一样的语言写月清如水、风吹影动的恬静画面,不仅描绘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月下游寺图,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谪居时的心境。全文共分三段,虽然只84个字,却字字得当。交代起游时间、地点、缘由和同游之人,叙述游景、抒发感叹,无一缺少,自头至尾一气呵成,行文自然流畅。第一段用了48个字,细述时间、人物、起因以及经过,这些都是记…  相似文献   

9.
一、学前热身 猜猜看:他是谁? 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的诗词文赋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且多因其丰富的内涵、真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而为广大中学教师所喜爱。然而对于短短84字的《记承天寺夜游》被收入多种版本的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新版语文教材,许多师生却颇有异议。据笔者了解,不少学生认为此文“太浅显”、“太一般”;有些老师也说,除了疏通文义外,不知道还可以讲些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一.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预习的效果。首先看看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怎么划分,说说你的理由。生1:念∕无与为乐者,因为念是动词,是思考的意思,后面是它带的宾语。  相似文献   

12.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久而弥笃,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美文。这篇文章不足百字,却历来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原文:  相似文献   

13.
14.
主持人龙吟: “他山之石”这次介绍的是两篇散文小品。两篇文章的作者苏轼和袁宏道,一为宋人,一为明人,身世、遭际各有不同,但寄情山水的心灵是相通的。虽则二文旨趣各异,但皆为名篇佳作,意境营造各擅用场,细细读来,满吕噙香,真的不容错过!尽管教材编排一在初中,一在高中,但我们不妨一同品读,从而领会到更多的意趣。  相似文献   

15.
<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读文,二是读人。文是人所写,文亦是人之心声。如果只读文本而不读人,就很难读懂文之真义,而读人又是以读文为基础的。所以先读文再读人,在读文中读人,就成为  相似文献   

16.
苏轼 《阅读与鉴赏》2002,(10):64-64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似文献   

17.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积少阂人如吾弹入耳。【注释】①选自《东坡  相似文献   

18.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似文献   

19.
这是我喜欢的散文篇目之一,全文加上标点符号才百十来字,这可够难为写长篇小说的作家了。月光下,天下两个不成不淡之人,在享受更闲淡的月光或者叫时光,这种“文字心情”非苏东坡不能为之酿造,他人一写就有市喧之声和凯迪拉克之声。文章不是练出来的,是修出来的。文字不是做出来的,是晃荡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