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先从目录学角度考察出宋玉辞赋流传的源头为刘向的《别录》,其次从《别录》成书后自汉代至唐的流传考论《别录》与后世宋玉辞赋的流传产生关联的可能性,再从宋玉辞赋自东汉至唐得以保存并流传需要依据和保障的角度,论证《别录》之于宋玉辞赋流传的依据、保障作用,进而得出的结论是:宋玉辞赋自东汉至唐的流传保持的是刘向最初整理的面貌;宋玉辞赋真伪问题的考辨应上推到西汉刘向之时或之前;以东汉至唐宋玉辞赋之流传为依据的宋玉辞赋真伪辩不能完全成立。  相似文献   

2.
西汉时期关于宋玉的资料较真实地反映出西汉人在宋玉身上投射的一种复杂的感情,其核心为失意与自卑,可称为"宋玉情结"。其实这种情结在西汉文学中相当普遍,如《楚辞章句》所收拟骚作品中的屈原形象实际上无异于西汉文献中的宋玉形象。汉武帝时代的东方朔虽然以滑稽为名,但未尝没有失意之士的影子,其形象与宋玉有不少相似之处。总之,宋玉对西汉文学的影响比通行的说法更广更深。  相似文献   

3.
林立坤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1):23-25,88
《大言赋》、《小言赋》是由襄王、宋玉、唐勒、景差参与的关于"大"和"小"的论辩。宋玉在这两场比赛中胜出,首先一个原因在于宋玉所说的"大"突破了客观的极限,而向主观层面无限扩展。其次,宋玉的描绘真切可感的传达了恐怖的美学效果。再次,宋玉描绘的"大"充满了雄霸之气,刺激了襄王,让他在面对巨人威力的恐惧中意识到自我王权力量与巨人一样伟大而感到释怀和愉悦。第四,宋玉所描绘的"大"与"小",虽然都是纯粹心灵的理解,但这种主观的领悟是可以被传达并以一种美的体验为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宋词与宋玉     
宋玉感伤之形象、悲秋之意绪、文人才士沦落不偶之坎壈生平,以及宋玉作品,尤其是宋玉赋中对男女情事之描写,凝练为多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语典,这些意象、语典大量出现在宋词之中,显示了宋玉及其作品的深入而持久的影响力。对《全宋词》中运用、提及"宋玉""巫山""巫阳""阳春白雪""云雨""高唐"等意象、语典的作者作品进行深入探论,必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细致地认识相关作者及其词作,并从中觇视宋玉及其作品的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是假设登徒子之词,讽谏楚王好色之作。作品以宋玉与东家之了、登徒子与其妻、章华大夫与采桑女子等三个事例,说明了好色与不好色的行意差异。并在比较中强调了"守德""守礼"的男性自律操守,从而于言词之外,寄寓了希冀楚王"守德"自律的讽谏旨归。  相似文献   

6.
女冠诗人鱼玄机好用宋玉《高唐赋》(并序)、《神女赋》(并序)与《登徒子好色赋》(并序)的典故语汇入诗。这从表层看,是因为宋玉三赋中的典故语汇便于诗人抒写情爱内容;但从深层看,在爱情追求、爱情遭遇与自主意识等方面,鱼玄机与三赋中的女性形象确实存在着相同之处,且三赋在当时影响甚大。正是这种同心式的人生挫折感与精神气质上的契合,才使鱼玄机喜欢借三赋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相似文献   

7.
巫山是楚国的宗教神山,其地望与宋玉《高唐赋》中所记载的巫山神女传说密切相关。关于巫山神女之中楚巫山地望,有多种不同说法。考索巫山神女传说的神话原型,可追溯到《山海经》中帝之女、涂山氏的传说以及屈原《楚辞·九歌》"山鬼"形象。《山鬼》之山,即今三峡之巫山,故宋玉赋中巫山神女之巫山,当仍以三峡之巫山为是。传世文献中,巫山地名多见,楚地范围内的巫山亦有多处,楚巫山得名则与古代群巫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自司马迁说宋玉"莫敢直谏"以来,宋玉的人格精神就被打上了不敢直谏、懦弱的符号,其作品中的劝百讽一、微讽曲谏更是为后来众多文人所诟病。放眼汉代至宋这段文学历史长河,文人们多从儒家诗教的正统文学观出发,对宋玉的人格精神及作品内容的旨趣多否定,少赞美。直至元代,散曲家们以全新的接受态度对宋玉的文学作品及其人格精神进行评价,宋玉文学中与艳情相关的女性形象、男女之情等被无限放大,其本人也被异化为风流多情的浪子形象,赞美仰慕之声不绝。  相似文献   

