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锦歌(歌仔)是漳州最古老的民间曲艺,以方言演唱,曲调朴实,内容通俗.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锦歌(歌仔)传入台湾,并与当地民间小调融合.后来,以歌仔为主要音乐,结合舞台表演产生了歌仔戏.海峡两岸戏剧界人士普遍认为,台湾歌仔戏源于漳州锦歌.  相似文献   

2.
歌仔戏是流行于台湾省各地,福建省的龙溪专区、晋江专区、漳州市、厦门市,以及海外侨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在福建,由于主要流行于芗江流域一带,所以也称之为芗剧。歌仔戏是台湾人民和福建人民辛勤劳动的艺术结晶。它是由闽南漳州一带的锦歌,传到台湾,同采茶、车鼓等民间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发展为台湾歌仔阵、落地扫、歌仔戏,然后又由台湾传回福建的。在歌仔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音乐创作经验,可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戏曲音乐、进行音乐创作提供参考。因此,本文拟就这些方面作些初步探讨。重点在于音乐分析,其中虽亦涉及历史沿革问题,但不作历史学的考证,而只作一般阐述。  相似文献   

3.
歌仔戏是台湾的代表剧种,它的形成与漳州的锦歌、闽南的车鼓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歌仔戏从小戏发展为大戏过程中,福建戏班赴台演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台湾解严后闽台两地多次组织了歌仔戏的演出和研讨,使歌仔戏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4.
闽南锦歌的发源地——漳州,其乡土风情的音韵是独特的,其典谱朴实流畅,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挖掘和研究漳州锦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漳州古称"佛国",民间信仰之风盛行。漳州民间信仰具有多样性、兼容性、功利性等特点。其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有利于加强交流,促进统一。  相似文献   

6.
从人背景因素方面,解释歌仔戏“闽调台腔”现象及两岸歌仔戏音乐流派产生的原因,说明台湾移民社会环境和闽台不同社会背景对于歌仔戏音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漳州不但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就。文化活动促进了艺术交流,各国许多文化人、艺术家也与漳州演艺界建立了有效的文化机制和交流计划,并派人到漳州举办歌仔戏同台演出和研讨艺术活动。还有南音、南词的活动,也得到海内外的呼应。  相似文献   

8.
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漳州不但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就。文化活动促进了艺术交流,各国许多文化人、艺术家也与漳州演艺界建立了有效的文化机制和交流计划,并派人到漳州举办歌仔戏同台演出和研讨艺术活动。还有南音、南词的活动,也得到海内外的呼应。  相似文献   

9.
漳州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漳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流远流长,从民俗意义到印刷工花,以及色彩、题材等等,都是其它地区罕见的。明末清初,漳州木版年画渡海落户台湾,并广泛与台湾民众的生活、化和情感融合为一体。发掘和发展漳州木版年画是我们永远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漳州作为台湾的主要祖籍地,漳台两地民间信仰的神祇大多相同,具有共同性和从属性,这为双方旅游的合作和共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双方之间的旅游合作在市场开放程度、客源流动的自由度等方面仍有待提高,统筹规划、联合开发的格局尚未形成。漳州与台湾应以两岸共同的信仰文化为基础,实现两地的旅游对接,推动两地的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民间信仰文化旅游也是维系两岸骨肉亲情、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1.
漳州文化丛书共十册,由漳州市政协主编,海风出版社出版。其中,《漳州翰墨遗珍》顺沿漳州书画发展轨迹,收 集了各个时期书画名家杰作;《漳州民间美术》介绍了漳州民间美术的种类、风格特点,以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展示 漳籍著名工艺美术家和民间艺人的风采;《开漳圣王文化》介绍陈元光入闽开漳的历史功绩、中原河洛的血缘迁播, 海峡两岸庙祀和民间祭俗,说明两岸同祖同根,源自中原;《漳州历史名人》以史为线,以人系事,全面介绍一批有影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是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台湾第二次回归祖国(1945年)60周年,是著名诗人闻一多写《七子之歌》80周年,也是台湾建立行省(1885年)120周年。  相似文献   

13.
开漳圣王信仰,是指漳州人民对陈元光的祭祀和崇拜。明末,漳州人民开始移民开发台湾,并在康清乾年间达到高潮。随着漳州籍移民开发台湾,开漳圣王信仰也随之传播到台湾。伴随台湾社会的变迁,开漳圣王信仰的社会职能也不断发生演变。  相似文献   

14.
民间长诗包括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分析彝族《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逃到甜蜜的地方》,壮族排歌《见哥情重又回生》、《嘹歌》、《特华之歌》,上海汉族《哭丧歌》、《哭嫁歌》,布依族《月亮歌》,傈僳族《逃婚调》,白族《串枝莲》,纳西族《游悲》,蒙古族《铁粒牛》,傣族《傣家人之歌》等作品,探索民间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赣南闽南方言主要分布于赣县、兴国、于都三县的10个乡镇20个行政村。赣南明清时期的闽南移民有政府组织的屯垦移民和民间自发的家族移民两类。赣南闽南方言主要由来自闽南漳州(以南靖县为主)的家族移民入迁定居而形成,呈方言岛状散布于赣南客家方言地区。移民源出地漳州现实生存环境恶化、移民流入地赣南具有地理优势、受赣南地区人口政策的推动是明清时期闽南漳州移民入迁赣南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6.
一绪言吴歌(吴声歌曲)和西曲(西曲歌)与神弦歌一同构成六朝民间乐府的主要部分。其中的神弦歌是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祀神歌;吴歌和西曲大部分以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题。在以情歌为主的吴歌和西曲的歌词里,运用了双声、叠韵、叠字、夸张、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技巧。这些修辞技巧在不少韵文或散文里也出现过,所以不能说是吴歌和西曲的表现特征。在六朝民间乐府当中,特别是在吴歌和西曲的全曲中。最有特点,最广泛的修辞特点可以说是双关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漳州木版年画--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瑰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漳州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漳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流远流长,从民俗意义到印刷工花,以及色彩、题材等等,都是其它地区罕见的。明末清初,漳州木版年画渡海落户台湾,并广泛与台湾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情感融合为一体。发掘和发展漳州木版年画是我们永远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尺八" 小考     
始名于唐代的吹管乐器尺八(后称南音洞箫)沿袭到南宋,并传到日本,至今仍“隐居”在南音中,流行于福建闽南以及台湾省等地。它在南音及闽南语系的芗剧、梨园戏、高甲戏、台湾歌仔戏中是非常重要的乐器之一。  相似文献   

19.
侗族人民,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毗邻的广大地带。“侗族人人会唱歌”,年长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代代相传,成为社会风习。民间传统的歌队组织,串乡走寨,以唱“侗族大歌”丽享盛名。  相似文献   

20.
敦煌歌辞是魏晋六朝以迄隋唐五代乐舞流行的产物,也是唐代歌辞的一部分。而敦煌佛教歌辞在敦煌歌辞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敦煌歌辞的主体。由于佛教在对广大民众的教化过程中十分注重声乐的作用,佛教与歌辞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佛教歌辞的调名较多地采用民间乐调,形式多为长篇联章,内容重视铺叙,并表现出较强的音乐性。从敦煌佛教歌辞对民间流行的俗曲乐调的大量应用来看,唐代佛教教化的对象重在民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