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对两种练习方法———听觉信号反馈和听觉加视觉信号反馈在提高体育院校普修课学生长传球准确性的教学效果进行实验对比研究,以找出更好的提高体育院校普修课学生长传球准确性的练习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听觉加视觉信号反馈的练习方法对长传球准确性的教学效果要好于听觉信号反馈的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2.
运用听觉刺激模式与篮球运球技术练习结合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探讨运动知觉训练对运动技术形成的作用。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实验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存在。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测试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测试成绩差异显著,显示有较大的进步。实验所采用的复合刺激的练习方法比单一的身体练习有较大的正迁移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专家访谈法、查阅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散打训练中的信号练习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散打训练中视觉刺激分类标准下信号练习的分类包括手势信号练习、技术动作信号、预兆动作信号和靶位信号;训练中分类包括语言提示信号、语言口令信号、数字口令信号、口哨信号和掌声信号;信号练习运用各种不同的信号手段,对训练内容进行强化,以达到体能、技能的提高,使竞技能力得到提升,并转化为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4.
提高踢球用力感准确性教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实验心理学等方法,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练习方法,在实验条件下找出了能提高长传踢球用力感准确性的相对较好的方法,即外加视觉信号的练习方法有利于学生长传踢球用力感准确性的提高,且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不同反馈形式的生物反馈和音乐放松训练对生理反应过程、心理状态和特质焦虑的影响.共48名学生自愿者参加了研究,随机分成视觉反馈组、听觉反馈组、综合反馈组(视觉+听觉)和音乐放松组(无反馈)4组,在各自的条件下接受8~12次的放松训练.实验结果发现:4个放松训练组训练后期的指端皮电值、LF/HF(HRV)值、β波振幅和SMR波振幅显著降低,手指皮温显著升高,但是上身肌电值无显著性变化;不同形式的放松训练对心率值、α波振幅和θ波振幅变化趋势的影响是不同的;音乐放松组训练期间的指端皮电值显著低于生物反馈组,听觉反馈组的上身肌电值显著高于视觉反馈组、综合反馈组和音乐放松组;不同反馈形式的生物反馈训练和音乐放松训练对心理状态具有相同的作用,即有效降低疲劳感、激动性和躯体状态焦虑水平,提高平静感水平;经过8次训练后,不同反馈形式的生物反馈训练和音乐放松训练都能显著降低个体特质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6.
一、外加感觉信号的方法:在有些跳跃动作的练习中,利用不同高度的悬挂物(挂球、挂牌子等)作为视觉信号,使练习者用脚踢,或跳起来用手摸,或用头顶等方法,训练练习者跳到一定的高度。在球类训练中,有的教练利用视觉信号或听觉信号训练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如听拍手声起动,或看挥手起动,以及见红旗向右  相似文献   

7.
针对在蛙泳臂腿完整技术配合教学中女大学生出现的易犯错误现象,提出采用“分解-完整”练习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分解-完整”练习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练习方法,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教学信号是体育教学中必用的一种组织手段,是师生交流、教与学等双边活动的重要纽带。注重教学信号的合理应用,就能使教学更有趣味,更有成效。一、体育教学中信号的分类1. 视觉信号。视觉信号是指用眼睛来辨别意图的一种信号。主要有:旗示、色彩、手势、动作、标志物、身体面部  相似文献   

9.
采用两维电脑追踪任务,探讨个体技能熟练程度对反馈频率适宜值的影响作用.96名右利手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低练组和高练组(每组男、女各24名).首先,高练组受试者在100%反馈频率条件下练习2天,每天练习36次;同期,低练组受试者不进行练习,2天练习结束后,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练习量的练习,高练组受试者和低练组受试者之间形成了动作技能熟练程度的差异.此后,两组受试者分别在25%反馈频率、50%反馈频率、75%反馈频率、100%反馈频率条件下,连续2天练习两维复杂电脑追踪任务,每天练习36次.第2天练习结束后休息10 min,两组受试者进行无反馈保持测试.24 h后,再进行无反馈的保持测试.研究结果显示,获得阶段,两组受试者的操作绩效随反馈频率增加呈提高趋势;50%反馈频率有利于高练组受试的动作技能学习,75%反馈频率有利于低练组受试的动作技能学习;个体技能熟练程度与反馈频率适宜值存在交互作用,与低练组受试者相比,高练组学习动作技能时应适当减少反馈频率.提示,个体技能熟练程度影响反馈频率适宜值;技能熟练程度较高的个体学习动作技能时,应适当减少反馈频率.  相似文献   

