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罡 《新闻知识》2001,(11):30-31
2001年6月初,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6月5日接待了一个背着10万元现金前来自首的某报社原总编辑。这个人年仅40多岁,却因为两年的逃亡生涯已重病缠身,看上去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我作为《法制周刊》的记者,感到这个案子很有特点,在人们印象中,记者为坚持正义,遭受非难、殴打的事情常有发生,报社总编辑涉嫌经济犯罪还不多见。而这位总编辑怎么会走到这个地步?在逃两年中,他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样的精神摧残和内心折磨能使一个人在两年之内一下衰老十几岁?几天后,我因事到海淀区人民检察…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3.
2006年5月11日多家媒体报道了一则消息:5月10日名摇滚歌星窦唯因对《新京报》刊发的《丁武奉劝窦唯去看心理医生》、《窦唯否认骂李亚鹏,李亚鹏将暂时全休陪伴王菲生产》两篇报道不满,前往新京报理论,要求见采写该报道的记,认为该报道有失真的地方,因报社的解释不能让其满意,窦唯砸坏了该报社一位负责人的电脑键盘托,并砸了该间办公室的玻璃,还用水泼了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央单位报刊有关管理部门: 最近,经济消息报社与中国国情研究会擅自设立“国情内参社”,非法出版、征订发行有严重问题的《国内参考》、《国际参考》和《国内参考特刊》,被我署查处,经济消息报社受到停刊整顿处理。近年来,有的单位和个人以搞“内参”或“内部信息”等名义,将涉及国家秘密的内部资料信息,非法出版的一些涉及党和国家领  相似文献   

5.
我总想着,什么时候得便去北京看看这位可敬的老人。当《新闻爱好者》杂志即将走到25周年的日子,而我,不日也将走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的时候,去看看他老人家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强烈。可是,当我打开电脑,想查一查有关他的一些资料时,看到的却是他老人家已经仙逝的消息。  相似文献   

6.
肯定有人说谎了。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底谁在给后人编故事? 在蓝鸿文教授新出的一本书里,我很偶然地看到了一段文字。文字说到一篇著名的消息——《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刘伯承将军一笑置之》,刊登在《新华日报》1946年10月10日第二版。这么重要的消息,我党的报纸为什么不登在第一版?蓝教授顺手加了一个括号提示:(二版为)要闻版,一版为广告。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到广西出差,在南宁看到10月18日的一家晚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野猪糟踏庄稼:杀无赦!》内容是“呼唤猎猪好手”去南宁郊区“为民除害”。时隔不久,果然有两路“打猪英雄”“去灌木丛异常茂密”的野猪出没地“打猪”去了。10月30日这家晚报又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坡陡林密野猪难觅 猎猪先遣队无斩获》的消息。看了这两则消息,我随即向当地群众收集反映,回答是野猪是野生动物,不应等濒临灭绝了才想起来保护;有的说可以搞特种养殖;也有的说可以建一个生态园区,如果将来野猪发展头数确实太多了,还可以建一个狩…  相似文献   

8.
启事     
《新闻周刊》常有一些银针似的短消息扎准我的兴奋神经。5月7号第18期让我读到两则精短消息,使仰躺着的我前后两次直起身子。一日:“你们报社能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两千字就是1万元。”——王朔向约稿记自报身价。二日:影星马龙、白兰度开拍《惊声尖笑2》,只需要工作4天,就可取得200万美元片酬。我联想马龙,白兰度在《巴黎的最后探戈》中每抱一回女人大约值多少钱之后,觉得美元离我太远,于是集中精力把王朔从头到尾想一遍,差不多弄明白了骂人最值钱,王朔那双看人的狗眼是黄金做的,他那打印机喷出的一定是金粉。  相似文献   

