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她最喜欢海子的诗,喜欢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觉得自己属于那种热情且永远天真未泯的人。  相似文献   

2.
阿加林至今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多余人”典型。他以其独有的特征进入俄国文学“多余人”链条。他前面的“多余人”没有一个这样“全盘西化”而又无能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时他又远无前面“多余人”那种实践真理的行动和勇气,连一次“改革”失败的尝试也没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阿加林提前敲响了“多余人”退出历史舞台的丧钟。“高谈阔论”先进的西方,是19世纪前期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时髦”的风尚,而作家又使阿加林比任何一个“多余人”更贴近历史的真实,几乎近于苛刻地描写了这位“临时英雄”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母亲颂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藉;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谁要是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失去了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护他的眼睛……  相似文献   

4.
论艺术对现实的超越性存在施立峻“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同时是她的主人和奴隶。当他为了被人了解,而用尘世的事物来进行工作时,他是她的奴隶;当他使这些尘世的手段服从于他的更高目的,使她为他服务时,他是她的主人。”(《歌德谈话录》)。艺术与现实...  相似文献   

5.
母亲颂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藉;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谁要是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  相似文献   

6.
哥仨好     
花姐是我初中时候的同学。他是个男孩,浓眉大眼,人又老实,任凭同学们叫他“花姐”。郢哥也是我的同学。他也是个男孩,人高马大的,跑步时总是歪着身子,让人联想起比萨斜塔。花姐是那种不算聪明但很勤奋的人;郢哥是那种不算聪明不算勤奋但很规矩的人,放长假基本上不欠作业;我是那种很聪明但不勤奋的人。由于我们三个好朋友对练习答案有着执著的追求,周末做作业,就爱齐聚花姐家。凭三个人的合力,几乎没有做不出来的题———真所谓“三人同心其力断金”。花姐、郢哥和我同住一间寝室。很多次我们钻在一条被子里共同探讨一个难题。常…  相似文献   

7.
青春漫想     
对已经成年的人还自称 里,便翻着集邮册和影集,把邮 的朋友去水池边玩,她踩滑了,“孩子”而感到不解,赖伟说这 票和照片取出来重新放一个位 掉进了水池,我凭着固执把她就是他不喜欢郭敬明的原因。 置。所以爱翻我影集的可可每 拽了起来。后来她告诉了我妈他说他那种颓废的论调很能毒 天都有感叹“怎么又变位置了” 妈和其他周围的人说是我把她害人。他是一直看着《假如给 的可能。记得她一连感叹了一 推下去的,结局可想而知,我被我三天光明》、“名人传记”之 个多月,后来她变乖了,也许是 我那脾气暴…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书名:《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从MBA到外交官》作者:王辉耀出版:作家出版社定价:19.00元 当大多数人盯住在国内升学求职的时候,他已经留学海外;当许多人纷纷卷起行囊踏上留学之路的时候,他以“西方外交官”的身份回到了中国;当莘莘海外学子欲学成回国发展的时候,他注册的公司已经在中国羽翼见丰。本书作者也许属于那种为数不多、“活得像模像样”、总是立于时代潮头的留学人员,他在书中讲述了关于他自己的故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达和机会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已回到祖国并参加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去。我在香港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人心目中,论永远是一副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面孔,那种充满概念.判断、推理的言语方式,那种隔行如隔山、老死不往来的专业领域,那种遥远的陌生的学术背景,决定了专业论只能属于特定的读群;……笔认为,人的核心应是寓于‘’中的‘人’。即然在科学研究中,每个人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雨溪两语:     
每次读萦袅的作品,我总是被其中的两种东西感动:一种是那种纯洁透明的“真”,一种是那种酣畅淋漓的“顺”。说其“真”,是因为她总是用自己小小的心去感觉世界和人生,所写的景物和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没有刻意的雕饰,“真”得让人赞叹;说其“顺”,是因为她写起来总是那么得心应手,根本不去在意什么“开头结尾”“结构层次”之类,只那么顺畅地写下去,一种真的境界就出来了。去年《新作文》发萦袅的作品的时候,配了一幅插图:一个孩子,坐在滑梯上正在下滑,令人不由想到了“自由”“顺畅”这些词。现在,每读到萦袅的作品,我就…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勤劳的民族,“勤”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历代思想家对“勤”这一范畴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孔子主张“学而不厌,海人不倦”,反对“他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做人态度;孟子将那种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生活的人视为不孝之辈;墨子则从力命关系的角度来鼓吹火力,否定天命,认为:对王公大臣而言“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对于农夫而言“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反对那种“吾命固将穷”的宿命论观点。历代家训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勤”训.如:周公在《诚伯食》中有:“…  相似文献   

