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嗣同作为近代变法维新旅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人物,他以传统文化资源解读西学思想.改造中国传统三世说,提出了独特的两三世说.三世说始见于<公羊传>,谭嗣同两三世说承接康有为三世说,加以发挥.两三世说将西学进化论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推崇上古思想、最终的大同世界理想纳入中国传统的三世说中.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大胆地吸收西学改造思想,就历史观而言,一方面,以“不言《新学伪经考》”的新学术突破了早期所深受康有为影响的“三世说”史观,另一方面,他侧重用近代民族国家学说解释历史,建构了以民族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思想;完成这一转变的学理则是以“人群”的进化观念,改造康有为“政制”、“文教”进化“三世说”变革中国的历史观,并在建构中赋予了民族国寡为突出特征的史观,以此为出发点呼吁“史界之革命”。  相似文献   

3.
西方与中国传统我的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写的是谭嗣同。文章认为 ,谭嗣同《仁学》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中国传统 ,中国思想传统本身存在着紧张性和激荡性 ,近代以来西方的冲击只是加剧了这种紧张性 ,从而造成巨变 ,导致谭嗣同对儒家思想进行激烈的批判。当然 ,这位学生所说的中国传统 ,主要指墨、道、佛诸家思想。对于这位学生的见解 ,我并不完全赞同 ,但由此联想到很多问题。中国近代思想史变化之大、变动之速是众所周知的。谭嗣同是早期多少带有“全盘西化”色彩的思想家。倘若谭的 (批评纲常名教的 )思想多受之于中国传统 ,那么其他思想家特…  相似文献   

4.
在戊戌维新志士中,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激进。其根源在于:谭嗣同的思想深处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侠精神,同时谭又汲取了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意识和斗争精神。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多重影响,谭嗣同性格上表现出“刚强、任侠、轻生”的悲壮色彩。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体是知识界,即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倡导者。他们当时充分运用了报纸、学堂和学会等新型传播媒介,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新学,致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与观念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本文主要探讨学会组织与维新派传播西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组织在西学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身处内忧外患的晚清世变中,谭嗣同抱定“器存而道不亡”的信念,表现出对外问学西方、变法图治的一面;同时,他也在万国竞争的世界图景中,不断回勘、对照自身,借用西学激活传统思想资源,建构了一种介乎古今中西之间的特殊身体观。具体而言,他的身体观包含三个层次,从实在的“形躯之身”、现实的“政治之身”到终极的“宇宙之身”,层层激进,最终指向“虽杀之亦不死”的烈士身体观。对这一内在脉络的把握,有助于理解谭嗣同何以在肉体、政治、宇宙层面都能勇猛精进、勘破生死,从而进一步丰富对近代烈士精神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国近代一部思想性极强的著作。从墨家思想、儒家思想、西方民族主义思潮3个方面对谭嗣同思想之开放性进行探析,可得出该书将传统文化赋予具有现代性的内涵,符合现代化的潮流。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动荡时期,谭嗣同以率直、果敢与坚毅的品格和行为展示于戊戌变法的政治舞台,以敏锐的思维成书了时代性的《仁学》。由此,谭嗣同的思想脉络与活动轨迹不仅受到了中国学者们的多视角研究,也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谭嗣同研究的思想理论层面与学术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那么,日本学术界对谭嗣同的研究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在此,透过小野川秀美、高田淳、坂元ひろ子三位学者的研究,再现日本学者视野中的谭嗣同及其对谭嗣同的研究脉络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在广泛吸收西学、佛学等儒学以外的思想资源,对公羊三世说进行了丰富和改造,形成康有为新的公羊三世的理论,创出"三世三重"之说。康有为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均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变迁的自然进程,他认为社会的变迁,只能是"进化有渐"式的循序渐进。他还对未来理想社会———大同太平世进行了描绘和设计。  相似文献   

