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挖掘他们内在潜能,促进自主学习方法的形成。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就向预习完课文的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诸葛亮明明是用计谋从曹操手中骗来弓箭,题目中的‘借’换成‘骗’不是更好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周  相似文献   

2.
启发讨论--奏响师生平等交往的和谐乐章 [案例] 老师正在教学<草船借箭>.一个学生质疑:"我觉得课文题目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再归还.'可是课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不说归还.所以不是‘借箭'是‘骗箭'".  相似文献   

3.
"扁"字在字典里呆闷了,准备出去玩玩. 一天,他悄悄地溜了出来,来到了大海上.可渔民一看到他,就撒下渔网要捕他."扁"字连忙问:"我是轻快的‘扁',你为什么要撒网捕我?" 渔民回答说:"扁加鱼字是‘鳊',我不捕你捕谁?再说,扁加马字是‘骗',你休想骗我!"说着动手就捕.幸亏"扁"字眼明腿快,才免遭一劫.  相似文献   

4.
通过质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质疑毕竟是手段 ,解疑才是目的。因此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 ,自己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能解疑呢 ?一、引发争论 ,解决疑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争论 ,在学辩中得出结论。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一位学生提出 :“读了课文 ,我认为 10万支箭应该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 ,为什么题目偏用‘借’字 ?”这个问题挺有见地 ,我趁机引导 :“是啊 ,题目为什么要说‘借’呢 ?题目出错了吗 ?现在老师请同意‘…  相似文献   

5.
巫乃刚 《现代语文》2005,(10):83-83
"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教学风格,笔者在做学生的时候也往往对那些课堂上语言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老师有特殊的好感,现在还记得一位小学老师讲<草船借箭>中的一个小片段:"周瑜处心积虑,假借公事要整诸葛亮,诸葛亮表面装不知,不动声色,巧妙借箭,真借公事气煞了周瑜.二人在这场‘刀里鞘,鞘里刀'的争斗中诸葛亮占了上风."复杂的内容被他讲得深入浅出,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6.
"忍"的诠释     
我算是白活到今天,都长这么大了,还不明白什么叫"忍".作为学生的我,只好请教老师. 语文老师说:"对于聪明人来说,‘忍'可能是‘忍辱负重'.而对于一个胆怯的人,则是‘忍气吞声';到了一定限度,他会‘忍无可忍'."  相似文献   

7.
怎样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呢?我认为,教师要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学.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实实在在地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师,布置学生回家预习有关公民权利的课文内容.第二天,他让一位同学说出十项公民权利.那学生没有回应,老师说:‘那就列举五项好了.'学生仍不出声.老师只好无奈地说:‘你只要讲出一项权利就好了.'学生回答道:‘公民有权保持沉默.'"接着,我又具体介绍了我国公民"沉默权"的法律依据(宪法关于公民言论自由的规定)和我国司法界对公民"沉默权"目前还存在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听课教师在教室后面挤满了往日空闲的所有空间。授课教师正在引导学生为《草船借箭》一文分段。在学生读书、思考之后,教师让学生说出分段结果,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学生说分四段,教师又经过一番讲解,最后小结到:这篇课文分成四段更好。第一段讲周瑜限 3天让诸葛亮交出 10万枝箭,第二段讲诸葛亮找鲁肃做借箭前的准备,第三段讲诸葛亮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第四段讲诸葛亮如期交箭。这期间,有一个女同学一直把手举得高高的,还一纵一纵,她就是刚才坚持分三段的学生之一。老师叫她起来问:“你是不是明白为什么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学校的扩招,使其在教学和管理上压力很大,面临的新问题较多.有些教师在谈论学生时,往往把一部分在某些方面行为比较落后的学生称为"差生".这其中有的学生是学习成绩差;有的是调皮不听话;有的是违法违纪受过处分……因此,被说成‘差生'的学生,其‘质'的差异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1.
廷先生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朱绍禹先生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串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沈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近日,在教学实践中碰到了一件让我头痛的事: 那天,我准备用情境教学法上说话训练课<转告>--课前,张老师佯装找不着我,于是,让我班学生转告我一件事:"星期六,请陆老师到她家附近的书店里替我买一本<格林童话选>."上课了,我刚一走进教室,大家就七嘴八舌地叫嚷起来:"陆老师,张老师让你……"我暗暗高兴:"刚才同学们把张老师的话告诉给我听,这就叫‘转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时,一位调皮的学生气呼呼地说:"原来,陆老师串通好了张老师来骗我们!"紧接着,其他学生也小声嘀咕起来了……  相似文献   

13.
适时的精彩课堂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在课题的题眼处提问 题眼是课题的关键词,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借",选词十分巧妙.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用"借"呢?"借"的本意是要求暂时用一用,到时归还.但这里"借"和"还"的方式却不同寻常."借",是因为诸葛亮军中缺箭进攻曹军,而乘着漫天大雾,假装进攻,骗取了曹军射来的箭.这种"借"就不是"借"的原意了."还",则是指用曹军的箭射杀曹军.  相似文献   

14.
我听了这样一堂语文课.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说了一句"晓不得",教师便对"晓不得"这个语词作了分析,说:"怎么是'晓不得'呢?应该是'不晓得'.'晓得'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副词,这副词应当放在'晓得'的前面,不应当插在它的中间.明白了吗?"教师的分析很对,我也点头表示同意.可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站了起来,问:"那'恨不得,中间的'不'字是不是也要提到前面去呢?"教师愣了一下,还未开口作答,类似的问题便此起彼伏:"还有'了不得'"还有'巴不得'","还有'动不得'","还有'怪不得'"……课堂上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相似文献   

15.
"莫须有"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意思是‘也许有'.后来用来表示凭空捏造.""百度百科"的解释则是:"(我)寻思着有、(我)认为有,相当于‘说你有你就有'.还可以解释为‘不需要有'."  相似文献   

16.
写字课上,我在田字格里为孩子们示范写"找"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和‘我'字的写法相似.注意,第五笔是斜钩……"我一边在田字格中范写,一边讲解要领.写完一看,我纳闷了:明明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怎么看起来不太像呢?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下面的学生看出问题了,来不及举手就唧唧喳喳地说起来:"老师.您那个提手旁写高了!"……  相似文献   

17.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英语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而"说"是这种能力的主要体现.教师可通过"打牢‘说'的基础,走出‘说'的误区,创造‘说'的环境"等具体做法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一字未宜忽     
"借"箭还是"骗"箭生:读了《草船借箭》,与其说是"借"箭,不如说是"骗"箭。师:为什么?生:"借",是请求别人借给自己没有的东西,但要如期归还:骗,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耍手腕,甚至采取不阳光的行动。师:有道理。生:从整个故事来看,诸葛亮显然不是"借"箭,而是  相似文献   

1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弗赖登塔尔说过:"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课本上的过分"成熟"的题目使学生跳过了"数学化"的过程,不利于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意识"几乎被忽略,导致学生只会被动地做题,而不会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学会解题,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数学问题"还原为"数学现象",可以让学生从"数学事实"开始,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让他们深度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数学体验",促进领悟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我一再地告诉自己,主要是为中小学校长提些建议,但我又不太可能不联系自己的经历,只是尽可能与中小学靠近. "学校姓'学'",这也是一条建议吗?还真可以算一条.原因在于,有时候有的校长也忘记了学校姓"学".其实,这一条的内容还很丰富.学校里的人是学生,教师是学者,校长又叫做学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