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丰子恺的儿童题材散文与顺应时代主要潮流的大多数文艺作品不同。他的散文不再将儿童作为某种特定的文化符号,而是致力于对儿童的还原,表达对儿童的挚爱以及对儿童世界的景仰。丰子恺的儿童题材散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独特的童真世界,显示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2.
丰子恺的散文往往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于不知不觉间流露出作者的心性和情感。他在创作散文时心态淡泊、自然、平和,善于以儿童的心境去品味人生的欢乐,以儿童的心理去审视社会的丑恶,以儿童的心灵去超越人生的痛苦。他的早期散文充满童心、童真与童趣,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朴素、宁静纯真之美。这既是他本人的心灵天性使然,也是他刻意追求的结果。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风格与品性。  相似文献   

3.
品丰子恺的散文犹如品着香茗,在淡淡的清香中,你可以看见一位怡然独立于尘世的智者在向你娓娓诉说着人生。他希望"天下如一家",希望人人"互相爱,互帮助",于是,丰子恺先生就追随着"童心"去寻找生命的原味,这就是他的童化人生,充满智慧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佛缘、人生与艺术表现——论丰子恺的散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子恺的散文,因其多染有佛性淡泊超世、旷寂空渺的精神,既不能在国难日趋深重的二三十年代走红一时,在以闲适为小品文时尚的后工业时代,同样未能象林语堂、梁实秋的散文那样被人不断翻炒。但早在四十年代,丰子恺的散文一被迻译日本,丰子恺本人即被日本的文学家誉为“现代中国最象艺术家的艺术家”。这种极为悬殊的品评,除却当时具体的国难家境不同以外,主要在于丰子恺对宗教佛性与哲学、艺术、人生等关系的认识同一般人迥异其趣。事实上,丰子恺的散文中的佛性更多的应是哲学的佛性、艺术的佛性,而这点却是最容易被日本国人理解与接受的。  相似文献   

5.
赵文萱 《现代语文》2007,(12):54-55
冰心作品的主题非常简单。一个"爱"字就可以概括其创作的基调和特质。"爱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于冰心的家庭环境和她所钟情的基督教精神。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冰心,便用爱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看待世界。这份爱同样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她的作品中有对母亲的爱、对童年的爱、对大海的爱。可以说冰心用一颗爱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柔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冰心、琦君的散文皆呈现出以歌颂母爱、重视童心、文风柔婉为中心的女性书写特色,本文将在她们的具体文本中阐述二者女性散文书写的独特魅力所在,并进一步从宗教情感、传统道德、家庭影响、女性特点四个方面探讨她们形成此种书写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涉及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特别是在对故乡人事的回忆和描摹的散文以及在抗战时期逃难桂林的见闻日记里,丰子恺以清新趣味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民情风俗画卷。丰子恺散文创作的民俗文化元素具体体现在,通过对饮食、方言俗语、人物称谓、岁时节日、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构成他的散文的一些主要情节,揭示人物性格,营造环境氛围,体现作品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对《庄子》中的“情”字的理解,引发出性情与感情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情”。针对此二“情”在庄哲中的地位及影响,来阐明二情与道,二情与庄子理想人格的关系,以及二情对中国后世文人深重的影响,造成三种典型品格类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文化史上,魏晋名士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智慧演绎的魏晋风度,即使今天也深入人心。但只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究其审美本质,对人文的发展才有意义。文章拟从审美的角度,试就《世说新语》中人物的至性、至情和至真三个方面做以分析,力求揭示魏晋风度的审美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文化史上,魏晋名士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智慧演绎的魏晋风度,即使今天也深入人心。但只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究其审美本质,对人文的发展才有意义。文章拟从审美的角度,试就《世说新语》中人物的至性、至情和至真三个方面做以分析,力求揭示魏晋风度的审美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人生的级次与价值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核心内容,冯友兰根据人对宇宙人生觉解,把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且依次论释了人生的价值。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也不乏局限性,设计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是其留给人们的普遍反思。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正陷入道德失范、监控无力的尴尬困境.现代新儒家的代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理论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多维度的考虑,他肯定人人都能成圣,为大学生树立明晰的新时代的道德目标,并向大学生指出了通向圣域的重要进路,尤其是在日常行为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信念和完成精神的自我超越,对于探讨大学生道德修养和思想的境界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主体间性的学理发展历史来看,它主要研究了主体间精神交往的可能与生成,与师生何以理解的根基有着不谋而合的学理视界。对于主体间性内涵的确认,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主体间性是关系范畴,是基于不同主体各种现实或可能的关系;主体间性并不等同于类性,但与类性的关系十分密切,类性是强调人的集约性、群体性和人类性,是主体间性的结果状态;主体间性在它提出之时就蕴涵了"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先生通过对境界一词的范畴进行借用,来将人们的主观精神世界进行构建,其在构建的过程中,从本体论到人生论,由觉解作为枢纽,构建起了新理学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中对人与自然界的生态观以及人们的价值观进行了境界上的阐述,认为人与自然归为自然境界,人与价值归为功利境界。从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中,宇宙人生对于人而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进而构成人的境界,这便是冯友兰先生对境界一词的内涵界定。  相似文献   

