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逐渐郁积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基于叙事主体多元化、叙事内容丰富化、叙事方式和渠道多样化、叙事结构非线性化的网络传播叙事模式,社交媒体环境中的身份焦虑呈现出狂欢式的符号表达、非理性的情感倾向、仪式化的群体分享等传播特色。精英崇拜的社会心理、新时代的技术赋权、消费主义下的特殊文本、社交网络中的模因传播模式成为网络传播叙事语境下身份焦虑问题出现的重要动因。我们应多维思考去应对身份焦虑问题:一是了解社交媒体使用对身份焦虑的影响,厘清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的成因;二是建构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的评估体系;三是发现应对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夏爱晨 《东南传播》2023,(1):126-128
社交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互动方式,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对女性身材充斥了以瘦为美的单一审美凝视。对社交媒体呈现的理想瘦体型内化,导致身材焦虑下,限制性饮食行为在年轻女性中普遍流行。本研究从女性用户视角出发,发现:拥有多元审美观念能够欣赏个体多样而独特的美,从而过滤社交媒体上营造的身材焦虑情绪;媒体形象内化是导致限制性饮食行为发生的关键机制;社交媒体内容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肥,但对于追求理想瘦的非必要减肥容易陷入健康误区。  相似文献   

4.
选择社交媒体用户作为自我表露的研究对象,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线索减少理论和去个性化的社会认同模型三个理论,编制量表,研究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的自我表露现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将自我表露内容分为社会属性信息、兴趣日常、学习工作、态度观点、个人性格和个人隐私信息6个维度。并将社交媒体用户人口统计特征作为自变量,探索其对自我表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自我表露,同时受教育程度对自我表露程度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依托于微信平台的朋友圈是当下许多网民自我呈现的重要渠道。长期的自我记录将用户的现实身份数字化,社交媒体的运行逻辑让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被迫应对不同于现实语境的冲突。有别于现实社交,朋友圈中的时间概念并不是单向和不可逆的,平台内容的持续性与可检索性使得用户面临时间维度的冲突压力,进而影响到了后续的自我呈现倾向。从时间维度入手,探索朋友圈中的语境消解现象以及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时间维度的冲突感知、行为成本等多个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研判语境消解的问题核心。  相似文献   

6.
"三八妇女节"自1924年传入中国,自此我国开展与"三八妇女节"相关的庆祝活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1978-2018年相关报道为例,对其进行视觉修辞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后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女性身份呈现多元化,媒体是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建构女性形象的。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代青年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渠道,美颜技术的发展让理想呈现更为便捷.已有研究表明,照片编辑(美颜)行为可能带来自我物化、身体不满等负面影响,但依旧在青年女性群体中风靡,因此现象背后的成因与意义值得探究.本文以来自不同地区的19位青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试图解读个体美颜行为的动机、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朱佩 《传媒》2016,(5):66-67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受到社交媒体的巨大冲击,然而,Twitter、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的数量巨大、内容繁杂、真假难辨的信息,仍然需要传统媒体进行“把关”(Gatekeeping),通过反复核实、汇总提炼,将社交媒体中嘈杂的内容,转化为新闻事实呈现给受众.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中融入了社交媒体的元素,使得新闻产品与受众的接近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9.
黄含韵  夏晓草 《现代传播》2023,(11):141-153
通过全国性的问卷调查(N=4865),全面呈现中国居民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现状,并从社会心理、角色和情绪三方面探讨中国居民的社交媒体沉迷特征。研究发现,18—39岁的中青年是社交媒体的中坚用户,也是社交媒体沉迷的高发人群。调查参与者中42.1%可被界定为社交媒体沉迷者。性别和家庭月收入对社交媒体沉迷没有显著影响。重度使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的用户容易沉迷于社交媒体,但个体的社交网络规模则对沉迷无显著预测力。与非沉迷者相比,沉迷者更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喜欢拖延,并热衷于进行社会比较。社交媒体沉迷者虽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更多的积极情绪,但却在社会生活和朋友圈中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28日,由封面传媒自主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媒体融合支撑平台"封巢智媒体系统"1.0正式上线。作为封面新闻智媒体探索之路上的又一个重要力作,封巢智媒体系统瞄准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趋势,找准AI+媒体的结合点,在管理、决策、效率上不断成长升级,旨在打造新一代行业云Saas(软件即服务)APP+网站+工作台全套解决方案,彻底颠覆传统媒体行业内容生产流程,实现人工智  相似文献   

