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长期以来,《幽明录》的思想价值被人们忽视,作为古代志怪小说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幽明录》以神怪的内容,犀利的笔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变迁中思想文化流派的冲突与融合,以独特的角度展示出文学的真实性与典型性。  相似文献   

2.
《幽明录》是一部志怪小说,但它不仅仅是记录鬼神迷信的故事书,它以神仙鬼怪的独特方式曲折地反映社会,关注重要的社会现象,是现实社会的一个浓缩。作者借助神仙鬼怪的形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魏晋时期名士风流的画面。  相似文献   

3.
南朝小说《幽明录》的复音词有多种构词方式。其语法构词和语音构词具有不平衡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幽明录》是一部具有珍贵语料价值的杂传类小说集.笔者在对全书进行了定量、定性的统计分析后,发现其语法构词和语音构词间、语法构词内部的形态构词与句法构词间及其句法构词中表述式、支配式、补充式与联合式、偏正式间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5.
郑晚晴先生的辑注本《幽明录》是研究《幽明录》的首选整理本,但其中的筒瓦、私、积、承白、掘头舟、意、孝悌之至、居、约厉、举等词语仍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6.
郑晚晴先生的辑注本《幽明录》是研究《幽明录》的首选整理本,但其中的筒瓦、私、积、承白、掘头舟、意、孝悌之至、居、约厉、举等词语仍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幽明录>的思想价值被人们忽视,作为古代志怪小说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幽明录>以神怪的内容,犀利的笔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变迁中思想文化流派的冲突与融合,以独特的角度展示出文学的真实性与典型性.  相似文献   

8.
《幽明录》一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称谓语,其中指称对象和用法既丰富又复杂,文章使用定量、定性的统计法,探究了其中的社会称谓的情感表达方式,从音节上、词性上、词义上分析了《幽明录》中尊称、谦称的表达特点,发现《幽明录》在尊称、谦称使用方面比较显著,既有沿用上古的,同时出现了不少新词,在指称和语法功能方面都有新突破,旧有的称谓词也增加了新义。除此之外,表达尊称、谦称的称谓语在构成形式上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义庆所编纂的《幽明录》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志怪小说集,《幽明录》内容丰富,其中的婚恋故事既浪漫又离奇,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人神恋、人人恋、人妖恋。这三种类型的恋爱婚姻都折射出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是不平等的:在人神之恋中,各仙女貌美性善,男性则无需付出代价就能拥有她们的真爱;在人与人之间的婚恋中,则重在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痴情、忠贞;在人妖之恋中,男子对她们先是亲近,一旦发现其为鬼魅则毫不留情,将其置于死地。  相似文献   

10.
《幽明录》是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纂的一部释氏辅教志怪小说集,历来学者对它的重视和研究程度不够,大部分研究只是对其中宣扬佛法,以及以"刘晨阮肇"为代表的几条具备唐传奇模式、开始"有意为小说"等内容的论述,缺乏整体深入的研究。本文从释氏辅教文学角度切入,通过对《幽明录》特殊之处的分析,确定它在佛教史、历史以及文学史领域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古代汉语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词语和句法格式。《幽明录》正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其结构模式充分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复音词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身经初唐到盛唐的过渡时期,著《幽忧子》文集二十卷,后多有佚失,至明,有张燮拾编《幽忧子集》七卷本,保留至今,颇为权威。笔者以《全唐文》和《幽忧子集》中的赋、骚、序、问、书、赞与碑铭部分进行校读释疑,对两书所收录的不同篇目以及同篇不同题等加以分析和考辨,给出理由,以推动卢照邻作品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陆游研究成绩日著,但对其咏物诗的研究仍极为薄弱。本文概述其研究现状,并进行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从<广右战功录>和<明史·沈希仪传>的主观存世目的、叙事线索以及部分文字描写诸方面看,后者确实采用了前者.但对两书的文学特点的密和精、行文中记述事件发生时间的模糊和精确以及两丈断限的不同诸方面的考察,<广右战功录>亦不是<明史·沈希仪传>唯一材料来源,唐顺之<都督沈紫江生墓碑>也是其重要来源之一.而<广右战功录>也有独立于<明史·沈希仪传>之外的学术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学以经世的价值取向.于明代皇朝史上的地位和于唐顺之学术演变上的意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主战文人,一生以北上抗金、恢复中原为理想。开禧北伐中,陆游赞成宋军北伐抗金,对主持北伐的权臣韩侂胄寄予了厚望,同时他对韩侂胄北伐也心存隐忧。这与陆游对当时的历史形势及韩侂胄与文人之关系的清醒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