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主体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道主义的深入人心和主体主义的彰显代表着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是世俗化的西方社会的宗教替代品。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主体主义在逻辑上密切相关,主体主义是人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人类中心主义激励了人类对自然的盘剥和榨取,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说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无涉,是因为未识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在以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人的活动引起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伦理不是在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伦理,而是人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时的伦理。环境伦理学,就是针对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从伦理方面给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以根据的理论,其核心理论一直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派系,即“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理论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理论观。可持续发展当是两种对立的环境伦理观走向融合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生态伦理学总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而做出的人对环境态度的一种价值选择。对自然价值的尊重并不意味着人以外的自然存在物具有人类同样的权利。从科学的角度量,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延续的生存裁体;从哲学的角度量,自然是人的“天机身体”,是主体的一部分,人类将自然作为目的性内容本身倍加珍视实质上是对人性健康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破坏了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严重摧残了人类美好的天性,导致人性异化。安德森借助《虔诚》一文,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美好天性的严重摧残,提出只有消除人类中心主义、恢复生态平衡,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应走进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今生态伦理学广泛涉及到的一个概念,但其内涵并未确切规定。根据生态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应当从价值评价的意义上赋予人类中心主义确定的内涵,这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应当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生态伦理学应以人类的利益为基础、出发点和道德评价的尺度。因此主张生态伦理学应该而且必须走进人类中心主义,这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使然,实践使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的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怀特在他的著名论文《我们的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中,断言我们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根源于世界上已知的最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因为基督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除了服务于人之外便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怀特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采取一种谦逊的、而非异端的人与自然友好的宗教观,以取代那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信仰。然而,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所有宗教,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仅仅是表面意义的,因为,我们在自然以及与它的关系上所形成的态度,本质上是与我们的天性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说,生态危机包括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教义有一个共同的生物学上的根源,即人类天生渴望占有他们想要占有的一切东西,而基督教的教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不过是对人的这种不愿受到任何限制的天性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观念化。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类以征服的姿态从自然界获取更多的物质生产资料时,自然环境恶化,资源的匮乏等生态危机已经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发出了严重警告。因此人类必须关注生态伦理,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突破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界也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种理念的诠释: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权利、主体的产生乃是根源于社会利益的需要。动物应该拥有权利并可以成为法律主体,我们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法律做出的改良,更是一种构建在“非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之上的法理念。  相似文献   

9.
德性伦理走向自然,遭受了最具"环境伦理特色"的责难:它持有或导致危险的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术语意味着极为不同的观念和主张。以德性伦理的路径探讨和应对环境问题,蕴含着一种合理而且必要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切,而且能够引导人们超越不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当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许多地方正由异化了的“学生为主体”演绎出“学生中心主义”,这是业内有识之士有目共睹的。在这些地方,我们的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可以忽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只要投合学生的时兴口味就行。眼下还经常听人说,在中学乃至大学,一个遵循教材精神,有经验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批判,提出了人类主体主义,并阐述了人类主体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人类主体主义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现学生良好人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通过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双主体教学是针对重教轻学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重学轻教的“学生中心主义”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旨在倡导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友爱、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3.
面对生态危机,我们该如何看待人类中心主义,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文章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价值论命题,且只有把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价值论命题,才能对生态危机的成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现学生良好人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通过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双主体教学是针对重教轻学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重学轻教的"学生中心主义"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旨在倡导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友爱、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教学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它的出现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持不同的伦理立场——支持或否定。当然,两者都没有足够的理由。要摆脱这一困境,有必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这种新自然观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人类是自然大家庭中的成员这一科学事实,把人类的活动纳入自然演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加以考察,同时充分考虑到人类活动的自由自觉性特点。尊重自然和尊重人类权利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对待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所应持的基本的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生态伦理学针对环境危机试图把自然存在物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应当坚持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出发,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坚持生态伦理学的价值主体只能是人类,坚持科学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一些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全盘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神态伦理观,而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正确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立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对自然无限制掠夺,而是在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不是一般的其他自然存在物,人类不应放弃为自身谋福利的权利而成为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的主体,我们应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8.
在对行政主体进行研究时,我们应界定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归属和行政主体的判断标准这两大问题,并应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以及公立高等学校等组织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中已经将一些实质上行使了部分行政权的社会组织的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中,这为我们界定行政主体的含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人类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是人类本性的自然倾向,这种自然倾向在古代和近代哲学,科学和宗教中被上升为普遍信念,即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的实践后果来看,人类中心主义信念既产生了积极效应,也产生了消极效应,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存在着一些偏颇并且在实践上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但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不可能放弃的,也是不应该放弃的,因此,对待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应该有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20.
在21世纪向我们走来的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学科教学特点,较好地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出课堂的高效益,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于“主体”和“主导”认识肤浅,他们往往只局限于向学生多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等表面形式,不注重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不考虑“主体”、“主导”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