11.
骆语诗 《东南传播》2020,(8):122-125
社会性别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社会性别的认知是建构的、来源于人际互动。研究通过对广州地区青年男性的问卷调查,考察社交媒体、青年男性护肤行为与社会性别建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护肤内容的接触频率、形式、立场、呈现性别、传播者的身份和特质都与青年男性的护肤行为及其社会性别建构有关。这种社会性别的解构与重构是在性别平等意识、个体意识、消费主义共同作用下在社交媒体的"拟态环境"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0,(10):22-31
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迁徙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行为大多被归因于"社交媒体倦怠"(social media fatigue)。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改变了以社交倦怠为原因导向的研究思路,对基于程度差异的消极使用行为和基于个体差异的特定用户群体展开研究,以QQ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青年用户社交媒体迁徙行为背后的动因。研究发现,"身份转换"成为用户迁出QQ空间的主要原因,"旧内容"与"新关系"的交错互嵌导致隐私边界模糊、交流语境坍塌,并最终引发社交媒体迁徙现象。  相似文献   

13.
孙鹤翔 《传媒》2021,(23):62-63,65
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TikTok在过去几年里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研究调研了来自旧金山州立大学117名学生的TikTok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动机.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使用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TikTok的独特功能满足了快节奏社会中用户的需求,导致了用户参与模式的变化,即相较于其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人们更倾向于在短时间内频繁使用TikTok;女性在TikTok上的在线参与度高于男性,但TikTok通过其算法、界面、创作模式等来平衡性别之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获知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社交媒体中的口碑信息对人们的旅行决策有着重要影响.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内容以用户自产信息为主,官方推广渗透力不足,旅游目的地品牌声誉风险大增.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应广泛联合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方式,监测相关网络舆情动态,保障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成功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创新和基于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渠道创新,是一种破界的逻辑,而本文提出,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架构和文化倾向,围绕李子柒出海而形成的是一个更大范围的超文化回声室,是一种重新勘界的逻辑。在这个逻辑转换中,社交媒体平台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生产着特定的内容,包括文本和关系。因此,李子柒现象凸显了社交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的以下平台化特征:流量中心主义是经济基础;在此前提下,社交媒体平台致力于孵化更加去语境化和个体化的内容以及参与者的紧密互动,打造具有优质的观赏性、适度的时长,以及丰富的情感动员能力的产品。未来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需要超越工具主义思维,关注社交媒体平台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生产性;需要超越单线进化论,思考从破除旧的文化界限到重建新的文化界限的辨证过程。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对社会产生多维影响,该主题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并于近十年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数据库(含SSCI、A&HCI)收录的标题中含"社交媒体"的论文,通过数据统计与内容分析,描述"社交媒体"国际研究整体格局以及历年的内容演化特点。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研究内容演变呈现从"现象初探"到"本质反思",再到"现象扩展",进而发展为"主题聚焦"的内在逻辑,并遵循"使用研究"与"数据分析"的双重递增模型,引导"社交媒体"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与编辑记者相比,在批评报道经常涉及的谴责、贬斥态度呈现上,法官更倾向于意见、情绪表达的理智与分寸.媒体从业者对报道"客观性"的尊重,更多地采取"新闻构成要素基本真实即可"的行业标准.而法官面对媒体因实际条件限制而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的客观真实时,倾向于将苛刻的客观性要求置于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传统广告逐渐式微,各企业机构商户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宣传自己的商品,整形美容机构也不例外,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产品的推销宣传,与消费者情感联系.文中以内容分析的方法,首先分析了传统整形美容机构广告受众、媒介、内容,继而挑选了两家整形美容机构的微博进行逐条分析,整理出他们广告元素发展趋势,并分析了社交媒体上美容整形广告对女性形象的贬义.最后以广告学的角度和社交媒体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于未来整形美容广告在社交媒体上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档案社交媒体已成为档案机构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公众服务平台之一.开展档案社交媒体准备度评估,摸清家底、科学谋划,是提高档案社交媒体运营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档案社交媒体准备度评估是对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在开设社交媒体之前能力和意愿相关指标的整体评估,其关键要素包括基础保障、内容创建、内容发布和内容管理等.档案机构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其开展档案社交媒体准备度评估,并以雷达图形式呈现定性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一个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舆论越来越倾向于大众。高校社交媒体作为高校学生自由开展口碑传播的重要的平台,具有一定开放性和互动性。本文从高校社交媒体负面口碑在个体、群体及媒体3个层面上的传播机制和高校社交媒体负面口碑的传播单元理论、自组织传播理论及口碑扩散理论出发研究高校社交媒体负面口碑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