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具有音乐美,具体表现为作家对音响美、节奏美和旋律美的追求。鲁迅的个性和悲剧人格,艺术地投射到他的创作中,使他小说中的音乐美呈现出一种独特性,即音响的怪诞性和旋律的不和谐性。鲁迅小说的音乐美,是他的小说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悲剧在审美对象中有其重要的地位。苗族爱情悲剧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 ,它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 ,是作为反映形态的悲剧艺术 ,才能经常成为审美对象而引起人们审美愉快的。文章拟就苗族爱情悲剧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悲剧历来被人们看成是最崇高、最深刻的艺术。别林斯基说过,悲剧是所有艺术中的最高阶段和冠冕。悲剧,本来就比喜剧、正剧或其它艺术种类更容易打动人,更富于美感,这是由悲剧独特的先痛而后快、痛与快交互幅射作用的美学价值所决定的。以至喜写至悲,这一艺术辩证法于悲剧中运用,就更能获得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鲁迅曾一语道破悲剧最明显最基本的特点:“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页)悲剧的目的或本质就是,以否定的方式(痛苦、灾难、毁灭等)来肯定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使读者或观众弥足珍惜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由于悲剧目的的确定性,“至喜”在悲剧中具有双重功能:它既要提高喜悦,更要加深悲痛。这也就是说,“至喜”在悲剧中不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它被制造出来,是具有方向性的,它必须导向受难者的人格和价值,加强对于人的贵重性的暗示。而“至悲”则是直接显示人的价值和贵重性,由于“至喜”的暗示反  相似文献   

4.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是美的一个特定的类型。从生活与艺术中的实际出发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又分为三类 ,即新生力量的悲剧 ,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和“小人物”的悲剧。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于勒”就是这类悲剧性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两个作家 ,生活在不同的国度 ,不同社会 ,不同时代 ,却刻画出两个很相似的艺术典型 ,写的都是普通人被毁灭的悲剧 ,给人以深沉的同情、哀痛、激情的强烈感受 ,产生了相同的悲剧效应。这种悲剧的审美价值 ,在于引起人们的震惊和深思。一、社会制度吞噬人 (相似的矛盾冲突 )恩格斯指…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品的儿童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性格,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内涵丰富。本文以此为靶向,从鲁迅作品儿童形象的审美流向、儿童形象的悲剧色彩、儿童形象的思想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儿童形象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鲁迅悲剧社会价值在于能揭示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鲁迅能从社会环境(社会性)中寻找悲剧之源,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和建设意义。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能在平凡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社会真理和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7.
木刻艺术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对木刻艺术的热爱,不仅影响了他独特的审美倾向,而且也潜在地影响了他作品的审美效果,从而使鲁迅的艺术世界更突出,更独特。  相似文献   

8.
鲁迅从批判国民性出发,对中国古典悲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总体上对之持否定态度.学界一般认为鲁迅的这种批判过于偏激、片面,往往无助于对中国古典悲剧理论的建构,具有很大的负面性.这种看法过于简单.事实上,透过鲁迅的这种批判,论人们能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本质,其批判的美学意义和价值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
悲剧一词广泛应用于生活、哲学、戏剧、艺术类型、审美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古今中外,研究"悲剧"的作品很多,本文主要侧重于研究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从悲剧含义、悲剧主人公、悲剧的本质特点等几个方面,加深对"悲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正>"悲剧是人生有价值东西的毁灭,引起人们在思想感情的更高层次上,对有价值东西的肯定。悲剧的本质,不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而是以否定的形式,使有价值的事物更生和升华。在审美上,是经痛感而达到快感。"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让人们在悲痛之后,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从而更加肯定和珍惜美好的事物。《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诗性特质的小说。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林黛玉,是一个典型的诗人形  相似文献   

11.
情感美是有标准的,并非一切情感都可以进入美的殿堂。鲁迅深深懂得,伪饰、虚假、浅薄、庸俗的情感,激发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而艳情、色情更靠近不了美神。鲁迅追求的是体现人性美、人情美的崇高的情感,这正是鲁迅小说之所以成为美的垂范的根由。本文主要探讨鲁迅小说情感美构成的艺术机制。窃以为“真实”、“强烈”、“深沉”的艺术三维,规范并构成了鲁迅小说情感美的基础,因而成为人们高层次审美享受的精品。  相似文献   

12.
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无不体现出人生价值的毁灭。“克夫克子”的祥林嫂就具体体现了鲁迅作品的悲剧性艺术特色。本文以鲁迅先生悲剧的创作体现了悲剧观念为立论根据,通过鲁迅所描写的祥林嫂所具有的“可贵之处”及其毁灭的具体分析,得出了祥林嫂的悲剧,印证了鲁迅所谓“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张艳霞 《考试周刊》2011,(77):21-21
真善美事物的毁灭会让人们产生悲剧感。欣赏悲剧艺术,会让人精神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鲁迅先生通过短篇小说《伤逝》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悲剧美。  相似文献   

14.
《伤逝》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小说,而且是悲剧,但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又超出了爱情悲剧的意义。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子君的爱情悲剧尖锐地涉及到当时一个广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即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纵观"五四"以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对故事时间的巧妙安排,体现了鲁迅崭新的时间观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并产生了类似戏剧艺术的魅力效应。鲁迅小说以场景与省略交替的戏剧化节奏改变了小说的常规,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作者追求客观、直观、写实的审美理想。鲁迅小说采用现在时的基本时态所表现出来的戏剧艺术特性,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时态功能上的观念。鲁迅小说对重复叙述的普遍运用使其获得了与戏剧在结构上喜用重复手法所创造的相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6.
鲁迅堪称巧妙处理小说艺术节奏的典范,但这点却鲜有人论及。车文就鲁迅现实题材的小说归纳了其艺术节奏的几种外在“型式”;剖析了其艺术节奏的内在“灵魂”,即一种情绪的律动;评价了其艺术节奏的特点和艺术价值。这些意见为鲁迅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提供了较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鲁迅堪称巧妙处理小说艺术节奏的典范,但这点却鲜有人论及。本文就鲁迅现实题材的小说归纳了其艺术节奏的几种外在“型式”;剖析了其艺术节奏的内在“灵魂”,即一种情绪的律动;评价了其艺术节奏的特点和艺术价值。这些意见为鲁迅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提供了较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民族的音乐发展中,中国民歌合唱不仅体现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更表现出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对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重要的审美导向作用,引领了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从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五方面对中国民歌合唱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中国民歌合唱音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创作有共性,但异质性更为明显。表现在在新诗审美特性的选择上,周作人强调艺术的美,鲁迅则更强调艺术的真。在新诗的具体创作实践中,鲁迅的诗思在诗美的层面上达于崇高的"深,"周作人的诗情在诗美的层面上显示出和谐的"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其“表现的独特和格式的特别”在问世之初即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往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艺术的领域范畴内,未能充分认识到鲁迅小说所包容的多种艺术特质.《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一书从鲁迅小说与其他非小说艺术的渊源关系入手,从“跨艺术”研究这一新颖独特的视角,综合运用“传记学”和“文本细读”两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鲁迅和各种艺术的关系及鲁迅小说和非小说艺术在审美追求和审美效果上的深层契合,卓有成效地将鲁迅小说的表达技巧与思想内涵相结合,为人们研究鲁迅及其小说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