15.
《云笈七籖》是道家最大的一部类书,保存了《大宋天宫宝藏》的菁华,素有"小道藏"、"道教小百科"之美称。《云笈七籖》对宇宙的生成和演化进行了颇为系统和详实的思考,形成了富有创建的宇宙源起演化学说。《云笈七籖》中论述宇宙演化理论最为集中的当属卷二,特别是《太上老君开天经》,该作提出了宇宙生成的两个过程:一是宇宙未生之前的"混沌"状态,二是宇宙世界生成后的继续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刘志林 《安康学院学报》2003,15(2):49-52,55
人权问题是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人权问题非常复杂且流派纷呈;因此,有必要对其理论渊源——近代古典人权理论的核心天赋人权说进行考查,以便在了解此理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导致该理论陷入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文学史上,丰子恺由于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人生追求,往往使人误认为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错过了接受新文化洗礼的大好时机,一味徜徉于传统儒家文化和佛学境界中,置中西文化和新旧文化的撞击、交融于身外,思想上疏离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直接导致部分作品的落后于时代。这样的论断是经不起推敲的。本文以丰子恺一生及其与其自身价值追求相关的经历为线索,以客观分析其精神气质的态度表明时代文化变革与传统文化精髓在他身上的奇妙结合。  相似文献   

18.
行为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理论基点,也是其觉解的客观对象之一。在境界的生成上,冯友兰考察的是行为的动机。境界是思的结果,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总是和行为者的品德联系在一起。在主观的境界生成后,又反观和规定境界下的行为,使人生境界论从对行为的觉解与反思到对行为的规约,从而具有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蕴,同时从伦理学学理上也具备了实践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Many of the major movements in English teaching over the last 25 years have drawn on poststructuralist/posthumanist theory, filtered through work in cultural studies predicated o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While this has been enormously productive in many ways, there has been a nagging problem with the question of agency. How can subject English enable students to be agentic, able to shape their lives actively, rather than simply being aware of and/or resistant to the shaping society impos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is problem of agency, and proposes that in fact there has often been an underlying concern in much theory with affirm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art of living’. Some answers as to the shape this might take are to be found in perhaps one of the most unexpected places, the work of Lacan, as developed by Mari Ruti.  相似文献   

20.
农民过日子首先要拥有土地,农民在土地上折腾,但他们最后却坚守土地,我把农民这心态称为 "恋土情结".本文试图从分析生命与土地的内在与外在关系方面,融入现代化发展实质,并结合作家纯文学写作的崇高使命意识,来探究中国农民深层"恋土情结"的缘由,进一步突现中国农民对待土地的原生实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