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盗铸活动的猖獗是南北朝时期货币制度混乱的重要表现之一,这一方面与当时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政府频繁改铸货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封建统治者推行减重货币和虚价大钱,以此来搜刮民财有关。而所有这些都给了盗铸者以可乘之机,他们在巨大利润的驱动下,疯狂地盗铸货币,严重地破坏了当时社会正常的货币流通秩序与经济秩序,给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并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朝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动荡。  相似文献   

2.
先秦至秦汉是我国历史的重要转型时期 ,汉初儒士承先秦遗风 ,积极投身于汉初军功集团的政治活动之中 ,努力用世 ,进取有为 ;直道而行 ,实现理想 ,改造汉政 ,成为汉初儒士群体的用世践履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先秦至秦汉是我国历史的重要和转型时期,汉初儒士承先秦遗风,积极投身于汉初军功集团的政治活动之中,努力用世,进取有为;直道而行,实现理想,改造汉政,成为汉初儒士群体的用世践履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希腊神话中,“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因触犯天律,被罚缚困于冰冷而凄凉的岩石上“守望”,却依然无怨无悔,始终执于自己的信念,体现的是“人性的完美”。希伯莱的传说中,人类的祖先因人性的过失,遭受了“原罪”的惩罚,于是救赎的等待成为一种道德意志上的教化,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神性的圣明”。“盗火”与“原罪”这两例典型折射出“两希”在民族化上的多重差异。  相似文献   

5.
数千年来 ,“鲧盗息壤”被作为神话故事传播 ,“息壤”被解释成能大能小可随意变化的神物 ,鲧治水失败被尧舜殛杀的故事亦被载入史藉。其实这些都是远古史实在代代口耳相传辗转播衍中讹变的结果。根据史料揆情度理 ,从水利工程的知识和原理考察 ,可知息壤不是地壳变动中涌长出来的自然物 ,也不是神话传说中的堙水法宝 ,而是远古人们在治水中创制的装载着石块、泥包、沙袋的竹木笼和藉之建成的防护堤 ;鲧为造息壤窃用神庙里的铜礼器成为尧舜为政治需要而殛杀他的藉口。因当时和后世的史家为尊者讳 ,为圣人讳等多种原因 ,这些历史真相逐渐被湮没。今天我们应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盗赃的善意占有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它与善意取得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从善意取得制度的功能入手,通过对盗赃善意占有性质分析,通过与国外对同一问题规定的比较,可以揭示我国关于盗赃善意占有制度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对张家山汉简中官吏犯罪与处罚的研究,可以发现汉初官吏犯罪分为职务犯罪和自身犯罪,汉初涉及官吏的法律规定有几个特点:首先,汉初对官吏犯罪有从重处罚的倾向;其次,汉初涉及官吏的律文大多沿袭于秦;再次,涉及官吏的规定数量很多,说明汉初政府对官吏的管理十分严格。汉初对官吏的某些犯罪施行从重处罚的理念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对于某些涉及职务犯罪的行为,可以借鉴汉初的做法,加重处罚力度以形成威慑。  相似文献   

8.
秦朝不堪赋敛盘剥的普通百姓、逃亡刑徒、与专制政府对抗的少年是秦朝盗的主体 ,除普通窃盗外 ,大量群盗的存在是秦朝盗的特点 ,秦朝有专门的法律、官吏以制裁、控制盗 ,数量众多的盗对秦朝社会各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设计得好 ,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 ,而设计得不好的问题 ,则容易让学生陷入一种茫然不知所以的境地。理想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轻与重的最佳结合 ,即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以及充分的延展性。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发展学生思维 ,提高语文素养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 ,成为能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亲属相盗论     
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屡见不鲜的亲属相盗现象,我国现行刑法没有作出特别规定,司法解释也只是规定了一些概括性的指导意见,并没有给出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导致适应上的偏差。对亲属相盗问题从刑事立法上统一作出规定,规定亲属之间的盗窃为亲告罪,将起诉的权利赋予被害人,并允许他们采取其他适当的方式解决纠纷,在被害人要求司法保护时国家权力才进行干预,一方面可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家庭的团结,社会的稳定,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明知之举。  相似文献   

11.
绝盗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20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转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做事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相似文献   

12.
鲁迅《铸剑》中却没有明晰的铸剑过程,仅提到:“当最末次开炉的那~日.是怎样的骇人的景象呵……”然而,既为“铸剑”,又是鲁迅先生“确实写得较为认真的”,《铸剑》于荒诞与庄严中必“隐形”地铸造出一柄复仇之剑。铸剑过程就是复仇者发展过程,复仇者怎么发展的“剑”就是怎么“铸”成的。眉间尺和他的父亲及黑色人,是同一主体复仇精神的逐步深化,是“顽铁”、“个人之剑”、“民族之剑”的顺次铸成。  相似文献   

13.
芒山盗     
陈继儒 《阅读与鉴赏》2009,(5):34-35,55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县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展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语言暴力"被认为是亟待解决的校园伤害问题之一."语言暴力"看似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却不容忽视.教师"语言暴力"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方方面面的匮乏与缺失,要对教师的"语言暴力"进行矫治应加强培训、监督、引导,提升教师品格修养;师生共学法,力抵"语言暴力";创设以人为本的管理、评价机制,缓解教师压力;研究批评艺术,提高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5.
疑邻盗斧     
正从前,有个人上山砍柴。天色渐渐暗下来时,他砍了很多柴,心里非常高兴,背着柴哼着小曲往家赶。回到家,这个人忽然发现斧子找不着了。他寻思:斧子落在哪儿了?天都黑了,上哪儿去找呀!他转念一想,又摇着头自言自语道:"不会,不会,我这么细心的人,从来没丢过东西,怎么可能把常用的斧子弄丢了!唉,没有了斧子,拿什么砍柴呢?"他急得在屋里转圈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突然,一拍脑门儿,喊道:"一定是有人偷了我的斧子!"他抱着脑袋想了又想,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了他的斧子,因为邻居的儿子也上山砍柴了,而且就在他的不远处砍柴。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共同体,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以共同富裕为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引导各族人民深刻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着力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坚决确保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成果;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推动共同富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风云际会之时,作为一个群体,青年们总是越过那些垂垂老者,站在了人群的最前端。但这种于自身所处时代的超越,却常常显得不合时宜:该投选票时投炸弹,该上学时去游行,想读书时  相似文献   

18.
<铸剑>以故事引出复仇之路,以复仇终结了人物形象,又以闹剧颠覆了严肃的复仇故事本身.鲁迅先生对这则故事的再创作,运用了古代的素材、现代的理念.对"铸剑"故事的重写,让"复仇"超出故事意义.死亡之后的复仇,而非复仇之后的死亡,展示的是分裂个体的存活状态.走出复仇之门,返归生命的本真状态,透过故事展现鲁迅先生对人生的深入思索和永久追问.  相似文献   

19.
盗窃是我国古代法律中最为古老的罪名之一。本文以睡虎地秦墓竹筒整理小组整理出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筒》为据,介绍评析了战国末至秦统一时期秦代的盗律,包括秦盗律的内容、种类及处罚原则.以及秦盗律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铸剑>中"剑"意象具有审美的象征性,那把纯青透明的宝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复仇由剑始,至剑终,剑是政治权利的象征,并且蕴含着鲁迅深刻的思考,冷酷直对国民性的批判,在绝望中反抗的生命哲学."剑"显现的政治权利、"剑"张示的绝望放抗、"剑"直刺的国民弱性、"剑"展露的生命哲思构成"剑"意象在小说中的四个层面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