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生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文殊菩萨一直因为表征佛教中的般若智慧而被信仰,我们强调它表智的这一方面,同时也不能忽略文殊信仰本身也包含着慈悲的精神.而在社会发展中,对佛教的深入理解,离不开文殊信仰的复兴.重建"金五台"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国际交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3.
文殊师利身份重重,但一般从其作为菩萨的身份来称呼,对这种身份的辨析需借助于经典记载和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文殊菩萨,有不同的学术概念"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文殊信仰"一词运用广泛,传统上也多用文献学方法展开研究,但要回答"文殊信仰是什么"的问题或研究"文殊信仰的民间化或社会化"课题时,宗教学方法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显得更加有力;而"文殊智慧"是因为肖黎民先生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即哲学诠释学而在近来才被作为一个新的学术名词,思想史研究和哲学诠释学的方法主要用于总结研究文殊法门,系统梳理文殊智慧,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通过研究方法之反思,最后探讨"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4.
成绩 《双语学习》2007,(11M):F0003-F0003
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菩萨信仰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而观音信仰又是菩萨信仰中最流行的一种信仰形态。观音信仰自从汉魏时代传人中国以后,很快就流行起来。达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信仰盛况。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思想文化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乘菩萨思想在我国的发展,犍陀罗时期作为主流题材的释迦与弥勒、观音组合的三尊像,发展成为卢舍那(释迦)与文殊、普贤组合的华严三圣像。这一造像题材的发展、变化,既有经典义理的主导,也有一定时期佛教思潮和流派的影响,还有佛教图像艺术自身的演变与发展,作者对此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 就佛教来说,佛陀释尊和后来的释迦如来的教义是相同的,但不能忘记菩萨的教义,大乘佛教中,菩萨教要比佛的教法饶舌得多。作为人间的佛陀是逐渐被理想化了的抽象面貌,佛教的教义,是释尊在前半生修行中得出的实践理论。  相似文献   

7.
正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研究员主编的《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一书,由香港敦煌之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赞助,于2018年6月在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随着佛教文殊信仰在中国的流行,山西五台山被认定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唐代会赜等人检行五台山圣迹,创制"五台山图"并逐渐传播开来。敦煌壁画中亦保存了多幅五台山图,其中以莫高窟五代第61窟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区文殊菩萨信仰述论孙修身古代四川是我国和印度相邻的地区,“西南丝绸之路”即从此通往国外。诸多的蜀贾贩客往来于其间,佛教也随着频频往还的商旅而东传,所以它是我国最先接触佛教的地区之一,有着发达的佛教文化。1995年8月至10月,带着《文殊菩萨和五...  相似文献   

9.
观音是大乘佛教里的一位菩萨,传到中国以后,地位大为提高,成为救苦救难的救济之神、佛陀救济精神的体现者,在民众信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印度的观音信仰与波罗门教的双马童传说之间应该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观音信仰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观音的身世、现化,灵感、道场。  相似文献   

10.
佛教圣地五台山的灵魂是文殊信仰。这种信仰起于北魏。其时华严学盛行,传入五台山的佛教主要是华严学。五台山系华严学者尤重文殊,文殊信仰由此形成。至唐代,出现各宗共建五台山文殊信仰之局面,密宗的不空和华严宗的澄观贡献尤大,五台山佛教达于鼎盛。唐武宗灭佛,五台山佛教受到摧残,但五代至宋代,文殊信仰仍盛而不衰。元明清时期,五台山文殊信仰更为团结各民族的纽带,这是由于喇嘛传入五台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