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代在边疆观、民族观、边疆方针、边疆政策、边疆管理机构等方面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治边政策。民国时期的边疆概念,包括地理边疆、政治边疆、文化边疆等多层含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在治边思想、边疆政策及边疆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民族平等主张,边疆内地化的方针,推行民族同化,培植各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2.
曾煜 《成人教育》2007,(4):35-36
长期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培训只注重普遍性要求,忽视了特殊性,未考虑基础教育在地方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发展民族文化多样性极为不利。对此,文章提出了建立适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理念,由此传承和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边疆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新的文化内容。民族意识的复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是其核心。党和人民政府制订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实施边疆建设大会战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等措施,强化了边疆文化的基础设施,提升了边疆文化的质量。广西边境文化进入新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民族旅游不仅是边疆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对维护边疆稳定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疆地处中国西部边陲,是我国西北边疆的战略屏障,而哈密地区位于新疆最东端,地跨天山南北,作为新疆"东大门",具有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条件。本文以新疆哈密地区为例,从边疆稳定的视角来研究民族旅游,探讨民族旅游与边疆稳定的相互关系,并从经济、文化、生态、社会4个层面进一步分析民族旅游发展对维护哈密地区边疆稳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必然会受到特定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同时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会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耦合的逻辑基础在于二者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方面有共同的历史使命,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于此,民族教育参与边疆治理的四重内生逻辑在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和社会逻辑;边疆治理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的四重外生动力在于政治动力、经济动力、文化动力和社会动力。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之间既有耦合的逻辑原点,又有耦合的具体路径,二者间有着内在的多维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当前,边疆多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网络文化存在一些问题,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推动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加强民族和谐文化建设,依托民族院校为重要教育平台,积极探索边疆多民族地区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对于推动边疆多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网络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取得了全面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和谐。加强蒙文媒体传播力建构,可以进一步加强有效的传播影响蒙古族受众的思想观念,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本文主要从先进文化建设、边疆稳定安全、文化产业的发展等三个方面探讨蒙文媒体传播力构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地处边疆,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从边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民族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边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途径三方面对在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作一粗浅的认识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截至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现状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性问题。为此,在实践中,要以文化和历史教学为纽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为主导,以多元文化教学为重点,切实提高民族与国家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10.
德宏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弘扬,又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使民族文化的内含得到提质和升华,体现来自于民族传统文化又要高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民族节日等途径,有效实施"孔雀文化"建设工程,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多民族多元化特点及在少数民族学生聚多的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分析指出,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不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有其特点,各民族文化和意识差异化倾向较大,研究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教育的氛围,探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现象。多语种、多文种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设立民族语文专业,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宪法》赋予少数民族公民及其语言文字的基本权利。因此,根据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采取不同的措施,大力加强高校民族语文教学,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围绕社会运行规范化的三个基本要求:社会运行的安全、可持续及和谐,以新疆周边地区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分析目标展开了讨论。文章就“东突”恐怖分裂势力对新疆周边地区社会运行秩序的破坏、新疆周边地区民族文化的安全和可持续问题、新疆周边地区社会运行中民族关系的和谐及社会规范化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学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当代中国民族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深刻反映,发展是新疆做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关键,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新疆的前提,没有社会政治稳定,就没有和谐新疆。  相似文献   

15.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和谐社会,但西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仍需应对一系列困难。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民族大团结是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大团结,是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政治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思想政策、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加强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思想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南部边疆省份,其和谐的民族关系成为全国的楷模。本文选取了2002-2012年间国内对广西当前民族关系的研究成果,经梳理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包含两大方面内容,一是对广西和谐民族关系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二是对影响广西和谐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提出相应对策。通过该综述可以对广西和谐民族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梳理,为今后同类课题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区域与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地区的重合,决定了教育公平缺失现状对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消极影响。它限制、削弱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个体成员自我发展、参与竞争的能力,阻碍着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实现和民族团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从民族关系和谐视阈考察、应对教育公平缺失问题。为此,一要加大民族教育立法、执法力度;二要以政府为主、多种途径增加教育投入;三要完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增强民族互助。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应开展"民族—族群"教育:一是对全体国民进行"民族教育",在受教育者中树立起民族—国家观念与公民意识,使得作为整体的民族和国家观念深入人心;二是对各族群成员分别进行有关族群历史、文化、语言、信仰、习俗的教育,即"族群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地方和族群认同感及对乡土社会的热爱。"民族—族群"教育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睦共处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根植于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土壤之中,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思想、文化传承、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和而不同"思想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又具有了新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