9.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  相似文献   

10.
我于1947年4月到兰州担任《西北日报》编辑,到1949年6月回成都,历时二年零两个月。我进《西北日报》,是靠我和该报社长赵荣声的私人关系。后来在报社中也是和赵私人关系最深者之一,因之有些报社内幕情形能够知道一些,另外一些则是解放后听赵谈的。现记述如下,供报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12.
各家报社自办发行始于1979年《山东广播电视报》,迄今已有18个年头;在地市党报中,《洛阳日报》是1985年率先自办发行的,距今11年多;晚报中最早的是《扬子晚报》,到今已达10年;多数报社自办发行业务都有三五年的历史。在自办发行中,各家报社已经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发行体系和网络,已探索出一些成功的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投递质量明显提高,报纸发行份数逐年增长,开发了报社新的效益生长点,总  相似文献   

13.
散步     
《琅嬛记》云:“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好像是散步限于饭后,仅是老人行之,而且盛于古时。现代的我,年纪不大,清晨起来盥洗完毕便提起手杖出门去散步。这好像是不合古法,但我已行之有年,而且同好甚多,不只我一人。  相似文献   

14.
我是因为拍摄电视纪录片《巴金晚年身影》,而得以在1999年秋天认识和采访柯灵老人的。想不到时隔不到一年,却传来了他远行的消息。那天早晨,我听着广播,既感到意外和吃惊,更感到痛惜与遗憾:我再也看不到这位可敬可亲的老人了,而他曾经是与我有约的呀!在《巴金》电视片拍摄的前后,我一共见了三次柯老。说起来可能很难使人相信,在初见柯老之前,我的心里似乎早就有他的具体形象了。细细寻思,那是三十多年前,因为他的《不夜城》被蹂躏,我反而专门去寻读他的美文,是那些文中所包涵的精神品格,在我心里逐步勾勒出了他男子汉的伟岸身影,我记不清当…  相似文献   

15.
去年10月,我调到广西日报工作。在这之前,我曾参与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等工作,接触过小平同志组织和领导百色起义的史料。出于对小平同志和左右江老区人民的特殊感情,我到报社不久,便带领记者去百色、河池等地,跑了9个县(市),翻山越岭,爬上了一些很少有干部去的山、村寨。通过与地、县、村干部和山民们座谈、实地观察,给我的印象是,老  相似文献   

16.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燕山夜话》你看了吗?有什么意见,听到什么反映?”当时我正想请他为本报多写点理论文章,所以就借这个题目闲谈起来。老实说,他当时已发表的《燕山夜话》,我是看了些,但是兴趣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对  相似文献   

17.
去年10月27日,北京青年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本报花钱买意见》的消息:凡见报或有启发性的意见,本报将支付30元至1000元不等的信息费。而后几天,该报又在头版刊登了《本报社长总编网上恭候读者》等系列报道。消息一经刊出,便在读者中引起反响,仅在第一天的5个小时内,该社便接到热线电话60多个,传真、网上帖了42个。 报社“花钱买意见”,体现出将读者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其重视读者的魄力和诚心是难能可贵的。 新闻事业发展到今天,了解读者、尊重读者,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要,已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共识。许多报…  相似文献   

18.
一场新闻官司的反思─—浅谈新闻报道中侵害名誉权的度《黔江日报》副总编罗廷辉今年2月,我受报社委托到法院应诉,因《私了了不清的血泪债》(以下简称《私了》)一文去年在《黔江日报》编发,原告父女3人告报社和作者侵害其名誉权。尽管平时注意学法,但此时顿感法到...  相似文献   

19.
张兵 《军事记者》2008,(7):53-54
2008年5月10日,人民军队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草船借箭”进试卷》。稿件见报后,引来不少好评。一些读者称赞此稿内容颇有新意读来令人眼睛一亮。此稿被报社评为当月优质稿。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这个二十来人的编辑部里,论年龄,许法新同志大概是最老的一个。可巧的是,他也是我的一位最老的同事。我初次和他见面,是在一九三九年。屈指算来,四十六年,那已是非常遥远的往事了。抗日战争初期,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到了贵阳,当了《贵州日报》的记者。这个报社到底有几位记者,我一直没有弄清楚。那时候的记者这个行当,叫做自由职业。白天在外面跑跑,到了晚上七八点钟,才到报社的编辑部去,随便找一个办公桌坐下,写几条消息交给编辑,便又走了。在那里,我经常碰到一位青年记者,瘦脸宽额,长衫革履,颇有一点神气的味道。每次见面,我总是淡淡地和他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