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由于年龄的增长,升学压力的增大,很多孩子便很少与父母沟通和交流了;而家长也普遍认为家庭、工作以及自身的难处没有必要和孩子多交流,只要孩子专心学习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孩子们不了解父母的现实生存状态,从而对父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产生误解,或对父母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作为品德教师,我们可以结合我们的品德课堂,引导孩子们向家庭的内在深处进发,更多地了解父母,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进入信息时代,孩子们从小接触的都是手机、电视、电脑为媒介的信息,大量摄取媒介信息造成孩子"上瘾",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长时间对着手机和电脑容易机械化思考。而亲子之间更是疏远,家长拿着手机玩,孩子也拿着手机玩,这样的现象影响了亲子之间的感情。家长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看不到孩子的交流,时间久了就不关注与孩子沟通,致使孩子们与父母关系逐渐疏离,比如孩子不愿与父母讲话、自闭、脾气焦躁等。通过调查发现,"亲子共读"活动是能够让家长在家中提升亲子感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的话春风化雨甘霖润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的优越环境,队员们从小就开始享受。在爱的氛围中他们胸怀无大志,不能吃苦,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国家、民族的悲哀。作为中队辅导员,应该认真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积极引导其为之奋斗。中队辅导员与孩子们的沟通特别重要,应该用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孩子,用先进的方法帮助孩子。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教育是师生心心相印的活动."的确,没有关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沟通,就无法交流.  相似文献   

5.
"父母皆祸害!"当孩子们喊出这样一句"离经叛道""颠覆人伦"的话时,孩子真的是将父母视之为"洪水猛兽"吗?都说"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为何家长们怎么就一不小心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祸害"了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双方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没有真正感受到彼此的爱,没有互相体谅各自的艰辛,从而走向了极端。我们常常听到子女们抱怨父母不理解,却很少见到孩子们理解父母用心、体恤父母辛苦。父母也是人,他们也有血有肉甚至有难言之隐,我们做子女的为何不试着走近他们,体谅他们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6.
每次看到学生天真的笑颜,我的心情就会也跟着愉悦起来。 从教多年,一直祈望我的体育课堂能成为与孩子们交流沟通的阵地。什么样的课是孩子们欢迎的呢?我们这些“导演”如何才能紧扣孩子的心扉完成教学目标?周三六年级的耐久跑跑完后,趁学生调整的时机,我和孩子们聊起了天。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神圣之处就在于它能“燃烧自己,收获希望”。辅导员老师要化作春雨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化作蜡烛照亮孩子的心田。同时,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给辅导员以信心,以勇敢、以希望。让我们带着信心、勇敢与希望去迎接每一天。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带着6岁的女儿再次结婚,丈夫也有一个8岁的女儿。我们非常希望她们能和睦相处,但是事实上我发现这很困难。养女对我很冷淡,答:重组家庭孩子之间的相处的确是一个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引发大人之间的矛盾。不过家长也不必过于焦虑。孩子的感情转变要有一个过程,想让孩子们和睦相处,需要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搞清孩子的心结所在。通常,重组家庭孩子们不能和谐相处,会有以下三种因素:(1)家长婚前没有就自己的再婚问题和孩子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造成孩子对重组家庭的抵触。您有选择婚姻的自由,但不能忽视孩子的权利。如果孩子在毫…  相似文献   

9.
近日,中央电视台在不断地播放着一个公益广告:饭桌上,默默无语的一个大碗、一个小碗;房间内, 背对着背,一个大人的身影、一个孩子的身影……简短的几个画面,折射出时下成人与儿童关系的现状, 而"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的广告语无疑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每个孩子都是"思想者",他们用自已独特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每个孩子都有发言权,他们有权表达自己对任何事物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给他们倾诉的机会。广州市少代会的"红领巾议案"为队员们开通了畅所欲言的渠道,赋予了他们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力;广大辅导员纷纷行动起来,俯下身认真倾听孩子的心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次将"CE培训"带进中国,不但更新了我们的教育观念,更传授给辅导员们学会倾听的方法和技能。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倾听孩子,已成为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河北教育》2014,(5):25-25
家庭是孩子们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时间最早、内容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教育,学校与家庭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成为每个校长都应重视的工作。本期邀请几位校长,就如何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见到老师一声"小组交流",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四人小组好像每个人都在张嘴,可是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一到汇报的时候,站起来发言的孩子不紧不慢地说着,多数孩子却依然做着自己的事情.当老师问到有没有不同看法时,后面的孩子又重复着前面孩子的答案……于是,我们就开始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连起码的尊重都不会?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难道全是他们的责任吗?就只有学生应该懂得倾听吗?我们是否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耐心倾听的姿态?  相似文献   

12.
声音     
《中国教师》2014,(12):2-2
<正>"孩子现在学习压力不大,但是课余时间不爱出门,也没有机会与其他小伙伴交流,能感觉到他很孤独。我就养了一只小狗,孩子找不到朋友时还能有小狗做伴。"——7岁的孙冉冉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他平时不爱说话,同龄的朋友也很少。提起孩子性格内向不爱与人沟通,父亲孙华伦一直叹气。如今不少孩子在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陪伴下甘当"宅童",越加习惯于自娱自乐,甚至越加内向。心理专家认为,面对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独二代"玩伴缺失、缺少交流等社  相似文献   

13.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可是,大多数学生家长都为孩子提供了什么?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学习就只是学生增加各种各样的课程吗?就是把孩子放在学校就了事吗?事实上,学习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我们,普遍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里,我发现沟通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长与老师,尤其要注意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及时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学习动态,积极引导学生的健康成  相似文献   

14.
现在许多家长都认为只要在孩子读书前给他上尽可能多的课就等于完成了任务,其实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去好幼儿园之后家长们常常就把孩子关在家里,并没有让孩子们和外面社会与世界更多的接触,这样使得孩子们在互相交流和合作上存在着空白点,这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空白点和瓶颈。在此对这一现象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观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只能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这一教育主体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即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经说过:"没有了对话,也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那么,作为一位生物教师,如何才能较好地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与对话呢?怎样的师生沟通最美丽?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仅抓学生的知识质量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就长什么",辅导员的"爱如滴滴晨露,滋润多少就收获多少"。所以辅导员更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一、倾听队员的心声架起队员心灵沟通的桥梁当队员犯错误时,很多辅导员习惯于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认为自己的"经验之谈"是"拯救"孩子的灵丹妙药。事实上,这种"训话"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难题之一 家长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家长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就缺少沟通,然后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家教中的诸多问题由此派生出来。本刊一贯倡导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那么孩子们在想些什么呢?我们在此登出“中小学生的八大烦恼”,这些烦恼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帮...  相似文献   

18.
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如果说一切教育都是对话,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一场促进对话的对话。促进孩子与汉字对话符号形式的平面化,使符号带上了单调、枯燥的特征。当我们把汉字理解为只是符号形式的时候,汉字的学习过程也就不可避免地附带上了机械接受、单向灌输的痕迹,于是孩子就无法真正理  相似文献   

19.
责任和幸福     
案例中的小王同学是一个让家长"无奈"、让老师"头痛"的典型"差生",但老师始终没有放弃他,而是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制定学习计划,最后孩子终于"脱胎换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成绩.教师也在此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为人师的责任和荣耀.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实习是每个师范生的必经阶段。在教育实习期间,我体会到了做老师的快乐与责任,也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通过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我懂得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与孩子真心地交流和沟通,让孩子的心真正地温暖起来,这样才能成长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