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黑心的商贩往猪肉里注水,以赚取昧心钱;还有往白条鸡甚至鸡蛋里注水的。现在报刊上的某些文章,语言罗嗦、重复,废话太多,好似文章中也注了水,读起来,有吃注水肉的感觉。当然,这些作者朋友文章中“水”多,不能与黑心商贩为赚昧心钱而往猪肉里注水相提并论,他们只是“道行”不深,“修炼”不到家而已。 如何使文章精练,挤去其中的“水分”呢?我这里有两剂良药——  相似文献   

2.
一种描述 :书话热在当代语境下的延续与凸显在众语喧哗的八九十年代 ,中国出版界与读书界互相扬波激流 ,推出、引发了一次次蔚为大观的图书与阅读热潮。穿越这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语境 ,有心的读书人会敏锐地发现 ,其中有一类一直处于宠辱不惊潜滋暗长之态而最终浮出地表形成乱花迷眼之势的图书读物 ,在世纪之交的地平线上它以其别样的文体风范和丰富多元的思想文化内蕴赢得了读书界广大读者的青睐 ,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学者从各个方向与领域向它靠近与聚拢 ,这就是包容性极大的书话类图书。作为读书界的一种“另类”或曰“支流”性存在 ,书话类…  相似文献   

3.
书香旧影     
《爱的教育》这是一本对中国读书界影响非常大的少年儿童读物,也是一本非常适合成人阅读的普及型图书。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 1846—1908),1926年首次被夏丐尊先生译成中文,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该书在国外初版于1866年,至1904年已经有30多种文字的译本,再版300余次。在中国经夏先生翻译出版后,至1949年也有38版的重印次;“文革”结束后又陆续被发掘出来重译再版。书中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能使它如此受读者欢迎,又有如此辉煌的出版业绩呢?我想用夏丐尊先生译序中的一段话作为旁证:“这书给我以卢梭《爱弥儿》、斐斯泰洛齐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的调查结论中,关于图书阅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消费者认为如今的不少图书“水”了.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文化含量(包括科技含量。科技含量也是一种文化含量),是一本又一本注水书、空壳书、炒作书,害得读者“一朝遭蛇咬,三年怕草绳”,不敢轻易地买书、读书了;那些非正常性的图书库存.在更大程度上也是虔诚的读者,在上冤枉当后不再慷慨解囊的产物。总之,文化载体没有文化,内容产业内容匮乏的现象仍在蔓延、扩散,这使得我们神圣的产业蒙受羞辱,高雅的出版物处于尴尬之中。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编辑普遍缺少文化含量是一个躲不过去的“病灶”,于是乎,增加编辑的文化含量就成为本文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序志     
《序志》是本书的第五十篇,是全书的总序。古代书的总序放在最后,像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扬雄的《法言》,都是这样。这篇先解释书名,“文心”是讲作文的用心,这是一;“雕龙”是指作文要讲究文采、像雕刻龙纹那样,这是二。本书主要是讲文章的,文章有两类:一  相似文献   

6.
图书注水是以食品注水为比喻的形象说法,它是指图书信息不足,达不到相应印张应承载的基本量。它不包括内容上玩概念、文化含量不足等诸多隐性注水行为。它是一种显性的图书注水行为。  相似文献   

7.
闲话书话     
关于书话及什么是书话,自唐弢、黄裳、姜德明以来,已经说得很多了,大约不会引起很大的争议。笔者对书话曾有过一番研究,对其起源、发展、演变乃至形成今日之书话,自有一番解说。限于篇幅,今日仅拈出书话与书评及读书随笔一节,聊抒己见。近几年来,由于书话的独特风格和迷人的魅力,一夜之间,似乎风靡了读书界。不仅爱书人读书人喜欢书话,很多像我这样的读者也迷上了文坛上这朵奇花。它那温馨而略带感伤的笔调,把人们带到一个弥漫着书香的文化境界。那些恍如隔世的书人书事,尤其使人不忍释手,令人低回遐想。这是我从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书话中读出来的。香港的董桥说:“书话跟书跋一样难写。写版本、校勘固然枯燥,总要加点买书经过、书林掌  相似文献   