12.
我的女儿是成都一所小学3年级的学生。她活泼快乐,特别是在体育方面出类拔萃,经常和男孩子一道踢足球、打乒乓球。最近她被同校的一个5年级的男孩子喜欢上了。开始我都没有在意,她连着几天都回来告诉我说:“妈妈,有一个5年级的男孩子叫××的,他说他喜欢我”。我说:“喜欢你,你就跟他玩嘛”。她又说:“妈妈,不是那种喜欢……”为了把事情淡化,我故意不理解她的意思,跟她说:“你们每次出去玩,不是就缺男孩子吗?我们下次把他叫上(我们也组织了类似‘星星河’的活动)。”这下她急了:“妈妈,你怎么听不懂嘛。”然后她就告…  相似文献   

13.
巴金爷爷小时候 巴金爷爷的第一个老师是他的妈妈。在他小时候,母亲就告诉他要“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她教巴金要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帮助的人;她教巴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bí pú,旧社会里被迫供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学校的张校长是属于“聪明绝顶”的那种人——嘎嘎,就是头发稀疏,中间操场两边铁丝网的那种啦。为此,张师母特地给他买了一个假发套。假发套的发型是三七开的分头,张校长一戴,的确精  相似文献   

15.
百万富翁的求知历程岳旭辉如果不介绍,人们艰难把刘启锁同“百万富翁”的称号联系起来。43岁的他,中等个头、肤色微黑,身着极普通的西服,不善言辞,属于没入人群艰难再找见的那种人.在沁水县中村慎中村村他的家里,刘启锁敞开心扉,叙说自己的求知历程,叙说自己当...  相似文献   

16.
成尚荣 《江苏教育》2007,(22):13-13
最近,读了张兴华徒弟们的一组文章。这些徒弟回忆起张兴华对他(她)们的培育与教诲时,个个心潮澎湃,有的“尚未落笔,已是泪流满面”;有的把“师傅”写成了“师父”.理由是“怎么可以用一个对陌生人都可以随便称呼的‘师傅’来称呼那既是师又是父的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人”?他(她)们说得最多的话是:“一个人,一辈子。”是张兴华影响了一批人,影响了他(她)们一辈子。读着读着.一股暖流升腾起来,我要对张兴华说:你是最优秀的特级教师!你是真正的大师!  相似文献   

17.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周洪宇教授关注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问题,为此,他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写出了许多议案。“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什么事值得我们高兴的,莫过于一个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社会的首肯和回音;如果有什么人值得大家尊敬,莫过于这个人既具有渊博的学识,又有体恤民情的赤子之心;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一个人去为她奔波、为她呐喊并且为她献身的时候,而这个人正以默默无闻的精神,为国建言、为民立言、为我们这个时代请命,他甘心于一个时代的小角色,却弘扬着我们这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爱国主义情操。”一位网友这样评价周洪字。今年“两会”期间,应人民网之邀,周洪宇代表先后三次做客强国论坛“两会”专区,就“实行义务教育、改革高等教育”问题与网友进行了交流。以下是周洪宇三次做客强国论坛的部分谈话。  相似文献   

18.
当史铁生由现实主义写作转向形而上的写作。转向人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时.作家的创作发生了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创作上因形而上的思考而采取“主题先行”.他的这种手法有别于那种脱离生活实际的“主题先行”.是一种“意在笔先”的“主题先行”;另一方面作品的风格达观而平和.这源于作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更主要的源于作家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9.
蒋玉琴 《江苏教育》2004,(12B):20-21
“意外”,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教学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课堂的“意外”也随之而来。她的产生在学生的情理之中,而又在教师的意料之外;她的出现如火花般稍纵即逝,而充分利用她,又会使课堂熠熠生辉;她引人人胜,而又发人深思。课堂“意外”在给教师带来几分惊喜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隐患:少女情爱历险●刘朱婴一因为人命案她被判刑了。不是她杀人,而是她的一个“男朋友”把她的另一个“男朋友”给捅了,为她吃醋。怎么会判她?她才刚满15岁,还是个中学生。她没有料到,公安局的叔叔阿姨们给了她一条生路,把她送进了心理科─—她说,那种讲不清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