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叙文阅读     
【考点分析与思路点拨】1.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一般说来,这类题目不是要求解释词语的本义,也并非去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而是要求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正确理解关键性词语,关键在于充分考虑语言环境的特征,立足于“文中”来理解。同时可借助于“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2.对关键性词语作用的正确理解这类考题着眼于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功能的考查。实…  相似文献   

2.
一、考点诠释1.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说明文阅读中考查的词语往往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包括:①概括某一重要说明对象本质特点的词语;②概括性、指代性、比喻性的词语;③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包括: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多角度地解说某一概念;找出指代性词语的指代义等。  相似文献   

3.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确定指代词语的指代对象,则是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时经常涉及的一个问题。人们为了行文简洁,经常用指代词语指称已说过的内容。因此,  相似文献   

4.
从高考试题的特点来看,科技说明文关注的重点应是信息的准确和完整。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文中的信息呢?一、留意关键词语 说明文中,有二三类同语我们必须特别关注。第一类是指代性的词语,如“这些”、“这样”、“如此”、“其”、“那些”、“它”、“此”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这些指代性词语所指称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另解法。小学应用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找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当学生用某一种方法解答后,就可用另一种解法进行验算。互逆法。把未知条件当作已知条件,或把已知条件当成未知条件,改编成一道与原题成互逆关系的应用题进行计算,以检验其结果是否符合题意。等量法。抓住题中等量关系检验。如归一问题(包括双归一)应用题,可以抓住关键句“照这样计算”进行前后单一量是否相等的检验。这样即可检验列式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又能加深对“照这样计算”的理解。代入法。把计算结果代入原式,检验原解是否正确,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列…  相似文献   

6.
孙侠 《高中生之友》2012,(Z1):18-19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其要点有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隐含义。如何正确地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呢?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1明确词语位置,看词语或句子的搭配。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方法之一就是看词语所在的  相似文献   

7.
“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第一个能力点。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只有对阅读材料中的词语,特别是重要的、关键的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理解,才能准确而迅速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在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能否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中词语的含义的测试就成了主要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测试情况看,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是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多重义和临时义的指认和理解等。下面进行分类研究。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及方法指代义的测试从内容上说,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代词的指代义,一是非指代词的指代义。从题型上说,一是选择判断,另一方面是自我寻找概括。例①人眼的光学系统跟照相机是十分类似的。但跟照相机只是把外界景物的图像映在照相软片上不同,人眼并不是把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图像一点不漏地传给大脑,而是对图像进行信息加工,抽取线段、角度、弧度、运动、色度或明暗对比等包含重要信息的简单特  相似文献   

8.
[考点说明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检测频率很高的考点 ,几乎每年必考。所谓“文中”一般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全文 ,二是指词语的上下文。所谓“含义” ,一般指三个方面 :①词语在文中的指代意义。这一类词语又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指某些代词的指代意义 ,二是指某些非指代词的具体含义。②词语在文中的临时意义。③词语在文中的多重意义。这一类词语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某个词语在所给的材料中多次出现 ,而前后的意思不相同 ;二是有些词语在所给的材料中构成近义词或近义词组 ,但表达的含义不完全相同。为了提高这一方面的解题能力 …  相似文献   

9.
阅读本中,我们常会遇到“这”“那”“它”“前”等指代性的词语。如“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大自然的语言》)句中“这”在中指代上“炎热的夏季”。显然,句中“这”使后半句显得很简洁,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这”理解成是对前内容的一个指代性转述。  相似文献   

10.
王卫民 《考试周刊》2009,(23):212-21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历次高考语文考卷II卷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考点。其中的“理解”指在表述题中能对词、句的含义做出准确的阐释,所谓“重要词语”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顾名思义,它们应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相似文献   

11.
(二)指代对象有词,有句,有段,有篇就指代的范围而言,指代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一点也应使学生有明确的认识。有的指代对象是词或短语。例如,《想和做》中说:“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文中的三个“这样”,指代的对象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这个指代对象显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短语。有的指代对象是一个句子。例  相似文献   

