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燕 《考试周刊》2009,(5):28-29
本文试析了尤金·奥尼尔剧作《悲悼》中的孟南家族的悲剧根源。孟南一家生活在一个清教思想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在这种环境里,人性被压抑,人的各种高尚情感都被扭曲成一种带有强烈嫉妒和仇恨的占有欲。在占有欲的驱使下,孟南家族的所有成员互相残杀,追求真爱和幸福的理想之梦必然被严酷的现实所击碎。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小城三月》是战争学中的一朵奇葩.它在矛盾冲突中突现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其景物描写极具象征意味,散化的语言赋有抒情性.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一部揭露社会现实、感天动地、具有伦理道德观念的悲剧杰作。其悲剧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进而也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反映了我国古代悲剧作品的较高成就。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一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意味,剧中侯方域和李香君以爱情破灭、双双入道作结。本文从爱情主体的可审美性、爱情悲剧得以呈现的外部环境、爱情以悲剧作结的能量释放三个方面,分析侯、李爱情悲剧的审美价值,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桃花扇》的悲剧内涵,展现作者的悲剧情结。  相似文献   

5.
从荒诞派剧作《等待戈多》一剧中主要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和剧情变化等方面,对剧中所传达出的人物的意义丧失、怪异陌生、以及梦幻般的非逻辑化行为等特征,论证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用非正常语义所表达的世界图景与人类状况的荒诞性存在。  相似文献   

6.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坚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以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本文对上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雷雨》通过对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及其仆人两个家庭、八个悲剧人物矛盾冲突的描写,揭露了一幕幕家庭悲剧、社会悲剧以及当时人的生存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的精神困境,性格、命运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雷雨》中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邵康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4):116-119
《阳关三叠》这只传统古曲,自唐开始直到今天,始终活跃在中国的历史乐坛上,它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是文学与音乐的紧密融合,在于它具有令人信服的感染力。文章就它的来龙去脉和各个历史阶段的流行情况,作一个初步地探析,从感性认识提高到审美体验,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9.
《弑》(1988)是诗人海子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诗,是其“大诗”——《太阳》的一部分。该诗努力表现的是人类历史的一种悲剧命运,在人生与诗歌(诗学)两方面都深刻地体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其在悲剧艺术技巧方面的特点主要为:审美的距离;悲剧人物和情节;面具、舞台布景、灯光色调和音响等戏剧艺术传统技巧和形式因素的运用;超自然气氛或不可测知的命运感;浓郁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10.
马华 《考试周刊》2013,(19):23-23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作品通过善恶的斗争,以善良的窦娥毁灭告终,表现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与抗议,使得窦娥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驿站长》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开山之作,普希金成功地塑造了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小人物"。此后,俄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竞相将这一主题发挥到极致。本文试通过对作品的艺术手法的探究来揭示其其中的现实主义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2.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传奇》中惟一以团圆结局的作品。但是这种团圆却又并不属于喜剧范畴,反而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它想讲述的并不只是俗世男女的婚恋,而是战争与爱情交织中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在创作艺术上,《倾城之恋》采取了参差对照的手法,结构则显示了非封闭性回环特征,在高潮中沉入反高潮的渊底。  相似文献   

13.
审艺学是指研究人们对艺术领悟反映的系统学说。审艺学的确立具有定位和充实艺术学科独立内涵与促进艺术作品原创活动展开的学术与现实价值。审艺学它包括对艺术自身的领悟与表现和对现实的艺术反映的系统研究。审艺本体性、艺术同一性、艺术可能性和艺术新生性,是审艺学构成的基本结构内涵要素。审艺研究的重点内涵是人们如何去领悟认识“艺术”这个存在,以及人们如何将自己领会认识到的“艺术”予以创造性表现和传达。  相似文献   

14.
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的爱情是托马斯·哈代的"性格和环境"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主旋律,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苔丝个人的性格与命运、环境、社会的冲突,从而造成了个性的毁灭。  相似文献   

15.
关于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主题,历来都有不少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性格悲剧说,一为命运悲剧说。本文则试图从社会悲剧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此文,深入挖掘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以期为读者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其蕴含的悲剧意识也是评论界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迷:一、社会悲剧意识:苔丝与社会客观势力、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二、性格悲剧意识:苔丝性格中的真善美成分与其囿于传统价值而形成的保守观念的冲突;三、命运悲剧意识:独特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加重了作品的命运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社会悲剧与"人"的现代反抗精神、性格悲剧与人格理想的可能限度和命运悲剧与"自由意志"对生命的有效实现三个方面重新诠释了<白鹿原>的悲剧美学及其内涵,挖掘了这种悲剧意识对于茅盾文学奖、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焦仲卿、刘兰芝的悲剧,根本上是由于封建礼教以及家长制的迫害而致,这是目前学术界的共识,但其具体原因尚可探讨。社会转型期新旧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与东汉末年的经济状况以及由这种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是造成焦刘悲剧的社会原因;深刻烙在焦刘二人身上的封建文化以及焦刘二人的性格亦是造成他们悲剧的重要原因。社会、文化和性格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把焦刘二人一步步推上了绝望的道路。焦刘二人的悲剧有其深刻的思想意义、美学意义、题材意义和现实意义,至今仍给世人以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普遍较差,只有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才有可能提高其语文水平。课堂艺术运用得当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迅速获取反馈信息。所以运用课堂艺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西悲剧毁灭都是正义战胜邪恶,这就是美。只不过这种美,中西悲剧的表现各自不同而已。中国悲剧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则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