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维坦》是英国近代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霍布斯的成名之作。在该书中,霍布斯以利维坦为喻阐述了人们为避免自然状态下的苦难,通过订立契约、让渡权利、组成国家的过程。霍布斯所提出的人性恶、自然状态、利维坦(国家)等一系列概念及假设,不仅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国际政治理论同样具有启迪意义。《利维坦》被经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视为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源泉,而理想主义的世界主义也从中汲取了有益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马兴芝 《文教资料》2012,(16):13-16
人性善恶的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及哲学史上争论不断、见解不一的永恒课题。小说《蝇王》是英国小说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它是对人性这一困扰人类的伦理问题的又一次深刻思考。本文试从小说主人公对人性恶的逐渐认识的过程及小说对人性恶的揭示这两大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戈尔丁对人性恶的主题的论证,理解他的人性恶的伦理观:没有限制和约束,人类本性中存在的恶就会不断膨胀,所谓的文明就会面临毁灭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国家”是政治学说研究不可回避的论域,霍布斯曾因为《利维坦》建立了一个拥有绝对权力和主权者至上的国家而引发人们对个人与国家、自由与权威、民主与专制的关注与论争。从霍布斯“利维坦”的人性恶与苦难自然状态的逻辑预设出发,一方面在对“个人”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利维坦”国家权力的至高性与广泛性,也即霍布斯绝对国家权力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以人们建立国家的目的为基础,对人们在“利维坦”中的自由与国家法律对主权者权力的设限,也即霍布斯相对国家权力进行探讨,以期对饱受诟病的“利维坦”作浅显的辨解。  相似文献   

4.
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使用大量象征手法来表现"人心黑暗"这一主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邪恶的,所以对人生抱着悲观态度.戈尔丁运用的象征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个体象征和整体象征.个体象征形象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圣经故事,以及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整体象征形象也就是通过上下文获得象征意义的形象.这两类象征手法交替运用,起了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达到了神秘性与现实性并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丁毅超 《文教资料》2012,(15):60-61
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被分为四个部分,即论人类、论国家、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论黑暗的王国,现在研究霍布斯的学者习惯于强调他的机械论色彩,从而认为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是一种依附于自然科学的产物。本文试图通过对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的全面分析,进而领会其政治哲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罪"与"兽性":《红字》与《蝇王》人性恶主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探讨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关注的主题.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和英国小说家戈尔丁的<蝇王>都表达了关于人性恶的主题,指出"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此外,二者都使用了原罪的原型来揭示人性本恶,但他们对人性并不是完全悲观失望,都指出了人性中亦有善的一面,并且表达了抑恶扬善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李菲菲 《文教资料》2013,(32):77-79
《蝇王》因其对人性恶的深入挖掘而成为20世纪荒岛小说的经典。但是,对《蝇王》的理解不能止于此,戈尔丁从传统文明的衰落方面展现了人性恶滋生的深层根源,并为人类提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救赎道路,即通过基督教的他救与理性的自救相结合的救赎道路。  相似文献   

8.
《蝇王》是二十世纪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出版于1954年,并于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戈尔丁采用了道德寓言的形式揭示了人性本恶的主题。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作品中的杰克性格,揭示杰克凶狠,邪恶的性格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名著《利维坦》以“论人类”为开端,需用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论证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并精心建立了一种有关政治稳定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蝇王》是其处女作,也是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人性恶这个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人性恶在小说中的表现。第一部分集中分析了各主要人物背后的寓意以及他们身上直接或间接表现出来的人性恶。第二部分则聚焦于故事情节,在小说一步步深入的发展中,人性恶的本质战胜了人性的善良。本文旨在通过对《蝇王》这部作品中每个普普通通人物以及情节的分析,使人们对《蝇王》,对戈尔丁以及对"人性恶"这个深刻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身经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迷惘岁月的戈尔丁,在其寓言式的经典巨著《蝇王》中,描述了一群受过文明教育的儿童,一旦摆脱了道德、法律的束缚,便肆无忌惮,相互倾轧、残杀,演出了一幕幕嗜血大战。戈尔丁在书中表达了“人性本恶”的基本观点,作者对人类的看法虽然不符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其把批判社会的矛头指向人类自身,促使人类自省,则显得更理性、更冷静也更有力。  相似文献   

12.
《蝇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戈尔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凸显了他的"人性恶"思想,如他所言:恶出于人如同蜜产于蜂一样.这部以孩子为叙述主体的小说中弥漫着对人性的探索,渗透着被誉为"政治哲学第一人"的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关键词:自然,权力与国家.少年拉尔夫和杰克的争权夺利促发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与分歧,进而从本应患难与共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从《蝇王》的小说和电影两个版本着手,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这两个版本中人性恶是如何形成的。虽然两个版本中象征着自我的人物不同,但是通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析,最终都得出了人性恶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4.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借助反讽手法悉心雕凿的诺贝尔文学精品.本文拟从命运反讽、结构反讽和互文性反讽三个方面探讨小说的反讽艺术,并揭示了其人性邪恶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中的杰克和他的猎手杀死了猪崽子和西蒙。小说结尾,他纵火烧岛,追杀拉尔夫。因为他的残暴,大多数评论家认为他是恶的代表,没有理性。事实上,杰克做这些事只为一个目的——打败拉尔夫,当上孩子们的领袖。他的种种恶行都是在工具理性驱使下完成的。通过理性的计算,他试图寻找一个最恰当、有效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他操控自然界的物品,毁灭一切阻碍他成功的事物。最终,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同时他的行为也导致了孩子间的疏远、战争、分裂,以及原本伊甸园似的小岛的毁灭。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4):16-17
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的人性主题,讨论小说中人物的象征意义,由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影响分析人性恶的缘由,从时代背景、宗教教义和哲学发展角度阐述文明理性与野蛮专制的较量和结果。  相似文献   

17.
威廉.戈尔丁是20世纪英国较有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因而他又被西方评论家称为"寓言编纂家"。本文就是要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解读他的代表作《蝇王》。本文将通过呈现《蝇王》中表现出的伦理混乱,揭示出岛上的小孩,以至现代人的伦理困惑,探究人类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8.
身经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迷惘岁月的戈尔下,在其寓言式的经典巨著《蝇王》中,描述了一群受过文明教育的儿童,一旦摆脱了道德、法律的束缚,便肆无忌惮,相互倾轧、残杀,演出了一幕幕嗜血大战。戈尔丁在书中表述了“人性本恶”的基本观点,作者对人类的看法虽然不符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其把批判社会的矛头指向人类自身,促使人类自省,则显得更理性、更冷静也更有力。  相似文献   

19.
巴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家》揭露了封建体制的罪恶。但这只是小说意蕴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小说不仅仅揭示了制度之恶,还展示了人性之恶,很多发生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悲剧,其根源往往不只是罪恶的封建制度,还有源于人性深处的恶。小说对人性恶的呈现构成了《家》的另外一层意蕴。  相似文献   

20.
《1984》《蝇王》在描写人性恶的探索性实验中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层面的侧重,这说明两者对人性恶的描写是相互补充的。《蝇王》可以看作《1984》的前传,《1984》可以看作《蝇王》的幕后背景。将两者相互对照,可以互相补充人性探索中的盲点,使人们对人性阴暗面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