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3):29-29,I0003,I0004
1、寺内僧多少 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诗: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中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众僧刚好都用尽.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名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相似文献   

2.
对中唐书僧长沙怀素是律僧、教僧还是禅僧,过去的历史材料没有记载,也几乎无人涉及.于此,根据现存资料并深入发掘,得出了书僧怀素皈依的只能是南宗禅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对中唐书僧长沙怀素是律僧、教僧还是禅僧,过去的历史材料没有记载,也几乎无人涉及。于此,根据现存资料并深入发掘,得出了书僧怀素皈依的只能是南宗禅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元朝度僧,主要有试经度僧、特恩度僧、保举度僧、鬻牒度僧等形式。度牒质料为羊皮,僧尼世祖时统计为21万余人。元朝度僧,形式齐全,经历着由注重僧尼素质向注重国家经济收益的政策变化,度僧制度宽纵混乱,仅针对汉地佛教僧童。元朝度僧,对社会来说,维护了元朝的统治,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大量民众流入空门,阻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僧团中龙蛇混杂,一些僧人作奸犯科,甚至发动和组织反抗元王朝统治的斗争。对佛教来说,保持了汉传佛教的传承和命脉,却也使佛学更加不振。  相似文献   

5.
卢宁 《天中学刊》1998,13(3):30-36
东晋僧诗是义解僧和译经僧的诗歌创作。由于义解僧与译经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不同使命,这使他们对佛教文化及中土文化的把握和理解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各自诗歌风格的不同。东晋文坛玄言诗的盛行,启发僧人将佛理引入文学,以文学形式表现佛理是东晋僧诗的基本特征。佛理进入文学的负面效应是诗歌的抒情审美内质的淡化,这使经文偈颂与僧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间接影响了僧诗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6.
禅门书记职事的设置是丛林日益发展的结果。早期的书状专职方丈文书,书记僧则执掌禅门书疏,负责禅门之间及僧俗间书疏往来。书记僧所为疏榜等文字代表着禅门形象。清规中对书记职责有清楚说明,且书记僧兼习外典在北宋中期已成为不成文之规定,这为书记僧们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宗门需要书记僧才与道兼备,居简及其周围书记僧可作为代表。末流书记僧则不免一意吟咏,毁弃了佛道之追求。  相似文献   

7.
"春"意象在历代僧诗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具体意义。从具体文本出发,对僧诗中的"春"意向进行历时性探讨,从早期经典译经出发,梳理不同时期僧诗对"春"的书写,比较历代僧诗中"春"意象的内涵特质,从而对禅学思想、思维方式的演进得以一窥。  相似文献   

8.
熊飞 《零陵学院学报》2002,23(1):137-138
对中唐书僧长沙怀素是律僧、教僧还是禅僧,过去的历史材料没有记载,也几乎无人涉及。于此,根据现存资料并深入发掘,得出了书僧怀素皈依的只能是南宗禅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僧人与道士形象本有区别,但是以《红楼梦》中癞僧跛道为代表的僧道形象却又时有交叉。这种僧道形象的组合与混同可概括为"一僧一道"与"亦僧亦道"。通过对《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考察,可以发现并列式的"一僧一道"与交叉式的"亦僧亦道"现象在四大名著中普遍存在。这是佛道理论交融互补、社会思潮兼收并蓄与文人创作杂取杂用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衡成荣 《辅导员》2009,(11):1-1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是用“敲”还是用“推”?贾岛骑驴而行,犹豫不决,于是腾出手来,一遍遍地做推、敲之状,却对迎面而来的车队视若不见,差点冲撞了韩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僧尼形象分成市侩僧、侠僧、邪僧、儒僧四种类型,并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揭示出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反佛教倾向。  相似文献   

