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德藩 《江苏教育》2008,(13):19-20
这件事过去20年了,每当走到学校,那些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还会不约而同地提起当年抓常规管理的事,提起常规管理28条,他们都还记得“读好书,写好字,扫好地,吃好饭,做好操”这“五好”。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我箱子里珍藏着一叠小小的宣纸片,长约二寸,宽三四寸,是父亲用画画写字废弃的宣纸裁成的。这种纸在我们家里有一个特殊的专用名称,叫做“外公纸“。提起这种“外公纸“,我总  相似文献   

3.
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是指时间,在这里为什么要用长度单位“寸”来计时呢?在我国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为了计时,就创造了一种仪器,叫做“日晷”。据史书记载,人们从秦汉时代就已开始使用这种仪器。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中就陈列  相似文献   

4.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人们用以提醒和督促珍惜时光、抓紧学习的警句。这里为什么把“光阴”称作“寸”呢?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丁是十八世纪精华荟萃的文学百花园中最后的一朵绚丽的鲜花。她的作品在经历了英国文学史上的几次“趣味革命”以后,依然以其独特的、“村镇上三、四家人”的风格吸引着口味不断改变的几代读者。奥斯丁是一位乡区牧师的女儿,终身未嫁。然而,这位深居简出的英国淑女竟然获得如此经久不衰的声望,这在世界文学史上确是屈指可数的。提起奥斯丁,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她那犹如“二寸象牙般”小巧玲珑的英国乡村情景的雕  相似文献   

6.
生活俗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总结出的形象生动、精炼明了的语言,其中有许多是物理知识的提炼,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 1、在讲授《测量》这章内容时,学生对“测量工具的选择跟测量要求的精度有关”这句话不太理解,为此我引入“人不长寸,脚不大分”这句俗话剖析给学生听;测量人身高时,只要估计到寸就地,而测量人脚大小时就要估计到分(1寸的10分之一),根据这个要求,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了。  相似文献   

7.
天帝赐酒     
《阅读与鉴赏》2002,(8):55-55
群神朝于天。帝曰:“觞之。”帝之司觞(掌管酒的人)执简记而簿之,三千秋而簿不成。帝问焉。曰:“皆有舁之舆。”帝曰:“舁亦簿之。”七千秋而簿不成。帝又问焉,乃反于帝曰:“舁之舆又皆有其舁之。”帝默然而息,不果觞。  相似文献   

8.
文质 《语文知识》2002,(1):22-23
数词中有“二”,也有“两”,这两个词数值相同,但活动能力却不尽相同。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种情况。一、可用“二”,也可用“两” 1.在量词“米”“丈”“尺”“寸”“升”“斤”“亩”等前单用时,如:二米/两米二丈/两丈二尺/两尺二寸/两寸二升/两升二斤/两斤二亩/两亩  相似文献   

9.
答:我国古代除用地支来标明时间外,也用地支来标明地球上的方向:东为卯,南为午,西为酉,北为子。子午线,就是地球南北极连线,即经线。测出了经线的一度长,就可以知道地球的周长和体积了。早在战国,《周髀算经》根据“盖天说”,就有“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周髀长八尺,勾文损益寸千里”的记载。这就是“日影千里差一寸”的最早记录,也就是人们最早对于午线长度的概念。“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点,在两汉时期甚为  相似文献   

10.
“付”、“副”、“傅”这三个字,音同义异,在使用上常常出现混淆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加以区分。先看“付”。《说文》:“付,予也。从寸,持物对人。”寸,徐铉云:“寸,手也。”作为部首,是手部的一个分支。从寸的字多与手有关。如肘、射、封等。《字汇》:“付,授也。”拿东西交给别人就是“付”。《群英会蒋干中计》:“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  相似文献   

11.
说"一寸肠"     
唐人的习惯用语“(寸)断肠”直接来源于东晋南朝的流行用法。从东晋开始,“(寸)断肠”是一个带有佛教内涵的用法,而唐代用“一寸肠”指代自己亲骨肉的用法,其来源是东晋佛教译经中的“穷肠子”。对这两方面,历代辞书均未涉及。  相似文献   

12.
杂剧漫谈     
一提起“杂剧”这个名称,人们就会意识到这是指的元杂剧。哪知除了特指元杂剧之外,在中国戏曲史上还有不同种类的杂剧,它们都以“杂剧”为名,但却不是一种东西。现就不同时代的几种“杂剧”谈谈它们的特点以及前后嬗变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五柳先生传》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三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治下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在实践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介绍了中学物理教学中一次探究性教学的尝试以及我们的反思。1教学案例首先,教师从“一桶水可以由两个力气较小的孩子共同用力提起;也可以由一个力气较大的人用力提起”例子(如图所示)的分析比较中提出“等效替代”、“合力”、“分力”以及“共点力”等概念;然后,明确本次课的学习任务是:“探究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与这两个分力之间的关系”。师:关于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与这两个分力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能否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思考一下,猜一猜它…  相似文献   

15.
这条成语最早见于汉代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刀目张。”全句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但因一“举”字,产生了异议,影响了对全句的理解。如:《现代汉语辞典》解为:“提起大绳子来,一个个网眼都张开了。”《汉语成语小辞典》解为:“提起网上的大绳,网眼就都张开了。”两部辞书,都把“举”解为“提起”。实际的情况是;把“纲”提起,网眼不但不能张开,反而闭合得更紧了。这是有悖于郑氏原意的,而且理论上也说不通。查甘肃师大《汉语成语辞典》:“提起鱼网的总绳一撒,所有的网眼都张  相似文献   

16.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爆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这两诗句是用来状湖人祀韩(愈)公的景象的,读起来非常顺口,绝无半点儿跷蹊。但若深入细勘,就会发现“於粲”二字,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所收到家乡老同学的来信中。无不提起我们中学时代的班主任——生物教师龚老先生的。信中大多说他“越老越令人感到可笑了”,“他的某些做法或想法,令人难以理解”……龚老师可说是我的恩师,我之所以走上学生物学这条路,全在于他的影响与指引。将近十年未回家乡了,此次回去,说什么也得去看望他老人家。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  相似文献   

18.
提起学术,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作为生产知识殿堂的大学,“大学=学术”的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很少有人会将学术与中学联系起来。然而,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学术”已不再是大学的专利,它正在走向数以万计的中学。因此,在中学营造一个有序、健康、繁荣的学术氛围,这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有“麦田浅鬣寸许”句,教材对此句所作的注释是:“意思是麦苗高约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译文对这句给出的翻译是:“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相似文献   

20.
初初中语文课本上选了一首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他在四川给人当幕僚时寄给妻子的诗。妻子问他:“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家呀?”他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首诗感情深挚,明白如话,非常美。七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名叫《巴山夜雨》,就是从这首诗中取名的。李商隐是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也是唐代诗坛上最亮的星座之一。他的诗精美艳丽、颓废感伤,像盛开的罂粟花一般迷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任何人都未曾像他这样,把内心的绝望表现得如此美丽。这一主题既与晚唐那个毫无希望的时代相吻合,更与李商隐本人的生平遭遇和个性有关。他是个苦孩子,9岁便死了父亲,他跟母亲扶柩从浙江回到家乡河南,”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境况极为艰难。但他又是个发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