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学之道,一究根抵,二讲境界。以古人才学识论之,前者偏于才学积垒,后者偏于见识修炼,依这种见解来择书、读书,就又引出一个书的二分法来,一类书授人以学术与知识;一类书授人以思想和智慧;还有些书兼而授之。很显然,由顾晓鸣先生编定的《西方智慧通典》当归于后两类。 这本书有一个副题:“对多维世界的一百种眼光”。品味起来,实在比正题更灵动犀睿,更能撩起旁人的阅读兴趣,而书以“典”名多少给人一种板凝滞重的印象。在常人眼里,典册高文  相似文献   

2.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南唐清辉殿学士张洎奉命使宋,纪录宋典客、左补阙贾黄中谈话,撰成《贾氏谈录》一书。此书虽记唐代琐事,又仅一卷,“篇帙无多,然如牛李之党其初肇衅于口语,为史所未及,而《周秦行纪》一书,晁公武亦尝据此录以辨韦瓘之诬。他如兴庆宫、华清宫、含元殿之制,淡墨题榜之始,以及院体书、百衲琴、澄泥研之类,皆足以资考核,较他小说固犹为切实近正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三“小说类”  相似文献   

3.
言论是媒体的旗帜,而旗帜的高扬离不开评论作者立意的高超。立意高超,要求评论作者善于想人之未想、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如何提高立意,作者从如何挖掘新角度,全面看问题,多做联系、善于比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通过事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忙碌高手     
“最近读什么书?” “无书可读啊!” “听说那部新出的小说……” “中国人写的小说我是从来不看的。幼稚,浅薄!” “有一部哲学新著……” “中国有哲学家吗?恐怕还没出世吧。” “……”“唉,我再不出手,文化的园地真要凋零了。有时,我真有天之将降大任于……不说了,有点惊世驻俗吧,哈哈,不过我总会写一部的。” “那你为什么不赶紧把大作写出来,让人开开眼呢?” “忙啊,太忙了。你看,日程都满了。抽不出时间啊!” “那么,明年……” “看吧,看吧,明年也未必……忙啊!” 请耐心地等待吧,等待忙碌高手有空时,精品会有的。诗曰: 推手为琵却手琶, 先生胆气实堪夸。 大阳不出天先亮, 孩子没生就做妈。  相似文献   

5.
甲:最近看些什么书? 乙:因为牙疼苦不堪言,所以只看小说以转移注意。 甲:看了什么小说呢? 乙:我看小说历来不喜欢依傍名著之作,无沦是“节外生枝”式、“表里映衬”式、“狗尾续貂”式,都不喜欢。但这种不喜欢还没有超过不喜欢牙疼的程度,而手边又只有一部台湾高阳先生所作的《红楼梦断》,因此只得拿起来看。此书全部为四册,现在看了两册,倒觉得有点意思。  相似文献   

6.
一般人都知道“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一门科学。但是,“红学”一词最早出自何人之口,说起来,这还是一个笑话呢。 自清乾隆以后,社会上不少人热衷于研究“经学”。埋头钻研易、诗、书、礼、春秋等几部经书。当时有个叫朱子美(昌鼎)的人,他也是个小有名气的学者。但他却对经学不感兴趣,而喜欢看小说。特别是《红楼梦》,他更是爱不释手,有一次,  相似文献   

7.
欧漫 《新闻前哨》2014,(6):55-55,62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通过新闻网站、手机报、微博等随时随地获取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信息、发表意见.这些信息快速更新、篇幅短小,汇集成大量的资讯让人目不暇接.不少传统媒体纷纷顺应这种信息碎片化的趋势,在新闻写作和编辑方面采取“碎片化”的方式.所谓“碎片化”,出自英文的“fragmentation”,意即完整的东西被分成许多零碎的小块.根据人民日报2012年针对8万多名受众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碎片化”消费趋势初显.近四成人习惯于“先看标题,如果感兴趣就往下看”,“从头到尾仔细看”的人不到5%.  相似文献   

8.
读过很多书之后,读的书开始越来越少,对书也越来越挑,读的书也越来越“老”--一方面是书的内容老,另一方面是写书的人老。这是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依个人的口味来说,我比较喜欢看老书、旧书、闲书,在这其中又最喜欢看口述类的书,访谈类的书次之。  相似文献   

