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大力倡导保护儿童权利的过程中,儿童权利仍屡遭侵害。主要原因在于民众的儿童权力意识淡薄,儿童权力实现存在依赖性,成人权力对儿童权力的弩驾。为使儿童权力成为可能,应普及民众的"儿童权力"意识,培养儿童正确的"儿童权力"观念,完善"儿童权力"的法律法规,建立独立的"儿童权力"机构。通过对儿童权力与儿童权利的关系探讨,提出赋予儿童适当权力是保障儿童基本权利得以实现的良方。基于此,从揭示儿童权力的现实表征出发,对儿童权力缺位的原因深层剖析,并进一步为儿童权力成为可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权状况有了非常大的改观,然而,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我国人权问题上的不足.我国人权依然存在立法上的不足,以及行政、司法过程中实现不力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人的权利的来源,人的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出发,重申人权与国家权力的正确逻辑方向,从而为"以人为本"探求法理支撑.  相似文献   

3.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对政治体系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的影响和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权利与权力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若任由这种不和谐状态发展将会造成政治合法性降低、公共管理有效性下降和社会的不稳定,从权利与权力和谐的角度出发,本文对转型社会的行政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学术权力弱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被普遍认可的现状。学术权力的内涵,重要的不是从其管理内容来看,而是从其执行主体来看。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把"学术权力"界定为大学的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基于其专业特长和学术能力对大学学术事务所拥有的控制力,这是一种通俗易懂、直指高等教育时弊的理解。权力来源于权利、外在于权利、服务于权利,权利优先于  相似文献   

5.
结合学理和现实,从权力配置与权利保障这两个要素出发,研究了现代大学治理权力配属之痛、实现功能之难和大学治理之要,提出了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构中存在的柔性治理的可能、权利制约权力的可能、议行合作的可能、统一与个性结合的可能、可变治理体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贾瑜 《教学研究(河北)》2013,36(4):111-113,124
新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自主能力日益受到重视,教师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实现专业发展,关键是要从"教学工作者"走向"课程工作者"。教师加强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课程出发进行反思性教学、主动参与课程行动研究,学校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等,有助于促进教师从"教学工作者"到"课程工作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建的新常态。党内民主,从根源上说,应建立在党员主体地位基础之上、实现于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之中。党员主体地位是"权利主体"和"权力主体"的统一,重点涉及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关联着党内民主管理、选举、决策和监督。从理论层面看,党员主体地位蕴含着"四种主体"与"四项权利"。从实践展开来看,党员主体地位,则是"四种主体"与"四项权利"的对接与落实。  相似文献   

8.
制宪权,一种几近被遗忘的权利,但因为没有完全消失,而被认为是一种权力话语。只要追寻人类权利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制宪权绝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由权利向权力过渡的"权维",它是连结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纽带和桥梁,它一头挑着国家权力,而另一头却肩负着公民权利,并规定着人类基本权利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具有始原性。制宪权这种从权利向权力转变的"权维"形态具有重要性、至上性、稀有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依法行政作为各法治国家普遍奉行的行政原则,其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支点。天赋人权说、政治原罪说和分权制衡说三大学说共同支撑起了依法行政的理论大厦。天赋人权说解决了权利从哪里来、公共权力从哪里来、公共权力产生的目的、权力的行使应向谁负责、权力的行使应受谁监督等问题。政治原罪说论证了政治存在的必要性、政治具有恶的本性以及对这种恶加以限制的必要与可能性。分权制衡说创造性提出了权力必须分立、权力分立后应交给不同的主体行使、权力分立的核心是制衡。  相似文献   

