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其"字是汉语语法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个虚词,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中,"其"字的统计次数与实际次数之间稍有出入,用法上也存在词性模糊、释义不当的问题。杨先生的译文具有注解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自然的译注特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以使我们对"其"字和《论语译注》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许绍早先生主编的《世说新语译注》(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译注》)一书总结了自刘孝标注以来关于《世说新语》的研究成果,博取精华,剔除糟粕,同时又多方面吸收现代科学诸学科的研究成果,广泛取证,多具新见,且言简意赅,条理分明。作者在“前言”中指出编著此书的目的是“想把古籍介绍给广大读者,以便对古代汉语和古籍了解较少的读者能顺利读懂古籍,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本书广征文献,博考制度,诸多注释为发古人之所未发,道前人之所未道,在学术上也有它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杨伯峻《孟子译注》在《孟子·公孙丑》章中的"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译文中间补充上"如果不是如此,为什么",使得原本语意上为转折关系的语句变成了一种逻辑上的论证关系,因此致误。  相似文献   

4.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一部有权威性的著作 ,向为学界所宗尚 ;但其少数注译值得商榷 ,兹辨析一则 ,求教方家。《论语·八佾篇》:“子曰 :‘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杨译 :“孔子说 :‘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 ,还赶不上中国的没有君主哩。’”杨译未能深察孔子这句话的内涵 ,未能明辨古代学者注疏的得失 ,又未能吸收《朱熹集注》的确诂 ,可谓智者一失。《论语译注》一则辨析□ 汪贞干(黄石教育学院中文系 ,湖北黄石 4 350 0 0 )中图分类号 :H15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3- 80 78(2 0 0 1) 0 1- 0 0 75- 0 1译文似袭…  相似文献   

5.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成书五十余年来,以其平实晓畅而广布天下,但是其中义理犹有未妥处,故集其疑误十七则,予以商榷。  相似文献   

6.
本文据《左传》《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朱熹《四书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注疏以及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董洪利《孟子研究》等著作,为第五册“孟子专辑”五章内容提供相关简明背景材料,期于教学有助。桓文霸业《齐桓晋文之事》关涉到齐桓公、晋文公,这是春秋时代两个最著名的霸主。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643年  相似文献   

7.
《论语译注》一书是杨伯峻先生研究《论语》的经典之作,对于文中的词语,前贤已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但白玉微瑕,仍然有部分词语的考释值得商榷。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撮其三篇,《八佾篇》"郁郁乎文哉"、《里仁篇》"观过,斯知仁矣"与《公冶长篇》"夫子之文章"、"不可得而闻也",等进行辩证考释,以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杨伯峻《孟子译注》在《孟子·公孙丑》章中的“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译文中间补充上“如果不是如此,为什么”,使得原本语意上为转折关系的语句而变成了一种逻辑上的论证关系。因此致误。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代表。因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对它的理解和传承尤为重要。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解读之中虽有独到之处,但注释之下有不够精准之嫌。兹就其译注中不妥之处,从词义考证入手分析论证,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0.
《论语译注》在正文中的并列成分、主谓之间以及分句之间存在断句不当现象;在分句中,对个别表示并列关系、补充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句式的判断,对个别词、句的解释、翻译时也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它们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现在使用着的许多成语,就是从先秦两汉典籍和历代的笔记杂著,以及诗词、戏曲、小说等许多作品里边来的。其中有相当一批习用的成语出自《论语》《孟子》这两部古籍。据初步统计,甘肃师大中文系编的《汉语成语词典》中,收录《论语》成语九十七条,《孟子》成语八十五条,在该词典所收五千五百条成语  相似文献   

12.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有部分年号纪年经典。它们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纪年跋语中的疑难问题也需要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论语译注》中的几个问题做一论述,试图阐述“舍”的读音、“器”字的内涵、“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正确断句问题。  相似文献   

14.
桑冷燕 《学语文》2020,(1):94-96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在学界享有盛誉,但其中有些注释似乎还有可商之处。笔者通过分析有关材料判断",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释为"鄙陋"更合理些",敢问崇德,修慝,辨惑"中的"慝"当释为"恶"。  相似文献   

15.
李梦生先生的《左传译注》是一部译注精审的古籍整理专著,出版至今广受欢迎。然而白璧微瑕,该书的校勘和标点仍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举出二十则试为辨正。  相似文献   

16.
《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比问是问句的排比,《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颇具语用价值。《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孟子》排比问表示疑问的话语标记比《论语》的要繁丰一些,《孟子》排比问的语用价值主要诉诸"辩"体现出来,而《论语》排比问的语用价值则主要通过"辨"实现。  相似文献   

17.
周振甫《诗品译注》在人物生平、籍贯及注解诸项有误漏,特予补正。  相似文献   

18.
<正>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既广取各家之优长,又颇有一己之独到,注解精确允当,简要无冗,译文明白流畅,信达且雅,笔者读此书深受教益,但对极个别注译亦觉有可商之处,兹摘若干条就教于杨先生,就教于读者。 一、《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乐岁终身苦”。(22面)译:“好年成丰衣足食……好年成也是艰难困苦”。  相似文献   

19.
从《论语》、《孟子》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用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上古经典名著《论语》、《孟子》中广泛撷取论据,充分地证明了它使用的普遍性,探索了它的规律性,并为其建立了鉴别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据《左传》《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 ,朱熹《四书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注疏以及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董洪利《孟子研究》等著作 ,为高中第五册“孟子专辑”五章内容提供相关简明背景材料 ,以期于教学有助。桓文霸业《齐桓晋文之事》关涉齐桓公、晋文公 ,他们是春秋时代两个最著名的霸主。齐桓公名小白 ,公元前 685—前643年在位 ,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活动时间为 43年。齐桓公的霸业主要表现在 :第一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论语·宪问》)。很长一段时间内 ,齐桓公以东方集团国家盟主的资格 ,多次主持会盟。这些会盟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