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祖谦的《左传》学研究成果,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有《左氏博议》、《左氏传说》等著作。《左氏传说》的成书后于《左氏博议》。细读这两部书,可以看出吕氏对同一现象、同一问题的看法常有变化。《左氏传说》往往较《左氏博议》的主观色彩减少,也较少理学说教,显得比较客观平实,着重探讨其深藏的历史真实;其次,《左氏传说》较之《左氏博议》更顾及全貌,能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表象本质,让读者从评议看到一个完整、全面的历史真实;另外,《左氏传说》在分析人物、事件时,更注重其背后的历史必然。总体而言,《左氏传说》看问题更全面、深刻,眼光更阔大,反映了一个学者走向成熟的气度。  相似文献   

2.
<正> 《东莱博议》是南宋文学家、哲学家吕祖谦(1131—1181)的“下水文章”专集。其篇篇有技,段段有法,下面择其精萃者言之。无中生有法是法见于《隐公问羽数》。事载《春秋左氏传·初献六羽》:“隐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八佾也。”  相似文献   

3.
在理学鼎盛之乾淳时期,吕祖谦以史学见长,言性命必然究于史,籍《左传》学著述阐发其矛盾而博杂的理说与心说,这是吕祖谦《左传》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鹅湖之会匆匆三日,闹了个不欢而散的结局,这种结局大大出于朱熹、吕祖谦的意料,同样,鹅湖之会对朱熹、二陆产生的影响,也是朱熹、吕祖谦始所未料的。鹅湖之会后,第一个有了反应的是陆九龄。吕祖谦致信朱熹云:“子寿前日经过,留此二十余日,幡然以前见为非,甚欲著实看书讲论。心平气下,相识中甚难得也。”又致陈亮书云:“子寿极有务实工夫。”(《东莱集》)朱熹致信吕祖谦说:“子静似犹有旧来意思。子寿言其虽已转步,而未曾移身,回思鹅湖讲论气势,今何止十去七八耶。”陆九龄死后,吕祖谦又致信朱熹说:“陆子寿不起,可痛。骂学力行,深知旧学之偏。求益不已,乃  相似文献   

5.
刘埙评柳诗 由宋入元的刘埙,字起潜,南丰(今属江西省)人,著《隐居通议》、《水云村稿》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他“论诗论文”,“皆出于诸家说部之外”,“固谈艺者所必录也”,评价相当高。刘埙在《跋石洲诗卷》中说: “诗不易作,亦不可苟作,且当使胸中有数百卷书,韵度不俗,乃可下笔。子归,试取六经、子、史精读之,又取诸传记、百家杂说博读之,  相似文献   

6.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也是主张法先王的。但正是在法先王的问题上,荀子却对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多篇专门的吕祖谦研究及与之相关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出现,值得关注。同时,另有单篇论文百余篇。这些研究认为,吕氏是宗经的,但他研治《左传》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切入,为了阐释其中的历史要素,把握历史规律,而不是要从中去发现什么传经的义例。目前,吕祖谦《左传》学研究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空间,诸如吕祖谦《左传》学的特点、吕祖谦的研《左》轨迹、吕祖谦《左传》学的辞章学价值、吕祖谦《左传》学的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左传》不仅是一部反映我国春秋时代社会面貌的杰出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腴辞润简犊”,“美句入咏歌”(引自刘知几《史通·杂志上》)的精采的史传文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对以后叙事散文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晋代范宁《谷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唐代韩愈《进学解》也说“左氏浮夸”,所谓“艳而富”,所谓“浮夸”,正是《左传》富于形象描绘和应用夸张手法的艺术表现,标志着它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殽之战》是《左传》描写战争的名篇之一,在写作上很有代表性,它有以下的鲜明  相似文献   

9.
屈赋拾诂     
论道《离骚》:“汤禹俨而抵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古今楚辞在家训释其中“论道”一语,凡有三说。王逸《楚辞章句》云:“周,周家也。差,过也。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由是观之,王氏是以“论议”训“论”,以“道德”训“道”的。后世朱熹,刘良等均从王说。另一说以洪兴祖为代表。洪氏《楚辞补注》云:“道,治道也”。汪瑗、聂石樵等均从洪说。还有一说,如马茂元《楚辞选》云:“论道,议论政治上的道理。”陆侃如(其著有《楚辞选择》)等人亦有此说。  相似文献   

10.
“动 之 于(以) 名”结构在古汉语中较为常见,人们一般把它看作“动宾/补”的结构形式,而忽略了它在相同结构形式下的多义关系。试比较下面的例句:甲组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2)验之以事,合契如神。(《张衡》)乙组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4)宋襄公赐之以马二十乘。(《左传》)  相似文献   