10.
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社会制约权力是三种权力制衡模式。它们在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有各自的内涵。以"权力制约权力"模式体现为对政府的公权力、高校的行政权以及权力自身防范制度等权力的制衡和权力制衡中法治精神的遵守和弘扬。"以权利制约权力"模式彰显权利优先于权力和保障权利与限制权力的法治理念。"以社会制约权力"模式在于保障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有限介入和高校实现办学自主权。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传统行政法领域存在着一种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对于特别权力关系内部发生的内部行政行为一般不具有可诉性,如今,公民的人权意识日益增长,特别权力关系对相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漠视,不仅不利于特别相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护,而且对整个国家的法治进程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不再完全适应当今复杂的行政法律关系,对于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应该同外部具体行政行为一样具有监督机制和司法救济途径,本文进行了一些初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司法救济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罪犯应当拥有司法救济权并且不得克减.建立罪犯司法救济机制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实现保护罪犯基本人权、预防犯罪、制约权力、促进监狱治理法治化等目的.建立罪犯司法救济机制必须抛弃特别权利关系理论,树立基本人权理论,承认刑事执行行为是行政行为,形成权利救济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3.
根据传统的立宪理论,宪法仅以国家公权力作为约束的对象,在私法领域内宪法基本权利条款无法适用,但是进入现代宪法时期后,宪法理论将宪法效力逐步向私法领域拓展,相继出现了德国的"第三人效力"理论和美国的"国家行为"理论。在中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下,想要在私法领域内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公民宪法基本权利诉讼机制,但适用私权诉讼制度的前提必须是穷尽一切救济途径,以防止权利滥用。  相似文献   

14.
对于公私财产权的保护是法学领域的永恒命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保障。我国现行刑法将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单列一章,其犯罪的同类客体或法益系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即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但是,由于这一章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五花八门,并非所有的侵犯财产犯罪都侵犯了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笔者结合民法物权理论,在财产所有权的理论价值上重泼笔墨,通过实例论证了所有权理论作为侵犯财产型犯罪所危害法益的理论不足,进而提出以"控制权"来理解"所有权"的主张,以期得到法学界同仁的雅正。  相似文献   

15.
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核心的气候变化国际法律体系未能有效减缓全球变暖,应构建具有“硬法”性质的国际法律体系.在比较国别减排、碳税、碳预算等方案后,确认以财产权为逻辑基点来分配公共物品具有更好的心理易受性和理论自洽性.具体作法是将减缓全球变暖视为大气对温室气体的环境容量,将其作为一项财产并按一人一权原则平均分配给全球民众.  相似文献   

16.
论特别权力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排斥法律保留原则、否定司法审查,有侵犯人权、蔑视人性尊严之弊端,应予以彻底检讨与反思;要修正与抛弃不合时宜的落后理论,以维护人性尊严,保障基本权利,实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利益说堪称真理,因为它发现:权利是一种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用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因而也就是应该受到权力或法律保障的利益;义务是具有重大或基本社会效用的必须且应该的利益之付出,因而也就是应该受到权力或法律保障的利益之付出。  相似文献   

18.
控权平衡论从控权、制衡角度来阐述行政法的基本理论。本文以行政法的价值和目标为基点,从行政权的良性和恶性两个方面来分析行政机关和相对人权利义务不平衡的事实,进而论述新的平衡理论,即追求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权利(私权)与权力(公权)是法律文化和法学范畴中最基本的两个部分,市场经济以私权的发展为基础并依靠理性的公权作保障,私权文化会自发地对公权产生影响,但处于优位的公权一旦脱离法律的缰索便会对市场经济中的私权进行任意践踏,因此,唯有法律至上才能实现私权与公权的平衡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民权利的自觉化,是指公民对自己权利的自我认识及正确行使的能力状态。要想让这种自觉化变为现实,在外部条件上,必须有完善社会的法治环境,树立法治理念;明确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辩证关系,对主权者身份认同意识重新觉醒;认清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辩证关系,能够帮助公民充分认识到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存在前提;依法享有和维护正当权利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力;政府对公民维权行为采取鼓励支持态度;创造条件让公民熟悉法定权利,提高法治素质和维权能力。这些外部条件赋予了政府以重要的职责:加大法律执行力度,坚决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公共行政监督机制;深化政治制度改革,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理论实践相结合,坚决落实公民权利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