12.
《肇论》一书是僧肇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僧肇在《肇论》中,通过对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思想。因此,对《肇论》的"本无"、"动静"、"真假"、"无知"、"涅槃"等核心范畴体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把握僧肇的佛教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维的影响,僧肇在进行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时,很多地方运用了老庄的哲学范畴来阐释佛教思想。但僧肇并没有把佛教引入玄学,而是把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会通佛教般若空观思想,从而把玄学纯粹的思辨概念及其范畴体系引向了佛教的信仰,这是僧肇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肇论》一书是僧肇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僧肇在《肇论》中,通过对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思想。因此,对《肇论》的“本无”、“动静”、“真假”、“无知”、“涅椠”等核心范畴体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把握僧肇的佛教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维的影响,僧肇在进行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时,很多地方运用了老庄的哲学范畴来阐释佛教思想。但僧肇并没有把佛教引入玄学,而是把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会通佛教般若空观思想,从而把玄学纯粹的思辨概念及其范畴体系引向了佛教的信仰,这是僧肇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黄夏年在《佛教文化》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僧教育会是清末民初中国佛教界在庙产兴学的运动中产生的。寺庙僧众害怕民间以办学为名而夺取寺产,于是开始办僧教育会。僧教育会自办僧学,或请绅士办人民小学,由寺庙出资。一方面办幼年僧徒小学,培育僧众人才,一方面办普通小学,以补助国民教育,一定程度上客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教育目的不明确,没有系统的组织,  相似文献   

15.
段玉明在《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国佛教面对近代以来的历史巨变,以寺院为基地的传统僧才教育体系已明显不适应于新的僧才培养要求。佛教要求新的僧才培养以僧教育为本、俗教育为枝,两面开展,兼收并蓄。故近代以来,主张佛教教育改革者,将新式教育方法引入传统佛教教育之中。此一改革的肇始者杨文会,在其开设的祗洹精舍学堂中,模仿新式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陆离 《家教指南》2005,(3):93-98
敦煌文书P.3699<祈愿文>中的天下僧统触坚为公元824年以后的吐蕃佛教宗师;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都教授为当地最高僧官,下属有若干寺院教授,每个寺院教授具体负责管理敦煌僧团中某一方面的事务,该做法应来自吐蕃本部,为吐蕃僧官制度所特有;吐蕃统治敦煌中前期有一位翟姓沙州都教授,法号当为乘恩,原名翟涓.  相似文献   

17.
晋代僧官中有“九州都维那”之职名。维那是意译词,意为知事,加上“都”字,则不仅是中国化了的名词,而且表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都维那”仅是一种僧职,其职权范围变动不一。笔者以为,“九州都维那”不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职名。“僧正”职名始见于东晋。与“都维那”不同的是,僧正是一个中国的职名,置于教团之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号并不定制,至唐中后期才较普遍地定称为州一级的僧官。但“三州僧正”却并非实有其职,而是身兼三个州的僧正。“三州”和“九州”并不与其后面的“僧正”、“都维那”等僧联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实有的僧官。此种情况表明,僧官称谓有实也有虚。  相似文献   

18.
僧与雀     
《甘肃教育》2002,(4):20-20
鹞子追雀,雀投入一僧袖中,僧以手搦定日:“阿弥陀佛!我今日吃一块肉。”雀闭目不动,僧只说死矣,张开手时,雀即飞去。僧日:“阿弥陀佛!我放生了你罢。”  相似文献   

19.
死僧某道士,云游日暮,投止野寺,见僧房扃闭,遂藉蒲团,趺坐廊下。夜既静,闻启阖声。旋见一僧来,浑身血污,目中若不见道士,道士亦若不见之。僧直入殿,登佛座,抱佛头而笑,久之乃去。及明,视室,门扃如故。怪之,入村道所见,众如寺,发扃验之,则僧杀死在地,室中席箧掀腾,知为盗劫。疑鬼笑有因,共验佛首,见脑后有微痕,(讠刂)之,内藏三十余金,遂用以葬之。  相似文献   

20.
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后又过了250年,到了唐中宗年间.在今浙江省天台县,有座天台山,山上草木葱茏欲滴,层峰叠嶂入云,海风习习,仙雾飘飘.山巅有一寺名国清寺,寺不大而甚雅,僧不多而道深.每日里松涛流水伴着那晨钟暮鼓,别有一番风韵.这日住持和尚在僧房坐着,旁边坑桌上放着一壶用山前桃花,山后梅瓣,房前竹叶,寺后松针酿成的功果酒.这位老僧也不知姓甚名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