10.
论湖南维新时期的社会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的近代史研究者,很少注意到湖南维新思潮的独特性。本文指出,维新时期在湖南全省广为流播的某些思想主张,如人格觉醒与平等学说等,均少见于同时期的其他省区,为湖南人士所特有,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此外,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西学中源”说,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值得后人剖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通”——以通达、贯通、仁通求变通、运通、流通的思想,即维新变法的思想,而不是激进革命的思想——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精髓与主旨。希望有仁慈的君主、清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流畅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才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谭嗣同秉承湖湘,学派理学思想源流,希望朝廷存“仁心”,行“仁政”,从“匡扶社稷”的思想来分析,谭嗣同依然是一个“吁天”的传统士绅。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的"尽变西法"观是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其变法思想较为全面、激进而又具体,表明谭嗣同这时的世界观的主要倾向已经资本主义化,试图用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机。"尽变西法"思想虽然还不够深刻和成熟,但总体来说,它是谭嗣同甲午战争后到其牺牲前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乃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也有其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提出的平等思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他的代表作《仁学》中,谭嗣同构建了“仁-通-平等”的人性平等与人权平等关系模式,主张消除人我之利害冲突,实现人人平等。谭嗣同的平等思想,受佛教平等观的影响至深:一方面,佛教的平等观为谭嗣同的平等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国平等伦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但另一方面,借用佛教的“众生平等”的思想来论证其平等观,也使他的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带上很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二治说"和"三世说"构成了康有为的《论语注》注解《论语》的基本思想结构。这一结构既蕴含着传统儒家思想,又掺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立宪思想,显示出康氏坚守保皇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在晚清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背景下,糅合西学、佛学和儒、道、墨等学派的思想精华,提出了“以心力解劫运”的改造人心风俗思想。这一思想试图以“心力”改造封建旧道德,建立近代资产阶级的新道德,以改造国人的人心风俗,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启蒙意义,又具有明显的唯意志论倾向和浓厚的道德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李舒 《神州学人》2023,(3):15-18
严复早年中西学兼收并蓄的学术经历,以及对中国和西方社会的深刻思考,为后来他的中西会通及学理构建奠定了基础。在留学回国后,面对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中国,严复希望能通过翻译斯宾塞相关思想及其著作,找到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严复利用自身西学的优势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影响下试图构建系统的群学思想,以在思想层面为救国图存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经世致用思想既是桐城派的文风,也是一种教育传统。清朝末年,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晚期桐城派发扬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他们引进西学,译书办报;设立方言学校,派遣学生留美学习,创下中国留学教育史先河,也为早期外语教育储备了师资。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传统书院中设立了格物、算术等西学课程,又开设西文、东文学堂,延请外文名师授课,亲自出国游学考察等等,推动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近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启蒙与发展铺设了道路,也为当前我国外语教育的规划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1899年1月2日,梁启超在日本首次发表亡友谭嗣同的遗著《仁学》,在清末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谭嗣同的《仁学》:“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谭嗣同的《仁学》一书,“虽语有过激,而忧深思远,上媲梨洲《明夷待访录》,无愧色也”。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谭嗣同在经学方面虽不及康有为之煊赫而有建树,“而在思想方面,则所著《仁学》,发挥大同之义较康有为精密……谭嗣同思想……其中虽不免有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的“冲决网罗”思想与“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激烈程度上,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谭嗣同与“五四”启蒙思想家在政治上、道德上、思想观念上、学术上等方面都对传统的黑暗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因此,早于“五四”运动20年为改革献身的谭嗣同则实是“五四”启蒙的先驱。  相似文献   

20.
近代著名思想家谭嗣同,鉴于自己对于易学不同部分的不同学术定位。利用易学的相关内容,比附西学,形成了物质的、运动的自然观和以“新”、“切近而平实”、“合地球之学为一”为特色的治学观。同时,他的变革思想、平等观念和社会进化史观的形成也与他对易学的吸收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