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的婚嫁观及其历史演变赵馥洁在儒家典籍中婚姻总是与礼相辅而行,只有按礼嫁娶而形成的婚姻才是正当的。所以,婚姻的本义是指嫁娶的礼仪。由于婚姻形成后,夫妻双方家属即成为亲属关系,故婚姻又指姻亲之关系言。概括地说,儒家的婚姻是指按礼的规定进行婚娶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儒家和谐观     
刘亮 《华夏文化》2006,(2):11-14
在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结构体系,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模式,它就是“和”,或曰“和谐”。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儒家和谐观正是一种以正确  相似文献   

3.
“知微”是儒家重要的道德修养思想.因任何事物都由萌动之“几”发展至盛大之“势”,“几,”对事物发展而言,具有先兆性、同时又具有可控性,因此在道德实践中“知微”、也即“观几”,明察善、恶端倪及其背后的意念,采取应对策略也就十分重要;“知微”的具体实现路径是诚意、慎独,即强调心静以明性.儒家“知微”观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修身及家庭、学校德育都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慧丽 《寻根》2021,(3):141-142
一 家谱,又叫族谱、宗谱、世谱、家乘、家牒等. 明清时期,家谱内容逐渐定型,主要包括凡例、谱序、宗规、家训等内容.其中凡例中一般载有"字辈",常以四言或五言诗歌的形式规定.子孙命名以某"字"为辈分,逐字取名,兄弟则共用一个字.  相似文献   

5.
正楹联,民间称对子、对联或者楹帖。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讲究对仗,体现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对称规律,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诗、词、曲、赋相比,楹联的文学性和美学意义丝毫不逊色。由于楹联的实用性,与老百姓的婚男嫁女、做寿起屋、过年过节等红白喜事紧密相连,使得楹联更接地气,更有群众基础,普及更广泛,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楹联的文化资源,对于传承、  相似文献   

6.
大陆开放以来,台湾艺术界经常往来于两岸的朋友,颇注意彼岸艺术发展的情势,可是对其艺术发展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大陆画家的功力厚,精神专注,不计名利,所以其成就远非台湾画家可比;亦有人认为大陆的资讯封闭,教条遗毒未清,近年来尤其为商业文化所害,急功近利,作品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7.
8.
正"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编著:《周恩来画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页)这是1917年时年19岁的周恩来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前所写下抒发其少年救国抱负的诗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立志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历经了50多年的革命生涯,26年的革命任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的大国情怀为众人称道的同时,其人格魅力亦可成为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钱穆先生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口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对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做了全新的阐释和高度的概括,谓"‘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①此言一出,激起一片思想涟漪,反响热烈,应和者众。季羡林说:"一个像钱宾四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在漫长的生命中,对这个命题最后达到的认识,实在是值得我们非常重视的。""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中有不少好东西,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发扬光大,‘天人合一’就属於这个范畴。"②李慎之、蔡尚思、周汝昌等著名学者也纷纷做出回应,杜维明更是将这篇文章称作"证道书",与宋儒张载的《西铭》相媲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陆学界相对沉寂,各种思想观念还处在一片  相似文献   

10.
中国蝗灾历史和治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修龄 《寻根》2002,(4):102-109
水、旱、蝗历来是中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尤以蝗灾为甚。蝗灾并非单纯的自然灾害,也夹杂着不当的人为因素。蝗灾往往紧随旱灾而至,真是祸不单行。古代缺乏有效的防治蝗虫的技术手段,加上天人感应思想的作梗,其造成的损失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渊源于尧舜禹至殷周时期的养民、顺民思想。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轻徭薄赋,尚仁亲民,养民以惠;节用爱人,体恤民力和民情;均贫富,制恒产,保民生。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是为统治阶级达到天下大治和实现王道服务的。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是我国当今民生政策的思想基础之一,当今的民生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舒大剛 《中国文化》2012,(2):96-108
作为中华元典的儒家经书,在历史上有一个逐渐结集的过程,从早期旧史阶段的“诗书礼乐”,到孔子整理後的“六经”,再到後期儒家研习的“十三经”,呈现出不断扩充和最後定型的状态。儒家经典的每次扩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每次经典体系的扩大,也预示着儒学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汉语亲属称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不同时期的亲属称谓,是当时社会的血缘关系、家庭组织形式和婚姻状况的深刻体现,对于社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古至今,亲属称谓的数量、体系、称法和写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才逐渐形成今天的亲属称谓系统。而这些历时演变,往往是社会发展、亲属制度、汉字形音义、方言俗用等众多文化因素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14.
15.
邹全荣 《寻根》2011,(6):104-106
遗存于武夷山乡土上的古村落,建筑景观透射出浓郁的人文色彩。村落景观的营造,无不围绕着利民、利生、和谐、安定的社区功能来构建。笔者在为下梅村编写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本时,采集了大量的人文史料,从中发现了在这个建筑  相似文献   

16.
“初夜权”的俗源及其演变王心喜今天,人们一提及历史上遍布世界各地的“初夜权”现象时,总觉得这是非常野蛮和声名狼藉的事情。其实,我们只要通过对世界各地行使初夜权的起源、特点等历史事实,作一番分析和研究后,就会对初夜权现象予以理解:即我们不能用今天文明人...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乃至现代社会,社会救助多以国家救助为主体,但是单靠国家救助远远不够,需要民间互助作补充。民间救助分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救助和以仁爱之心为基础的个人自发的救助活动。一、宗族救助在氏族社会时期,同一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一起,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抵御外界的各种困难。但后来发展到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社会时,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诗人,因客家故乡的文化氛围、家庭环境、家学传承及丰富的驻外经历,他高度认同客家山歌与客家民俗文化,受此影响而提出"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言文合一"等诗歌创作理论,在晚年时期提出了"杂歌谣"的设想;还辑录整理了许多客家山歌,在诗歌创作中借助客家山歌的形式,使用通俗化语言,创作出带有客家山歌风味、描绘客家民俗风情的诗篇,增厚诗作的文化内涵,使他的诗作成为具有新思想的真我之诗。黄遵宪源自于民间文学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对五四新文化时期的白话文写作、北京大学歌谣运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后人评断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韩愈的佛老观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韩愈对佛教、道家或道教的基本看法。隋唐时期,佛道兴盛,韩愈以己意重新解释儒家之道.指出佛老的现实弊害,自觉攘斥佛老,试图重建世人的精神家园。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此看法各异。本文就韩愈排佛老作具体分析。努力突显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聚焦於清代理學家方東樹撰成於晚年的家訓專著《大意尊聞》,在梳理作者生平經歷和學術實踐的基礎上,詳细分析了其書有關家教家風、做人立身、讀書治學、修德任事、處世交友、齊家睦親、治國安民等各個方面的内容,指出是書反映了方東樹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和思考,寄托了其對于孫以及世人的教誨和希望,也蕴涵了他畢生讀經研史的心得體會。認爲這部學界關注甚少的家訓著述,實際上凝聚了作者一生的閱歷、體驗、思考和感悟,體現出方東樹的思想主張和性格特徵,其中不少觀點和看法,至今仍有很强的借鑒意義,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