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对《故乡》的阅读,历来偏重于其社会意义上的价值,大多注意闰土的命运及其意义。由于鲁迅的博大精深,许多人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往往会笼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仰视盲点”。但笔者认为,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作品的理解与阐释是多角度的、多元的甚至是无尽的,因而随着阅读的对象、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故乡》也完全可以挖掘出新的阅读魅力。  相似文献   

2.
对现实的深刻焦虑和对理想人性的追寻并存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焦虑使他不能不将作品的故事处理为悲剧的结局,将这座人性的小庙破毁;而追寻则使他竭力将“边城”理想化,使其成为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伦理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4.
作为现代小说中的经典性作品,《故乡》长期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在过去的"社会批判"、"国民性批判"这些广为流传的阐释模式中,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我"却常常被忽视。而本文以叙述者,即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我"的情感体验与心路历程为研究重点,试图揭示出小说文本中所蕴含的启蒙主义与乡土家园意识这两重话语,以此为这一经典性作品提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的疑惧与破毁--以《边城》《九月寓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边城》和《九月寓言》都营造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但如果从两个本中呈现的时间观念上考察,从《边城》中“水”和《九月寓言》中“大地”等中心意象上来考察,那么作家主体内心深处对于乌托邦存在的犹疑就会显现出来,这最终导致了乌托邦存在的虚幻性。  相似文献   

6.
吉尔曼在其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她的国》中为女性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她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在作品中改革了服饰、空间、生态环境,使女性摆脱传统服饰的束缚和空间的囚禁,享受和谐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的“记”,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陶渊明生于东晋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29岁时开始做官,初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回家;35岁时,到江陵作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在任仅80多天,因不肯束带鞠躬迎接上级,“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自行离职。陶渊明在离任时,作了一篇《归去来辞》以明志,此后一直隐居田园,自食其力。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面对这些惨痛的现实,他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向往理…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后,许多知识分子为新思潮所激励,或者同时为农村的破产与衰败所遏迫,从家乡流落到北京等大城市。他们同农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市文明并未割断其时隐时现的乡情。拿起笔来的时候,他们往往从昔日生活中攫取题材,有仅仅以回忆的心情追寻往事,画出一幅幅风俗画的,也有从中发掘出有一定深度的现实主义作品的。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腺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隐现着乡愁”。鲁迅的《…  相似文献   

9.
10.
故多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热销的通俗文学作品,《哈利·波特》以其大胆的想象、细致的设定和厚重的文化为底蕴,在现实投射的基础上,打造出了清晰可感的魔幻乌托邦,让人在阅读中感觉亲切而熟悉。基于此,从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社会构成、时代接受等方面,对作品的后现代魔幻现实主义进行分析,探索其中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英国当代剧作家斯多帕德近作《乌托邦彼岸》中,巴枯宁和赫尔岑两个的家庭生活连接起19世纪中期俄国知识阶层的思想、精神追求和行动。剧中,不同历史人物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仅仅戏剧化地并置,而不能戏剧化地得到证实,尽管这些思想是源于自由、解放和进步等等自明的概念,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理论和思想,但斯多帕德并没有走上虚无主义的道路,而是肯定了人类探索的合理性。这一点与利奥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谋而合的同时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故乡》中揭示了个“我”的生存困境 :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容易怀旧 ,但过去的完美世界只能是幻想 ,现实世界是荒诞的 ,置身于其中的个人是孤独的 ;个体存在的意义在于自我选择 ,而自我选择也只是一种“绝望的抗战”。哲理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使《故乡》成为了一个哲理的漩涡 ;哲理漩涡产生的张力保证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王小波的小说《白银时代》被认为受到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影响,人们把其和《1984》一并归入反乌托邦文学的范畴。事实上,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误会,在对乌托邦文学的悖反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刘嘉 《海外英语》2022,(8):200-201+204
乌托邦思想的萌芽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构造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政治模式。人类在现代社会的危机感与焦虑意识又产生了反乌托邦小说,尤其以乔治·奥威尔的《1984》最为典型。尽管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是两种不同的文学类型,但如果将《理想国》和《1984》放在乌托邦文学这一维度相比,它们在国家统治方式、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方面有众多相似点。文章将以《理想国》和《1984》为分析对象,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角度来比较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并从中找出它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故乡》不是一篇政治小说,用“农村经济的破产”这一流行的观点来概括它很不妥当。《故乡》所蕴藏的情感体验主要是陌生与孤独。所表现的是作者鲁迅精神家园失落以后虚无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虚无生存状态下顽强不息的精神追寻。  相似文献   

17.
《故乡在远方》是一篇写故乡的散文,但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张抗抗的文章借助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更深意义上的探求。  相似文献   

18.
<正>三月未尽,蓉城的天光渐长,气温回暖。每到夜里,常常因冬褥厚重醒来。醒了之后,便很难睡去,虽然睡姿持续,但望着窗外城市的喧闹灯光,意识也杂沓地攀沿开来。仔细想想,来蓉已有十多年光景。这些年来,我学成一口成都话,养就一个四川胃,连行为和思维也被坦  相似文献   

19.
这种生活即是建构一个人人可以发挥个性,拥有美好的人性,没有等级,没有阶级,每个人自由发展而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为人类建构一个理想的社会,这是解决现世异化人性的最好方法。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也肯定知道这种希望的必然破碎,却仍不失希望地相信着,生活着,战斗着。  相似文献   

20.
紧紧围绕“追寻”二字,着重从文化视角的三个层面,即内外视角的传统美、文化冲突中的传统回归、文化整合中的文学“追寻”与川端的“追寻”个性,剖析了川端康成的《古都》,阐明这部小说体现了日本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