9.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品,这篇作品到底是代屈原立言,还是宋玉自悯身世,学术界一直都有不同看法,本追源溯本,从对代言的界定,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进一步阐释《九辩》为宋玉的自伤之作,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登徒子好色赋》是宋玉早期的作品。此赋采用符号化隐喻和象征的策略,把对礼的宣扬和文学审美结合起来,表达了他对"欲"与"礼"关系的认识。赋中,东邻之女代表着人的自然原欲,是色欲的符号;"墙"则是礼的符号、礼的隐喻,代表着"礼"对人行为的规范与限制;而登徒子、宋玉、章华大夫三人,则构成了礼秩序中的欲与礼冲突的三个层面,分别代表了世俗社会对礼的三种观念。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疑古思潮和《宋玉集》在南宋的佚失引发了宋玉作品真伪之学案,即《古文苑》所收宋玉六篇真伪学案与《文选补遗》所收《微咏赋》真伪学案。本文对这两个学案进行了梳理与评析,并指出了学案的疑古文化背景与其对南宋以来宋玉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图书馆馆藏《宋玉集》,旧题明精抄本。然而经过我们的考证,该藏本当为清康熙间的抄本,而清抄本的祖本当是明万历末的抄本,而明抄本的祖本其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录出于唐宋间尚传于世的二卷本《玉集》,二是辑录于早于存世的《选》、《古苑》等献刊刻年代的,现今已佚的,收有宋作品的献典籍。其抄录或辑录时间当与《楚辞集注》同时。这说明南京图书馆馆藏《宋玉集》是保存着唐宋古本风貌的,可以与研究看重的宋元本古籍相媲美的精抄善本。在楚辞学和宋玉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宋人关于巫山神女的辩诬与其对宋玉神女描写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围绕着巫山神女的辩诬问题,对于宋玉及其《高唐赋》《神女赋》的批评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宋玉"妄"作神女故事,"诬"神女于不贞,玷污了神女的形象;一是认为宋玉所赋"发乎情止乎礼义","得诗人风化之本",而巫山神女的被玷污是后人所为,与宋玉无关。我们认为前一种观点是在理学影响下的主观情绪化的不切实际的批评,而后一种观点能够发展地科学地客观地看问题,是对宋玉及其《高唐赋》和《神女赋》的正确的批评。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说宋玉“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指出宋玉擅长赋体文学,并以此著称于世。程廷祚称宋玉为“赋家之圣”,在其《骚赋论》中说:“赋何始乎?日:宋玉。”宋玉以瑰伟之才,崛起骚人之后,……由是词人之赋兴焉。”(《青溪集》卷三)宋玉在赋史上的首创地位和巨大贡献,是不可泯灭的。《汉书·艺文志》称“宋玉赋十六篇”,多早已失传,现存者亦喜伪难辨。《古文苑》所载宋玉赋六篇,实为伪托,几已成定论。多数人判为宋玉所作的《九辩》,属骚体,《昭明文选》即列入“骚”类。至于《文选》收入赋类的  相似文献   

15.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呐喊》,《彷徨》两个小说集中,深入描写了各种不同的妇女阶层。在众多的妇女形象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祝福》、《伤逝》、《离婚》中刻划的祥林嫂、子君、爱姑这三个富于反抗性的妇女形象。在鲁迅描写的妇女形象中,受封建压迫之重,摧残之烈,莫过于《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从她身上,集中反映了旧中国千千万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相似文献   

17.
《宋玉集序》与《报友人书》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集序》各种样勘中,相比较而言,以严可均之校勘本较佳。但虞世南所引录的此《宋玉集序》,只是原序的只言片语,全序今已失传。而时代梅鼎祚辑《皇霸纪》卷八和张燮辑《宋大夫集》卷三所录宋玉《报友人书》,乃后人以臆窜改《韩诗外传》、《新序》《襄阳耆旧记》等有关载而为之,可以断定为宋玉伪作。  相似文献   

18.
针对学界多有争议的《笛赋》真伪问题,本文借鉴前贤观点,并增列新的证据,从三个主要方面证成其属伪作:一,《笛赋》有"宋意将送荆卿于易水之上"的话,而以宋玉生平论,当不会见及其事;二,由马融《长笛赋》"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唯笛独无"的话可知,《笛赋》不应出现在马融之前;三,《笛赋》有"招伯奇于凉阴,追申子于晋城"的表述,但从现存文献史料看,伯奇事见诸记载已在入汉以后。综合这三点可知,《笛赋》当是一篇后人依据后出文献所作而托名宋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宋玉,战国时期大诗人,生卒年不详,其现存生平资料甚少。东汉王逸称其为屈原的学生,并称“屈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曾提到过:“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辞令。”王逸之论当本此而出。宋玉的作品,王逸《楚辞章句》录有《九辩》、《招魂》两篇;萧统《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对楚王问》共五篇;《隋志》称有《宋玉集》三卷,今佚。目前学术界对宋玉是否为屈原学生,以及以上作品是否为宋玉所作,都有不同意见,并时时发生争议。考察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20.
<正>从教高中语文十余年,换过了好几种语文教材版本,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没有苏辙的文章入选,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又询问了初中的语文老师,发现初中教材中也没有苏辙的文章,我不禁发出一声浩叹:子由文章今何在?"一门父子三词客","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三苏"之名,如雷贯耳。很多人知道苏洵、苏轼的文章,因为教材里有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石钟山记》《赤壁赋》等;但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