8.
大概是为了迎合女人们的虚荣心,现在只要是五官齐全有自理能力的都被称作美女了,如果这女人还兼顾着写点儿什么,哪怕说不出一句整话满篇错别字到处语病,都会被归到美女作家的堆儿里.当美女变成作家,就像一块注水肉,尽管上秤高高的,其实早泡敷囊了,它是成心摆那让你上当的.  相似文献   

9.
对出版界来说,最热闹的商事活动要算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了。随着经销包退制的实施,出版社、发行界对这种传统的集市展订形式表现出冷热适中的理性态度,既热情参与,又冷静应对,具体的事例有二:一是为起订货会抢进度的新书、丛书少了;二是二次开发、三次开发的品牌书多了,尤其是科技出版社,更注重品牌书的连续出版,这不能不认为是在创新时代的一种成熟的出版理念。坦今出版界、发行界、读书界不能满意的依然是新书太多,好书太少,精品书的比重仍然偏低。更多的问题卡在哪个环节上呢?我想,不管出在知识生产的哪节链条上,处在下…  相似文献   

10.
一本书就像一个人,而封面则相当于人的脸,书的大致内容、品位高低,可以从杂志封面设计的风格上基本反映出来。笔者认为,党刊也是如此。杂志封面上有刊名、图片、期号等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有限的二维空间内各司其职,同时,又为统一的视觉目的服务,这就形成了一本杂志的基本外貌。作为党刊封面,要提高宣传效果,达到服务党员的目的,就必须注重党刊封面的编  相似文献   

11.
有聊才读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无聊才读书”已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句时髦用语。这话是不是古已有之 ,我不清楚 ,只知道鲁迅的《赠邬其山》诗中就有这么一句 ,全诗是这样的 :   廿年居上海 ,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 ,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 ,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 ,南无阿弥陀。诗是 1931年鲁迅写给他的好朋友内山完造先生(即邬其山 )的 ,从诗的内容看 ,所谓“有病不求药 ,无聊才读书” ,显然是一种揶揄之词 ,当不得真。可是现在竟作为一种主张流行开来 ,实在匪夷所思。是人们的误读 ,还是“后现代”的什么把戏 ?先听听他们的解…  相似文献   

12.
报纸素有“易碎品”之称,这缘自读者读完报纸后多随手将其弃置不理,就像一句行话所说的:“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而如今,随着一批报纸名专栏的影响日深,却引得出版界的青睐,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栏的文章,已经连续出版了3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近在书摊上火爆一时的《绝对隐私》一书,就是从北京青年报名专栏《口述实录》上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由此可见,在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名专栏”就像报纸的名牌产品,越发显得重要了,我国新闻界已经认识到名专栏也是一只“金饭碗”。而名专栏的结集出版又使报纸的传播和影响延伸持久了。  相似文献   

13.
编 完这册自选本 ,不觉产生这样一 个印象:从 1978年攻 读硕 士学 位以来,这 25年就像在一路小跑,始终不得闲暇。挑选过去发表 的文章时, 撰写这些 文章的日日 夜夜不时 浮现在眼前 。我过去 的岁月往往 是这样度过的:这学期的工作还没有做完,假期就到 了;假期里 忙忙颠颠 地把这些事 赶完,计划在假期里完成的工作又落空 了。于是在唏嘘之余,又迎来了下个学期、下个假期。就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我 平 生 不 指 望 升 官 发 财 , 只 渴 求 两点 :用不 完的 自 由支 配的 时 光和 享不 尽 的自 由写 作 的权 利。现 在我 们 写作 的条 …  相似文献   

14.
修改文章犹如雕塑,做出了粗坯之后,还须精镂细刻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我自已就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搁笔之后,总能发现一些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修改之后送别人看,又能找出几处毛病。常见的毛病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义之骈枝”,一种是“文之疣赘”。“义之骈枝”即枝蔓过多,淹没主题,好比手上多长出几个指头;“文之疣赘”指辞不达意,行文罗嗦,结构臃肿,就像身上长了肿瘤。如何修改这  相似文献   

