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意气     
《新作文》2006,(4)
意气者,诚人之自然属性也!夫人生天地之间,得日月之精,天地之灵,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此便为万物之灵,岂可无意气?意气者,实人之情感也。世间之人,上至帝王将相,下及布衣白身;高明者如圣人大贤,愚鲁者如荒野村夫,谁无意气?盖人生于此世间,何来一帆风顺、万事遂意之佳境,谁无挫折?君不见韩信身负兼济天下之才,扫荡四方之志,亦横遭胯下之辱;齐桓葵丘会盟,笑傲诸侯.亦为曹沫所劫。故人生多波折.难有坦途。然人若遇挫折,或遭横暴,当如何置之?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周公,可否晓得天地之间竟有鲲、鹏二物?答曰:不曾见过。缘何?只因世间庸人为功名所累,无法在朗朗乾坤之中逍遥一游罢了。再问,可知何为逍遥游?是否如同武侠小说上一般飞檐走壁如履平地?或是如神仙般腾云驾雾?复答曰:没见过。是的,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老庄两人做到了吗?没有。陶渊明做到了吗?没有。鹏纵然大,可还是要借九万里风才能起飞。真正的逍遥游则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在课堂教学中,“苏子答客”一段的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难点,尤其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  相似文献   

4.
杯中风情     
推荐者语中国既是酒的故乡,也是茶的故乡,茶与酒伴随国人已有几千年,尊者饮,卑者亦饮,雅人好,俗人亦好,而各有所品,各有所得。骚人墨客自当焚香煮茗,把酒吟诗;山野逸士何妨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茶与酒虽同为饮品,其中的旨趣却又大相径庭。酒为意气之饮,  相似文献   

5.
原文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博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  相似文献   

6.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相似文献   

7.
渊明断想     
渊明者,陶君也,东晋大文人也。以田园诗为傲,且居于乡野,不问世事。余对此感念甚深。人有尽寿,悲也!若时不利人,与之对也,人何为乎?无奈何寄身于高山幽谷,放情于田园阡陌。悲乎!大丈夫生于斯世。无为而终,愧对于天地也。陶君厌仕  相似文献   

8.
“奇正”一语,在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述。《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是说用光明正大的方法治理国家,用多变出奇的战术指挥部队作战。《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性。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  相似文献   

9.
<正>岳飞曾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如初春,如朝阳,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正因此,少年应把握一生中的黄金时刻,不要等到头发白了才悲伤。风华正茂,自当指点江山;书生意气,理应在骄阳下绽放。莫等闲,少年应谋个人之发展,树人生之目标。纵览古今中外,倜傥非常之人,无一不在少年时就已规划好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忆昔,  相似文献   

10.
陈伽  胡亦佳 《现代教学》2015,(Z1):58-5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炎黄子孙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我国古籍中,对"诚"字的具体论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既是天道,也是人的本性。"诚"对于个人来说,绝不是外力,因为感知"诚"是一个人尽其本性的方法,是一个人推己及人,参悟天地造化的方  相似文献   

11.
谈意气湖南一考生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糜鹿”,心胸之豁达可见一斑;“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相似文献   

12.
一,谁为哀者?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谁是痛哭者?”将“为”作“是”解释,“者”作代诃。也可以理解为“谁为(之)痛哭?”将“为”作为介词,后省“之”。“之”代“他”,即周顺昌。根据上下文意,当时送行人数很多,以至哭声震动天地,面对这  相似文献   

13.
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天之所培者,人虽倾之,不可殛也.天之所覆者,人虽栽之,不可殖也.嗟汝准噶尔,何狙诈相延以世而为贼也?强食弱,众凌寡,血人于牙,而蔑知悛易也.云兴黄教,敬佛菩萨,其心乃如夜叉、罗刹之以人为食也.故罪深恶极,自作之孽,难逭活也.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前赤壁赋》,选入全国高校公共课《大学语文》教材,单就讲解这篇文章的思想而言,关键在如何看待苏轼对人生的那段议论。而其中的哲学观点,又是苏轼借以解脱苦闷的精神依靠。这段文字说: 苏子曰:“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相似文献   

15.
人有酤酒者 [原文] 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狗之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shì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术之士,欲千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龁(hé,咬)之,此亦国之猛狗也。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壅,国安得无患乎?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与人为     
姜红 《现代语文》2004,(12):13-13
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咸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日:“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  相似文献   

17.
营养学家敦敦告诫天下的父母亲:儿童不宜偏食。偏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与健康成长。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古诗的教学与鉴赏。偏食容易造成思维活动僵化刻板,视野狭窄而孤陋寡闻,艺术趣味单调浅薄。所以清代的薛雪在谈论赏诗经验时说:"从来偏嗜最为小见。如喜清幽者,则绌痛快淋漓之作为愤激,为叫嚣;喜苍劲者,必恶婉转悠扬之音为纤巧,为卑靡。殊不知天地赋物,飞潜动植,各有一性,何莫非两间(天地)生气以成此?理有固然,无容执一"(《一瓢诗话》)。确实,如果地球上不是万物共存,"飞潜动植",各尽其性,那人类就只能是生活在如月球一样的死寂世界,甚至连人类自身也难以存活。古诗的园林。如果不是百花齐放,即使满园都是国色天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治平篇》,在论述社会长期安定、人口迅速增加给百姓食住带来的困难之后,接着在第四段里试图探求解决的方法,在论述时用了两个设问句:“天地有法乎?”“君、相有法乎?”有的译文参考书把“(?)、相有法乎”一句理解为“君王、宰相有控制人口激增的办法吗”?如果按这个意思理解,那么下文的回答就显得有点答非所问,使人难以自圆其说。下文接着回答的那段话共有四层意思:(一)鼓励耕种(“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二)减轻赋税(“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  相似文献   

19.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判断句有哪些特点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不用 判断词“是”的。表判断的句 子,有其固有的格式。常见的形 式有四种。1、……也;2、……者……也;3、……者……;4、……。(无“者”、“也”)第一种谓语后边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张骞,汉中人也。”译为“张骞是汉中人。”第二种,主语后边加“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这种形式的判断最为明显。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第三种是主语后边有“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但谓语后无“也”字。如“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它的判断意味没有前两种强。第四种,既无“者”复指,提顿,也无“也”帮助判断。如“荀卿,赵人。”判断的意味更弱些了,是一种解释性句子,仍是判断句。 表示否定的判断就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这里要注意,“非”是对整个谓语判断的否定,而不能看作是仅对其一部分的否定。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非”不只是对“士”的否定,而是对“士之怒”的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