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柳刺绣”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医境内的麻柳、鱼洞、临溪、小安等乡一代的刺绣总称,是麻柳山区先民在一代一代亲族相传中,以针线作笔,布麻为底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珍品.所绣图案或耕种收割,或婚嫁礼仪,或爱情婚恋,或人物鸟善,花色多样,简洁明快,散发着州北山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典型的川北风情,富有淳朴、清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基于教育人类学的理念与方法,考察麻柳人的"羌绣"遗风及教育观念,发现世代传承的麻柳刺绣出现生存危机.麻柳乡小学利用麻柳刺绣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极有意义,建议学校教育应当关注麻柳刺绣这个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融",实现麻柳刺绣文化的保护性传承,促进教育回归其本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苗族服饰剪纸是刺绣艺术的派生物。在制作苗族刺绣时,首先在绣面上将图案制作出来,然后用不同的绣制方法来完成。由于剪纸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又不弄脏绣面,给苗族刺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而苗族妇女一般喜欢使用剪纸图案作为制作刺绣的“蓝本”。苗族服饰剪纸苗语叫“给亩”,本地汉语叫“剪花”。苗族古歌《跋山涉水》曾这样唱:“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可见苗族服饰剪纸历史之久远,以及与苗族生活的息息相关。这些古朴的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蓝本”被装饰在衣服的胸襟、肩、袖、围腰上,世代传承,成为苗族区别于他民族的族徽。苗族支系复杂,服饰亦是不同宗支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4.
苗族刺绣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堪与四大名绣媲美。刺绣古称“黹”、“针黹”、“针绣”,民间俗称“绣花”、“扎花”、“洒花”,文人士大夫称其为“女红”。是指在已经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作为一种民族手工艺术,苗族刺绣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作为一种传统优秀文化,其特点与传承活动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几千年传统装饰艺术符号是设计师获取传统文化精髓而得到发展的关键.既有原始彩陶纹样、战国时期器物图案、汉画像石、民族刺绣、民间绘画、京剧脸谱、明清建筑彩画的“错彩镂金”的装饰符号,又有原始岩画、埃及图案、希腊瓶画、印第安图案等艺术符号设计.装饰艺术从主体艺术形式当中独立而出,其审美的意味有超脱主体性能和使用价值的趋向,具备了纯欣赏性的因素,在传承运用中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民间技艺     
说到艺术品,人们通常会想到价格高昂的画作以及精美的瓷器,而出自中国民间手工艺人的剪纸、泥塑、刺绣等民俗手工艺品,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本期,通过小编对“泥塑”与“刺绣”的介绍。相信你会感受到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一因为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技艺传承,而且还是记载着五千年文化与历史进程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7.
民间刺绣的第一特征是其实用性,这与设计艺术的首要诉求不谋而合.皖北民间刺绣的魅力独具,题材内容广泛丰富,图案语言质朴简练,作品兼具实用和装饰功能.民间刺绣图案不仅是物化的符号,更是其象征系统的凝结,隐藏在符号背面的则是民间刺绣图案象征系统的深层寓意,二者有机统一,相互依存.本文通过对皖北民间刺绣图案、配色、构图、绣工的剖析,探讨总结了皖北地区民间刺绣的元素如何与现代艺术设计发生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大师工作室”建设带动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的实践,提出中职学校传承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的路径,建设“大师工作室”非遗刺绣技艺人才培养模式,为探索中职学校在传承非遗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专业特色等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树 《文教资料》2011,(13):81-82
中国传统刺绣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工艺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刺绣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已被广泛应用,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但随着设计语言日趋国际化,要使刺绣这一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设计,更好地传承民族的文化内涵,需要设计师深入对传统刺绣进行探索、研究,将其民族魅力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0.
数十年来各地对彝族刺绣的开发在催生一个文化产业的同时,也给其自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不少问题.而国家特色文化产业政策的适时出台,正好为彝族刺绣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空间,即通过市场、技术、设计等创新来突破和化解问题与矛盾,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实现彝族刺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部分传统的直苴彝族刺绣图案正逐渐消失,而一些创新的刺绣图案不断涌现。这是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市场经济、政府决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将传统刺绣图案与现代创新相结合,使刺绣图案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相适应,直苴彝族刺绣图案才具有长久发展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从纳雍县城向东北方向行20公里即苗族同胞聚居的老凹坝乡。这里青山环抱,民风淳朴。所有苗寨的姑娘、媳妇都有一手好刺绣、蜡染的绝技。她们从童年开始便随母、始学习画花、配色、刺绣和蜡染,世代相传,发展至今已三百多年。积淀成今天的独具民族、地区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 图为围腰的刺绣部分。由一个梯形的“适合纹样”和一个“带状纹样”、“二方连续纹样”构成。从图案的组织看:纹样复杂、严谨而又有机、有序、线和面、曲与直配  相似文献   