15.
晚报和日报在新闻报道上应该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有些晚报的新闻报道,题材大而全,面上的东西多,概括性的语言加上一大堆统计数字,像个小日报。尤其是一版上的文章,更爱犯这个毛病。本市爱国卫生运动取得多少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多少成绩,架子摆得很大,内容空泛。读者对这样的新闻往往只扫一眼标题,而在有些编辑的意识中,似乎没有这样的文章就撑不起一张报纸。而恰恰是这样的文章多了,晚报便失去了其生动活泼的特色。早在三十年前邓拓同志便讲过:“晚报既然是一份小型报纸,我们就要从这个特点出发,在‘小’上作文章。”“晚报的新闻就不要求大而全。”“总结性的  相似文献   

16.
执着的采访     
一位读者提供了小刀手加工注水肉的新闻线索.记者打电话给执法部门,一位负责人说:"我们也接到群众举报,今天晚上派小分队到现场执法检查."记者随同采访,然而,从晚上10点直到凌晨两点,却无功而返,小分队负责人说:"小刀手利欲熏心,不会放弃给猪注水的,下次什么时候行动,听候通知."记者说:"他不放弃注水,我不放弃采访,什么时候行动,告诉一声,召之即来."第二天,小分队再次出发,小刀手果然被逮个正着.  相似文献   

17.
,不像哲学,也不像神话,通篇在讲故事,很好读。在阅读艰深的学术著作,规范化的学术论文之余,翻看这本书,是一种享受。读完后,又觉得意味深长,平易之中直指文明的幽深之处。翻看这本书,首先碰到了两个问题:谁是士尔先生?有哪“两界”?先说第一个问题。书中交代:第一,士尔先生是一位人类学教授,外出考察时曾失踪多日,梦游奇境。以此为引导,苦心经营十载,成就此书。由此而言,士尔先生是本书的叙述者,是士尔先生在说在写,我们要以此作为理解此书的基础。第二,书中第十一章又讲道:“帝山东南八百里,依山临海,居一凡常人家,男名士,女名尔。”书中又讲道:“士半百之年,一日耕于田间,暴雨突降,天光四起。士感皮肉尽裂,脑髓暴涨,天光穿身。眼前万物不见,唯见数码轮显,细观万数,盖以一、二、三、四、五、六为基,演绎变幻。”这里所讲的数字,就指“一本、二维、三生、四象、五行、六说”,是天光开眼所见之物。我们又由此而确定,士尔是书中的人物,是作为叙述者的士尔先生笔下的士与尔两个人物。士尔所代表的深意还不仅如此。如书中所说,士与尔是凡常人家的夫妇,合而生三娃。六数指“万古而来,大千世界,实乃无生有一,一分二维,二合生三,三衍万物,万物四象,根于五行,行于六说,六说合正,成七归一”。  相似文献   

18.
编辑人语     
有个叫董桥的台湾人,你大概不认识——我也不认识。不过认不认识董桥这个人没关系,只要我们认识他的文章他的书就行。最近,又见这位董桥先生的一套系列丛书的出版预告(广告),其中的一本,不待翻篇,光看书名就晃得我眼前一亮。书名曰:《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董桥的这  相似文献   

19.
1月21日出版的《南京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老汉街头见到女的就脱裤子》的社会新闻,说连日来新街口中山南路常有一名怪癖的老头出没,60多岁,只要一见到女性就追上去,然后脱下自已的裤子,令广大女性深感尴尬和恶心,警方也对这个怪老头颇感头疼。接下来又详尽地报道了几次怪老头“见到女人就脱裤子”的场景……恕笔者直言,这篇社会新闻从标题到内容,给读者的全部印象,只能说是“无聊”二字。之所以说“无聊”,首先是报道的新闻事件无聊。老汉街头见到女的就脱裤子,这也算是新闻?加之标题做得“原汁原味”,因而更显得无聊!其次是文字表达淋漓…  相似文献   

20.
"去打仗不带着法国就像去猎鹿不带手风琴一样。你只不过是把许多毫无用处又吵吵闹闹的东西留下了。"这是中央编译出版社近期翻译出版的《法国对美国的背叛》一书的卷首语中的两句话。这番尖酸刻薄的话出自美国国防部前副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