12.
科技文阅读部分一、考纲解读与考点把握(一)理解类,能力层级B。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在文中”是理解的关键。考查题目常表述为“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第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意具有重要的作用,常表现为结构复杂或内涵丰富。考查题目常  相似文献   

13.
[知识点概述]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所谓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三种情况:①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这种含义既与词的基本义有联系,又是在特定语境中有所变化的。要理解它,一要对文章全局有整体把握,二要联系上下文。②指代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要理解它,也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③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要理解它,要联系文体、中心、作意、上下文来加以体会。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主要指:①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语句;②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挈领性、过渡性、总括性)语句;③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精警的语句;④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语句。要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首先要从本句  相似文献   

14.
《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这两条规定应该做为现代文阅读的基础。要能够对现代文后的试题做出正确解答的话,决不可脱离这两条规定。如果在词语含义的理解上或在重要句子的理解上出现错误,那么势必导致解题失误。本文仅对上述两条规定解说如下:“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并非词语在词典中的含义,而是指词语在阅读  相似文献   

15.
“这一点”究竟指什么──《事事关心》第十段结构分析雷康平初中语文对“词语的指代”颇为重视,代词的指代对象常常作为各种语文考试的一个内容,因为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对代词的功能、用法的掌握水平,更能反映出学生对整个语段内容、语境的理解水平。代词有“近指”和“...  相似文献   

16.
《贝壳》1.我们先把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其含义。对于“轻抚”和“吞食”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采用“换词语”的方法去理解它们的意思,“轻抚”可以换成“轻按”“吞食”可以换成“吞吃”。  相似文献   

17.
吕吉尔 《教学月刊》2008,(10):51-54
在向同行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很少有教师就英语语篇中的指代关系向学生提问。究其原因,师生普遍认为对指代关系的理解没什么困难,即使有困难也不会影响对语篇的整体理解。那么事实到底是否如此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在教学中特别留意了学生对语篇中指代关系的理解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发现,学生对指代关系理解方面问题的回答多数情况下不能一步到位,需要教师提示后才能正确识别指代关系。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对语篇中的指代现象普遍不重视,  相似文献   

18.
“见”字的指代性副词用法,是由吕叔湘先生在四十年代发表的《见字之指代作用》一文中最早提出的。这种处在动词之前的“见”字,是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对象,称其为“指代性副词”,是符合古汉语语言实际的。这类“初起于汉,盛行于魏晋”的起指代作用的“见”字,在古籍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它既可以指代第一、第二人称,也可以指代第三人称;既可以指代单  相似文献   

19.
讲解词语,重要的是要把词语的含义讲准确,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词语用法的基础。所谓把词语讲准确,就是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讲清讲准词语在具体课文里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都有正确的理解。在学生的作业中,由于他们对词义理解片面而造成词语运用上的毛病并不是少见的。譬如,我在学生的作业中看到这样的句子:“天汾小学是举世闻名的。”“下课了,老师溜出教室。”显然,句中“举世闻名”、“溜”两词都用错了。“举世闻名”就是名闻全世界,用它来说明—个小学是大词小用;“溜”,是偷偷地跑开的意思,含有贬义,用它来说明老师走出教室就不恰当。学生这种运用词语的毛病,是与教师没有真正讲清楚这些词语的意思有关的。怎样把词语讲解准确呢?我认为,认真备课,教师先弄懂课文里词语的含义,是讲清讲准词语的先决条件。在备课时,教学参考书上的词语解释可以参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因为在一篇课文里,  相似文献   

20.
“相”与“见”在文言中用法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常用于动词之前,都具有指代作用。由于它们既具有指代性具有副词的语法特点,所以把它们归为指代性副词比较合适。“相”作为副词,其意义是“交互”“互相”,如“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小雅·斯干》。相好;互相爱好;相犹互相厌恶)。后来词义由表示彼此相互的关系发展为表示由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另一方,即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