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论,它更多地关注读者的需求,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本,因此,诗歌翻译也呈现出多样性。文章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柳宗元《江雪》的两个不同英译本,并讨论不同译者是如何以读者的需求为关注,来体现译者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国内外都属于边缘领域,但鉴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儿童文学翻译则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接受美学的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由于儿童文学的读者与儿童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类型,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创造出适合儿童读者的语体形式并用目标语言表现其中的童趣.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叛逆”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翻译的事实,它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总结出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译者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译者作为一名特殊读者,在期待视野的作用下理解原文,并和译文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生产出译文,其中译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译者不可避免地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翻译界的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新领域,从这一角度来探讨译者和读者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读者意识确立的重要性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将对我国翻译研究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视野,探讨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影响。作者认为,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应首先对目标读者在接受能力、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预测,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读者的期待视野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视野,探讨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影响。作者认为,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应首先对目标读者在接受能力、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预测,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读者的期待视野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为实现翻译研究的读者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持。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情趣、文化习俗和诗学传统。一方面,译者应强调对译文读者的观照;另一方面,读者也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作为译者-读者互动结果的复译现象,正是因为译者对不同读者的观照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及读者的积极参与作用,文学翻译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在于:文学翻译在题材选择上要考虑现实目标读者,翻译策略取舍要满足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文学译本要有未定性及意义空白等.同时,接受美学也存在过分强调读者主体性,忽视作者和作品地位的局限.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让文学翻译更好地发挥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提出,它的出现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极大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从接受美学读者期待的视角对《小海蒂》的英汉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发现译者在语音、词汇、句法、文化层面上都采用了相应的语言策略更符合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该研究丰富儿童文学翻译文本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12.
文化缺省翻译的接受美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学文本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在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对译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人们可以将接受美学引入翻译过程,从而为译者选择合适的方法处理文化缺省因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飞鹏 《海外英语》2011,(7):200-201
拜伦的诗歌在世界文坛一直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评析了其诗歌WhenWeTwoParted四个中译本所取得的美学效果。认为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应合理填补原作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并应努力使读者期待视野和译者文本视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型的模式和方法论,不再孤立地研究文本本身,更重视文本的社会效果以及读者对文本的参与和理解。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阐述字幕翻译的特征及译者的翻译策略,力图揭示其中的一些规律,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日趋成熟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接受美学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但由于期望视野的不同,不同的译者对源作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因而有些文本存在着一些异常翻译现象。接受美学很好地解释了某些异常翻译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儿童文学的首位接受者和阅读者是儿童。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接受为目标,它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这个新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尝试性研究,阐释接受美学可以用于研究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学,儿童文学的翻译必须考虑儿童读者这个特殊群体对译文的影响。接受美学将读者作为研究中心,强调读者在"作者—作品—读者"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接受美学,对著名儿童作品《夏洛的网》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给儿童文学译者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支持。接受美学认为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交流互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情趣等已有背景,同时译者应强调对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观照,争取实现翻译过程中两次视野融合。本文以鲍勃·迪伦的民谣歌词翻译为例,演绎了接受美学对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姗姗 《海外英语》2014,(5):110-111
该文对姚斯和伊赛尔的接受美学进行研究,发掘了接受美学在翻译理论中的现实价值。通过对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的分析,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具体的理论运用到翻译实例中,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读者的反应,从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实现"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