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0年2月间,武昌文华大学毕业生邀请胡适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并作学术讲演。因胡适要在北京陪同杜威访华并任翻译,就转荐陈独秀。此时,陈独秀正在上海参加筹办西南大学事宜,寄居亚东图书馆,接到文华大学电邀  相似文献   

2.
还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胡适即与他的朋友们就文学革命的问题展开了辩论。与此同时,胡适的同乡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在国內思想文化领域里树起了一面大旗。1915年年末,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两次写信给胡适,向他转达了陈独秀的约稿之意。此后,胡、陈之间有了书信往来。1916年8月,胡适写信把他的文学革命八项主张告诉给陈独秀。陈复信希望胡“切实作一改良文  相似文献   

3.
文华大学图书科是美国圣公会等教会机构在武昌所办的文华书院升格为文华大学后的产物之一。文华书院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文华大学又与此时中国各方面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传教士工作重心和办学战略的改变有密切联系。在义和团运动之前,  相似文献   

4.
各位领导、各位图书馆界的同行。我有幸参加南京图书馆举办的纪念汪长柄、钱亚新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心里非常高兴,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这两位老人是我们文华真正的老前辈。汪长炳先生是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第五届本科毕业生,1926年毕业;钱亚新先生是文华的第七届本科毕业生。  相似文献   

5.
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都是安徽人。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一个平民家庭,比范鸿仙年长三岁。两人学识同样渊博,但陈独秀出道比范鸿仙要早,且对范有着深刻的影响,范鸿仙对陈独秀则怀有崇敬之心。范鸿仙比胡适大了整整十岁,对这位后辈欣赏有加,可谓是忘年之交。陈独秀与胡适,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思想界的拓荒者,学术界的祭酒。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他们与范鸿仙都有过交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有评论称:"清朝末年有过一阵‘白话文运动’,时期非常短暂,代表报刊为《国民白话日报》、《安徽白话报》",前者创办不久即改名《安徽白话报》。范鸿仙等安徽人创办的这份白话报,正是受了陈独秀的影响,少年胡适则是撰稿人之一。早年的《安徽白话报》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4月7日致胡适信是判断1923年中共中央迁粤的重要史料。1979年版《胡适来往书信选》将该信系于1923年,但2013年的新版却将该信系于1922年。经查阅相关史料可知,陈独秀1922年3月底4月初在上海,直到4月底才到广州;从广州政局,孙中山政策取向及国共、孙陈关系进行分析,该信也不可能是写于1922年;考察瞿秋白"新俄"书的出版情况及人际关系,陈独秀1922年不可能就瞿秋白书给胡适写推荐信。旧版将陈独秀四月七日致胡适信系于在1923年,则与各种史实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的政治思想振聋发聩,而又大起大落,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陈独秀晚年借胡适之口给自己定位为"终身的反对派"[1]]390,引起了褒贬不一的评说和争议,也成为后人关注陈独秀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其实,早在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9.
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20年,武昌文华大学创办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专门机构———文华大学图书科。1924年文华大学改组为华中大学,图书科随之并入华中大学。1927年,华中大学停办,图书科单独办学。1929年,图书科申请独立办学,得到教育部审定核准,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成立。20世纪前半叶,文华大学图书科(包括文华图专)招收大学毕业和大学肄业的学生,进行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的教育,因该校的师资力量较强,教学管理有特色,教学内容联系图书馆实际,整体水平与世界图书馆学研究同步。所以毕业生的适应性强,管理能力高,往往成为中国各省市和大学图书馆的业务骨干,…  相似文献   

10.
1920年,美籍韦棣华女士(Miss Mary Elizabeth Wood)在武昌创办了中国首所图书馆学校--文华大学图书科,招收大学肄业二年以上学生入学,学制两年.1925年,图书科并入华中大学后,称为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1932年3月正式脱离华中大学,成为独立的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11.
岳良木先生是文华大学图书馆专科早期毕业生,他于192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圣雅各初级中学并直升入武昌文华大学中学部,1923年又直升文华大学大学部,曾任学生会主席,师从韦棣华女士。毕业后先去北京图书馆工作,后又至美国哥倫比亚大学学习,其毕业论文获全美外国留学生最佳论文奖,1936年回国。  相似文献   

12.
二、在文华 1926年10月,我转入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这正是北伐军刚刚占领武汉三镇没有多久的时侯。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是当时全国唯一培养图书馆人才的专业学校。它受北京教育部的委托,于5月间曾向全国各大学招过生。条件是:在大学肄业两年以上,考试六门科目。考取  相似文献   

13.
新华 《兰台内外》2013,(6):21-22
胡适曾俏皮地说过:"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这"三只兔子"分别是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因三人的个人属相都是兔子而得名。蔡元培生于同治丁卯年(1867年),陈独秀生于光绪已卯年(1879年),胡适生于光绪辛卯年(1891年),都是生在兔年,彼此之间相差12岁。"老兔子"蔡元培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其教师多为翰林院腐儒,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官僚或豪门之家,上学堂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有的学生上课还带着听差。上体育课时,教员要毕恭  相似文献   

14.
包办婚姻尝苦果 陈独秀的第一次婚姻是与即将寿终正寝的科举制度联系在一起的。1896年,18岁的陈独秀为了“敷衍母亲”勉强参加了院试。不料,陈独秀居然以一篇“不通的文字。蒙住了不通的大师”.榜列秀才第一名。  相似文献   

15.
余上沅(1897-1970),湖北荆州沙市人,是中国戏剧教育家、理论家.他曾作为武汉地区先进的学生代表,邀请陈独秀、胡适等精神领袖来武汉讲演,还曾参加梅兰芳剧团,被聘为随团导演赴苏联访问演出,陪同梅兰芳到欧洲多国演出考察.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余上沅在戏剧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序跋     
胡适的序跋孙郁对于胡适的思想倾向和为人,学界已有定论。然其治学之道,是别具一格的。胡适的名气大,“五四”后,因倡导白话文而称世一时,人缘又好,故请他做序的人颇多。胡适写序跋,不像梁启超、陈独秀那样领袖气,而是温和地叙述,娓娓道来,有时竟把序写成了篇论...  相似文献   

17.
刘婧 《云南档案》2015,(2):44-45
<正>华大求学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昙华林创办文华书院(The Boone Memorial schoo)l,主要教授中文、基督教知识。1903年,文华书院设立正备两馆,正馆为大学部。1924年文华书院大学部改名为华中大学,1931年华中大学成为民国政府批准正式注册的高等教育机构,归属于私立大学行列。华中大学在韦卓民校长的引领下,大力吸引人才,广纳贤士,聚集了一批如桂质廷、卞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五四运动的叙事中,我们似乎很少看到梁启超的名字。或者他当时尚在欧洲游历考察,不在国内,没有直接参与到运动之中;或者五四运动宣告了新的时代的来临,这个时代呼风唤雨的主角已经被陈独秀、胡适之、钱玄同、鲁迅、李大钊等新一代知识精英取而代之。这一年陈独秀40岁、  相似文献   

19.
创办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她不仅以办学历史长引为骄傲,更以作为中国新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而载誉史册。特别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物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创造了北京大学爱国、  相似文献   

20.
1917年1月的《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个月之后,二卷六号刊出主编陈独秀的呼应文章《文学革命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