11.
过去,人们一般把在先秦两汉古籍中出现的“杀”字,都训为“杀伤”、“搏杀”之义。徐勇同志在其近著《尉缭子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2月版)中举出了二十条例证,认为“杀”字除了具有上述含义外,还可训作“减省”之义(具体情况要根据其读音和在古籍中的不同运用而定)。我同意他的这一新见解,并认为尚可再陈数例,以作补证。一、《墨子·备城门》:“其上称议衰杀之。”(毕沅注:“言称此而议减其上。”)二、《备城门》:“城中无食则为大杀。”(毕沅注:“杀言减。”)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也是主张法先王的.但正是在法先王的问题上,荀子却对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非十二子》)任继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认定这是荀子"不赞  相似文献   

13.
苏舜钦是以文学名世的,但清人徐惇复却独具只眼,看出了他并非纯然以文学为功的秉性。说他“抱经世之学,怀忠君之心,观其所为诗文及论时事札子……议论侃侃,慷慨切直,皆有关于社稷民生之故,不可以区区文人才士目之” (《苏子美文集序》)。这与《宋史》说他“少慷慨有大志”,论“时政得失无所回避,群小为之侧目”,欧阳修说他“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 (《苏君墓志铭》)的情形是相符的。他自己也认为“文章竟误身”,说“予生虽儒家,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其书,所记博而且“怪”,世人读《山海经》,非晋代郭璞注,则不可明矣.郭氏之注,旁征博引,而尤重目验,通古今之名,异方之语;求山川诸物得名之由来;辨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郭氏之注,可谓博大精深,信而有据.其所不详者,则付诸阙如,益见其为学之严谨.试分条述之.  相似文献   

15.
朗读和背誦     
我们认为,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语文工具,必须“加强朗读和背诵”。为什么这样说呢?朗读背诵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又初步证明了这一方法在今天还是有用的。首先看看古人是如何重视朗读和背诵的。《庄子·大宗师》里面议到:“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就是反复朗读和背诵。《汉书·艺文志》中有一段对古代教学语文的要求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文体试之,课最者  相似文献   

16.
一、生平及其主要活动吕祖谦(公元1137——1181),字伯恭,南宋浙江婺州武义县人(今浙江金华东南)。祖上为赵宋王朝的世臣,有“累朝辅相”之称。自宋朝开国以来,其祖吕蒙正、吕夷简、吕公弼、吕公著、吕希哲等任过宰相之职,封侯受爵,可谓是显赫的官宦世家。吕祖谦的祖父曾任南宋的右朝靖郎,父亲吕大器曾为右朝散郎,而他本人年方十一岁时,就“以祖恩致仕,补将仕郎”。但因年幼,未正式袭职。他后来是通过科举考试而步入宦海的。  相似文献   

17.
三、“以复性为宗”的心性修养论。 薛瑄赋予性以如此至高无尚和广泛普遍的涵义,这是薛瑄性论的出发点,而不是归宿。薛瑄的性论,作为其天人合一说的中介环节,是以追求“复性则可以入尧舜之道”(《续录》卷八)的所谓“圣人之气象”(《录》卷六)为最高理想的,也就是说,是为他的“复性”说制造理论根据的。 薛瑄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在于“天命之性具有圣人之心,率性之道由于圣人之身”(《录》卷六),“是以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意之所为,与天无毫忽之差爽”(《录》卷二)。总之,“圣人之心  相似文献   

18.
本学期开始,我校上公开课的教师在正式上课前需经过下列流程:提前一周备好课—参加集体备课(上课教师说课,其他教师议课,提修改建议)—重新备课—借班试上—根据试上调整教学方案—上课———听课教师评议课。以《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2 More exercise(PartA)第一课时为例。在试上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存在一些问题,于是便进行了一些大的调  相似文献   

19.
南宋朱熹、吕祖谦“淫诗说”驳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和吕祖谦是南宋“淫诗公案”的主角,二人争论的焦点是“雅郑邪正”。朱熹把声和诗混为一谈,认为“郑声淫”即“郑风淫”,是程朱理学盛行下禁欲主义猖獗的产物;吕祖谦认为《诗经》配乐有雅、俗,所录诗歌皆为雅正,其说符合孔子原意,但拘于政教的美刺之中。  相似文献   

20.
韩非子述评     
<正> 一、韩非其人关于韩非其人,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太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除去所引《说难》及司马迁对韩非的评说之外,仅387字.但是,凭这寥寥的记载,我们也可以知道韩非一个大概了:(一)他是“韩之诸公子”.(二)他“与李斯俱事荀卿”,是当时大儒荀况的门人.(三)“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他喜爱的是刑名法术之学,而不是儒家的学问,他从黄老中寻找刑名法术之依归,但黄老之学,并不是刑名法术.(四)“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属于残疾人之类.一般说来,残疾人以其残疾之故,用心比常人深刻.他善于写作,读其书,可知他的学术思想,以其峻峭锐利的文风,系统而完整地著明在他的书里.(五)“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下……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他著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而不是徒托空言.(六)“人成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日:‘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