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在中国内地上演的成功,为中国本土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经验和方向,文章从《妈妈咪呀》中文版入手,剖析了中国本土音乐剧生产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歌剧魅影》情节、音乐、舞美的的分析,体现了音乐剧的一个基本的艺术特征,以此也显现了《歌剧魅影》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无论从情节、音乐还是舞美来看,都是非常出色的,不愧是音乐剧四大名剧之一,并由此希望更多更好的音乐剧登上中国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雨中曲》是音乐歌舞电影的杰作,也是一部关于好莱坞影坛秘密与艰辛的佳作。这是一部先出现歌舞片,后搬到音乐剧舞台上的一部重要的音乐剧作品。剧中的音乐与景物、舞蹈的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本文通过对《雨中曲》经典唱段进行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新词句     
点唱机音乐剧 指拿现成的经典流行歌曲打造的音乐剧。Jukebox是点唱机的意思。Mamma Mial was a very successful jukebox musical.《妈妈咪呀》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点唱机式的音乐剧。  相似文献   

5.
《宋书》、《晋书》、《南史》等史书皆有陶渊明"不解音声"、"性不解音"的记载,但从其诗文作品看,陶氏是精通音乐的,尤其是古琴艺术。对此矛盾,历来治陶者的解释是史书有误。本文则从道教音乐出发,指出陶渊明所不解的是灵宝"玉音"。易言之,陶渊明精通的是世俗琴乐,而非宗教音乐。  相似文献   

6.
音乐表现手法是指作者为了传神地描写某种音乐或声音,使读者身临其境,在文本上所使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和技巧。笔者以《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为参照对比,分析《西厢记》第二本中"崔莺莺夜听琴"一折以声喻乐、以形喻乐、以典喻乐的音乐表现手法,并说明《西厢记》采用这样的手法是对音乐描写的突破。通过这些写作手法,在思想内容上更好地表现出了《西厢记》所传达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和崔莺莺、张生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纯洁爱情。  相似文献   

7.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新的音乐教材、新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良好道德修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儿童音乐剧的出现正是以学生们喜欢的讲故事形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要素构成情节,用以展开冲突,最终表现一定的人文主题、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它将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高水平的维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静  黄娟 《海外英语》2015,(1):201-202
作为美国音乐剧发展的里程碑,《西区故事》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生活的超现实写照,它赋予《罗密欧与朱丽叶》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让经典文学以新的姿态屹立在文学界的巅峰。该文试图从主题、人物、音乐和舞蹈层面解读此音乐剧,分析它如何将文学经典融于现代社会,如何将艺术融于生活。  相似文献   

9.
寒假里,上视外语台和央视都重播了《歌舞青春》(又译《高校音乐剧》)。记得第一次观看的时候,觉得这样一部情节简单、主题"老土"的青春歌舞片居然在美国"红得发紫",并引发全球收视狂潮,真是没道理。再次观看,突然明白了它"为什么这样红"。  相似文献   

10.
晁晶晶 《小学生》2010,(7):44-45
音乐剧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元素的独特艺术形式。简言之,即以音乐唱腔和形体表演演绎故事,推动情节。音乐剧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的统一体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陆在易是我国当代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其相关作品代表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声乐创作的发展路向和基本风格。本文旨在针对《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收录的七首艺术歌曲之一《桥》这首作品,通过对其曲式结构、和声功能、钢琴伴奏部分的初步分析,来观察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律词申议     
洛地先生提出的“律词”的概念,可将中国音乐学史上诸种歌辞摊除在外,使我们对词体性质的认识更为清晰。所谓“律词”,是指合格律的词作,或具有格律规范的词作。唐宋以来的词,可称为“律词”。但如果仅从民族学形式着眼而无视其为音乐学,遂以为它是从唐代格律诗体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就忽视了词体出现的特定化条件,以致掩蔽了其艺术特质。律词的产生并非由于近体诗格律的发展,是其句式简单变化的结果,而是由于隋唐新燕乐的流行应运而生的新体音乐学。律词是唐代新燕乐的歌辞。敦煌曲子词已是律词。每一支燕乐曲歌辞的始辞是倚声制作的,经过许多人的模拟,遂使该乐由成为具有独特格律意义的词调。因其倚声制词,以辞从乐,故是长短句的形式,并形成以词调定位的独特的格律。唐宋时词是依据音谱而演唱的,在此情形下,并未因律词的产生而弱化原有的乐曲,而是使律词音乐化了。律词与音乐的关系不仅是歌辞与音乐系统的结合,它们在形式上也融合,因而律词是中国音乐学的最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西班牙作曲家格拉纳多斯的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音乐传统创作技法的研究,以及对音乐本体和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简明扼要的阐述了西班牙音乐《戈雅之画》的独特音乐表现手法。论文从钢琴演奏者的视角出发,对《戈雅之画》的音乐本体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究,从作品的思想源泉、音乐内涵、创作手法等角度对乐曲进行剖析,对实际演奏中需特别关注的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流传于施秉地区的苗族“刻道”,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也被称为“歌棒”,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方式,是苗家人世代相传的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要保护和研究好这一“歌棒”.  相似文献   

15.
“以诗入乐”是唐诗歌曲的主要形式,在运用时又有“撰写合乐”与“选诗合乐”之别。这种歌曲形式之所以盛行于唐代,是由于燕乐的高度发展,为“以诗入乐”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乐调源泉。  相似文献   

16.
音乐特质是《伤逝》赋予人阅读快感的重要因素,节奏感和旋律美使之成了一部可供诵读和聆听的小说.从音乐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阐释,揭示其如何打破小说叙事注重营造情节的惯常逻辑,将沉郁忧伤的主部主题和饱含希望的副部主题融为一体,使小说中思考的段落转化为具有强烈抒情效果的歌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戏剧翻译中文化适应的角度考察了音乐剧《妈妈咪呀!》女主角唐娜的形象在中文版里的重塑, 认为正是翻译中的文化适应使原人物形象顺应了 中国观众的审美期待, 提高了她在中国文化里的可接受性,拉近了其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原本存在于该西式女子与中国观众间的文化冲突因而被缓和,这是本剧中文版得以顺利观演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青主是我国三十年代初对当时乐坛有着较深刻影响、积极宣传"为艺术而艺术"的代表人物。青主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他以为动人的音乐往往是一首首音诗,音乐家也首先是音乐的诗人,其美学思想、观点至今影响着中国的音乐教育。此外,青主将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古典诗词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还体现在《大江东去》等艺术歌曲创作中,尤其《大江东去》堪称为我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这在当时不仅是一种尝试、探索与创新,拓展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语言,而且首开和创造了中国音乐新语境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当今人们的生活和音乐越来越不可分割,无论是在热闹的大街上或是优雅的公园里随处都可以听见各种音乐,在形形色色的音乐之中就有不少各种形式的"卡农"充斥在其中。在许多人看来,这些音乐它只是一首曲子、一个作品,我们现在熟悉的仅仅是这种曲式的代表作品,很多人对于这种曲式形式还并不了解。其实,卡农曲式是西方复调音乐曲式的一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①对于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深入理解作品是成功表演的基础。然而,许多学生都忽略了音乐的理论和分析这一重要过程。本文以歌曲《知己红颜》为研究对象,从它的歌词、旋律、曲式等方面为研究个案,浅析如何做好音乐表演的案头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