9.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10.
斩书斩人     
日本人爱喝清酒。只说一个“酒”字,通常指的是这种酒,酒精含量十五度上下。清酒有“辛口”“甘口”之分,望文生义,“辛叩p辣些,“甘”则发甜。由此引申,把笔锋辛辣叫“辛口”,而往高信更被称为“激辛”,是辣上加辣了。住高生于一九四五年,庆应大学毕业后回乡当高中教师,以后又编过杂志,一九八二年改行当经济评论家。他笔下不留情,极尽刻薄之能事,尖锐地批判日本社会,干脆把有关人物、文化的论集取名为《斩书斩人》.挨“斩”的大都是公认为一流的企业家、论客,横切竖析,让人读了要么“来气”,要么“解气”。近年来每有政治或经济事件发生,是传媒争相采访的言论人。他在经济小说评论方面也独树一帜。作家虚构,但他不虚看,常指实人与事,意不在文学,是借小说批判“公司社会的日本”。被他“斩”过的谷泽永一当面说:“我一听到经济小说,立马想起的不是作者的名字,倒是你位高信,名气真不小,尤其最近在各种杂志上相当活跃哩。”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作家柯云路近一年来对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等进行了大规模实地考察,被推为“生命科学”史盛事。他说写小说与研究“生命科学”是他同时可做的两件事,他相信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本质的智慧是相通的。 1993年夏季至今,柯云路奔走各地,动员各界知名人士、学者、专家千余人,与他一起参加对数十  相似文献   

12.
金坛段玉裁以经学小学著名于世,其藏书楼“经韵楼”,广为人知。然经韵楼刻书,虽多为世人所重,向无专文论述。笔者研习段氏之学,凡经韵楼所著所刻书均经目验,成此一文,以补学术研究之缺,并订诸家著录之误。其七叶衍祥堂刻书及未标段氏堂号者,一并附之。  相似文献   

13.
1979年4月,《读书》石破天惊地打着“读书无禁区”的旗号创刊了。《读书》编辑沈昌文和陈翰伯、陈原、史枚等人,谨奉“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力将《读书》做成“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加之《读书》作者如丁聪、王蒙、费孝道、金克木、董鼎山、刘晓枫、辛丰年等国宝级学者参与,《读书》在当时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相似文献   

14.
针对杨正业先生“《类篇》有古本和今本之别”的观点,本文从同名异书、字数统计、《类篇》编修原因、收字情况以及著录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辨正.最终认为,《类篇》并无古本和今本之分, “音义未详字被删去”是不符合事实的虚构,《类篇》原计字数比今计字数多,主要是由于编者字数刊刻失误以及统计错误所致.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台湾报纸的报道,台湾《中国时报》于去年12月邀请了一向对出版界十分关注的38位学者专家,评选出“1989年度十大好书”。从书和作者来看,这十大好书有几个特点: (1)十部书中非小说类有7部,而且是偏重思想性的作品;小说只有  相似文献   

16.
据美国录音出版商协会统计,在过去的两年中,录音书市场稳步扩大。美国录音书零售额为13亿美元,1994年比1993年增长22%之多。录音书题材五花八门的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以畅销书为主要蓝本。其中小说居第一,非小说类次之。不过目前读者最感兴趣的则是知识和业务类书籍。 随着录音书的热畅,录音书专卖店也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7.
符驮和西屯     
近年来,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感觉,由于杨争光的小说《从两个蛋开始》问世,书中写到的“符驮村”似乎成了一些人来西安后一定要去看看的一个景点。当然去看的人,职业爱好都和文学艺术有关,都是读了《从两个蛋开始》这部小说之后产生出这样的想法的。是钱钟书说过的吧,  相似文献   

18.
《古今说海》是明代上海人陆楫辑录前代至明代的说部(小说)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杂家类》著录了此书。它与宋曾慥的《类说》、元陶宗仪辑明陶珽重校的《说郛》等书相似,都是说部中较为著名的丛书。《四库总目》对这三种丛书进行了比较研究后提出:《类说》多今人所未见,《说郛》捃拾繁富、巨细兼包,《古今说海》则每书皆削其浮文,尚存始末,视二书为详赡。三书  相似文献   

19.
忏悔与偷窥     
据学者研究,西方文化是以罪恶感为基调的。举个例,一个人逛超市,“不小心”往自己口袋装了一条口香糖过安检被揪了出来,若他想的是“上帝啊,宽恕我吧”而不是中国人常有的“别人会怎么看我”,就属于罪恶感。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著的《史记》,两千年来备受推崇.宋代洪迈称为“天下之至文”.明代茅坤说《史记》的文章“如长江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乃是“千古绝调”.同是明代的凌约,更称之为“文章之绝技”.今人鲁迅,则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日本学者斋藤正谦也说:“人昆仑之山,满目莫非金玉,然有千金之珍,有连城之宝,不能无差等.一部《史记》固为群玉圃,……是连城之宝也.”这部书所以获得如此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