10.
以篮球项目中的基础技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为测试技能,探讨不同相对频率操作反馈(以下简称KP)对该技能学习绩效的影响。将56名体育学院右利手大学一年级男生随机分配到33%KP组、100%KP组、渐减KP组和控制组当中,每组14人。分别在4种不同的KP控制条件下练习投篮技能,每天练习30次。在练习期间教师按照实验控制条件,并依据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易犯错误分别为各组被试提供恰当的言语反馈。在第3天全部练习结束后休息3 min,进行无KP学习阶段测试,24 h之后再进行无KP保持阶段测试。实验结果显示:(1)学习阶段100%KP组的绩效明显优于33%KP组和渐减KP组;而在24 h保持阶段这种趋势发生了逆转,即33%KP组和渐减KP组的绩效明显优于100%KP组;(2)渐减KP组与33%KP组绩效未出现显著性差异;(3)不同相对频率KP组绩效优于控制组。  相似文献   

11.
发展肌肉爆发力的超负荷训练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负荷训练法”对实验组运动员进行了3个月的下肢爆发力训练,在训练前后用Kisder三维测力系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共18名运动员进行了跳深摸高、跳深跳远的测试,并结合下肢最大力量,获得有关动力学和运动学指标。结果显示:训练后,实验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值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在爆发力训练过程中,采用“超负荷训练法”是可行的、合理的.能更为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绝对肌力和爆发力。  相似文献   

12.
田径运动是一项古老而悠久的运动项目,它是人类追求生存和健康,身体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在田径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中,其自身存在着两重性,即竞技性和健身性,同步显现出它的作用和意义。它们都是利用人体最基本的活动技能发挥作用。虽然两者在运动主体、目的、要求及使用方法上有着质的不同,但它们之间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3.
叶伟  王健  刘加海 《体育科学》2004,24(9):19-23,66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研究最大和60%MVC强度肱二头肌静态疲劳负荷及其恢复期表面肌电信号复杂度变化规律,探讨肌肉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的可能原因和机制。结论:sEMG信号Lempel—Ziv复杂度反映了神经活动策略和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变化。运动负荷诱发肱二头肌静态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复杂度随运动负荷时间延长而减小,恢复期sEMG信号复杂度和MVC均随恢复时间的延长以相似的模式快速恢复,提示,sEMG信号复杂度可以用于肌肉功能状态恢复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根据社会学统计原理与方法,构建体育教学质量评估评估体系,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是被评价的体育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利用反馈的各种信息,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结果表明:用模糊综合评定法对新项目进行评估是科学有效的,具有广阔的推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动态运动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动态运动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线性分析指标MPF和非线性分析指标Lempel-Ziv复杂度和近似熵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能够较好地运用于脊竖肌功能评价的sEMG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运动过程中,腰部脊竖肌sEMG信号的MPF和Lempel-Ziv复杂度均呈明显的线性规律下降;70%的受试者的近似熵呈先升后降型变化;以MPF下降来预测腰部脊竖肌功能水平的外部效度优于Lempel-Ziv复杂度。研究结果提示,sEMG信号的上述变化可能是神经肌肉系统自组织调节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胡庆山  王健  王维  李海金 《体育科学》2007,27(10):40-48,84
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力的视角对农民体育的发展给予解析。研究认为,农民体育的研究应具有“平民化”视野;农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文化力;大洲村农民体育文化力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文化主体的缺位、文化组织的匮乏、文化投入的不足、文化载体的贫瘠、文化地位的沦丧等方面;国家政策的惠及与政府的扶持是农民体育发展的保证和希望;发展农民体育的文化力是农民体育发展的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本研究探讨了在线教学下应用视频反馈法提高网球技术教学的效果,对丰富网球在线教学手段、提升在线教学效果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高校选修网球课程的大学生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视频反馈法如何改善在线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线教学环境下,视频反馈法能够显著促进大学生网球学习初期正反手技术的形成。同时,自主控制反馈内容更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效地提升网球技术的在线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乒乓球运动对中学生灵敏性及视力的影响,对其进行了将近2年的有规律的乒乓球锻炼,对灵敏性的测定采用了六角反应球抓球测试方法和视力的测定采用了《视力体检表》。结果显示,经过2年有规律的乒乓球运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身体综合灵敏性、上肢控制物体能力、下肢位移步法特证以及左眼和右眼视力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身体灵敏性优于对照组,而视力也好于对照组,说明长期有规律的乒乓球运动可以很好的改善中学生的灵敏性以及预防发生近视,同时也为乒乓球运动在中学的进一步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训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