13.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土家织锦。“西兰”指“被面”,“卡普”则是“花”,合起来就是“带花的被面”。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民族工艺美术种类,也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哦!因为土家族自古没有文字,图案便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图案采  相似文献   

14.
沈寿(1874要1921年),初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宦,江苏苏州人。中国刺绣艺术家及刺绣教育家。沈寿一生致力于刺绣技艺的研习和刺绣教育,是仿真绣的创始人,刺绣教育的开创者。1904年沈寿的通景绣屏《八仙上寿图》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喜欢,赐“寿”字,遂易名为“沈寿”。1911年,沈寿的绣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1915年,沈寿的代表作《‘稣像》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要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获得一等奖,被世人誉为“神绣”。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所长兼教习直至去世。沈寿一生著有《雪宦绣谱》一书。沈寿(1874要1921年),初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宦,江苏苏州人。中国刺绣艺术家及刺绣教育家。沈寿一生致力于刺绣技艺的研习和刺绣教育,是仿真绣的创始人,刺绣教育的开创者。1904年沈寿的通景绣屏《八仙上寿图》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喜欢,赐“寿”字,遂易名为“沈寿”。1911年,沈寿的绣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1915年,沈寿的代表作《‘稣像》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要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获得一等奖,被世人誉为“神绣”。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所长兼教习直至去世。  相似文献   

15.
刺绣工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近年来,因知识产权问题引起的刺绣侵权纠纷逐渐增多,困扰着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对刺绣作品“二次创作”知识产权利益的认可,解决刺绣与底稿作品知识产权冲突的实践,必将进一步推动刺绣工艺的有序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刺绣是一项很受幼儿欢迎的手工活动。为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以纸代布,让孩子在纸上学刺绣,孩子们同样感到很有趣味。刺绣一般要选用较厚的质地结实的纸,如过期的年历画,反面为白色,有一定韧性,是用来学刺绣的最好材料。教师先在白纸上画好简单的图案,然后将若干张纸叠成一起,用缝纫机(不穿线,针脚放长)沿着图案车一遍,这样,针眼便在每张纸上显示出来。将车好针眼的纸和针线(较粗的花线)发给孩子。先让孩子仔细看纸上的图案,选配好色线,然后穿在针上,就可在纸上刺绣了。  相似文献   

17.
自有工艺美术教育以来,一直设有图案课.图案是我们培养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图案”一词.历来有不同的解释.这可以寻根到器物造型设计初期完全依靠手工生产的远古,和由远古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漫长的进化过程.今天.“图案”一词广义的解释也就被“造型设计”所代替,“图案”也就只留下了“装饰纹样”的含义,成为“装饰纹样”的代名词.因此,图案课是无法包含所有器物的造型设计的.事实上绝大多工艺美术院系的图案课也都是以装饰纹样为教学内容的,而器物造型设计由各专业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而另行开设.我们在研究图案教学时,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给“图案”一个现实的、大众化的定义: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彝族刺绣文化走出深山,步入商品市场轨道,但与此同时,受功利主义驱使,彝族刺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经暴露出风格特征被"弱化",内容形式被"异化"的开发乱象。在国家特色文化产业语境下,传统文化究竟如何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当下彝族刺绣文化开发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其传承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的有效经验,但在创新性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在此,以苏绣、蜀绣、苗绣为例,对其进行梳理,总结其有价值的发展理念和举措,为其他刺绣类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刺绣,俗称“绣花”,在我国古代的文字记载上也叫“针凿”或“女红”,是用彩色的丝绒、棉线,在绸缎,布帛等材料上凭着针的穿刺运动,完成的各种纹样、图案或文字。刺绣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蚕丝的国家。据传说:轩辕皇帝的臣子伯余使用麻缕作衣,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织丝的技术,这些技术的产生,便带来了以后刺绣工艺的产生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祭拜天地时穿的礼服上就绣有不同颜色的各种图形花纹,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