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试议学分制     
试议学分制王松柏一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以学分(Credit)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产生、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实行选课制的是德国,而这种制度的发展和改进却在美国。所谓选课制(Elec...  相似文献   

3.
中专校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教改工作,主力是教师。对教师来说,客观的评价标准就是劳动付出是否得到相应的承认,获得相应报酬。事实上,教育方式的改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过程中,要抛弃轻车熟路的操作方法,转变观念,主动投身到素质教育的改革探索中,必定要付出几倍的精力和时间。但目前的常规考评机制尚难以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而要求教育者完全凭个人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思想觉悟,积极主动地探索素质教育之路,开展创新改革,在现实环境中是不太现实的要求。   为此,笔者认为中专校今后素质教育的走向,应注意以下几…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提出,为我国民办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提供厂相应的物质基础与政策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民办教育发展很快,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异军突起。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997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有5万多所,在校学生约1066万人,在校教职工52万人。民办教育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我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每一位关心中国民办教育的人不禁要问:民办教育究竟难在哪里?出路又在何方?我们应该为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哪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二、民办教育的发展:实现“应为”不容易!毫无疑问,民办教育的发展,需要在积极争取减少“外患”的同时,努力消除“内忧”。“外患”与“内忧”的摒除,至少要在以下几个“应为”的层面上下足功夫。1外部管理:应有科学的政策法规民办教育“外患”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民办学校的法律法规跟不上。对此,有人指出:“民办教育走过了近20年,一直到1997年国务院才有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不可否认,要使民办教育得以健康发展,需要科学的政策和法规。政策法规本质上就是一种对各方利益的分配或再分配,因此民办教育立法应当体…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管理体制赋予了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权责,但由于“外控管理”的课程文化与行为惯习的规约,以及自身课程主体意识与能力的缺失,学校课程管理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学校应转变课程管理的观念,从校本实际出发,运用在新课程体制中的主体权责,努力在“应为”与“难为”间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我国高师教改置于世界师范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运用比较教育原理,深入分析我国高师教育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我国高师教改研究与教改实践脱节的原因。认为:我国高师教改研究重视“应为”而忽视“难为”是导致高师教改实践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提出:高师教改研究应当超越“应为”的层面,进一步研究“难为”,从而使高师教改研究更具实质性意义,促进高师教改实践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实中的诸多因素使得众多高校辅导员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导致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从而直接制约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为此,本文特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应为"之景、"难为"之境以及"有为"之径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改革同其他任何教育类型的改革一样,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在课程改革中必然遭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或开发和理想课程的教学可能性等问题,在课程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基本依据与技术方法、理想课程与实践的教学可能性等一系列关系中,存在着:课程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应为"与"难为",课程开发符合课程规律的"应为"与"难为",理想课程与教学可能性的"应为"与"难为"等问题,处理好课程改革的"应为"与"难为"是深化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免费师范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农村教育。这既是领导的期待。也是政策的初衷以及学者的关切。但从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免费师范教育还难以实现这一目标,表现为缺乏配套方案、支教本身存在缺陷、招生生源太单一、免费师范教育本身存在问题以及真正到农村从教的人数少等。为此,我们应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完善免费师范教育进入途径、加强在校师范教育和强化职后的持续援助等方面去优化,确保提高农村教育这一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1.
12.
邢宽广 《培训与研究》2005,22(3):100-101
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人才问题同样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教师和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作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席卷了西方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最近一段时期,我国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旨在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这种讨论的必要性自不待言,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的产生是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的,我们的任何教育改革与实践都必须立足于中国教育的基本国情,任何过于乐观或过于理想化的做法,都将给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历史的必然选择纵观教育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议题,学者们众说纷织。文章试图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史与我国教育的根本现实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阐明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问题上的困惑──“应为”却“难为”。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社会呼唤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教育应该重视以全面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个性化教学。教师在个性化教学要求下,存在"应为却难为"的状况。基于此,从教学理念的形成、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师的自我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教师在个性化教学要求下的"难为"与"应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黑匣子”型题剖析、讨论,展示出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的、事半功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颇具活力的教育方法,能否有效实施关乎儿童的全面发展。赏识教育在儿童主体意识激发、生命意识唤醒以及和谐关系维系等方面体现出诸多可为之处。但由于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中小学生赏识教育存在为难之境。如:赏识教育形式化、物质化、偏差化、泛滥化、片面化等问题,使赏识教育遭到不同程度的批判,致使赏识教育备受质疑。笔者认为,采取多元赏识,注重差异;适度赏识,把握原则;分层赏识,强化互补等措施是应对赏识教育所面临的难为之境的可为之举。  相似文献   

18.
教师流动是促进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教师整体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关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探究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流动有效促进教师资源整合、实现教育统筹发展大计和教育公平,对推动教育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流入"  相似文献   

19.
高校实施学分制之我见马长伟(华东工业大学)最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高等学校中实行更为灵活的学分制被认为是大势所趋,成为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一)学分制又称学分累积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主要特点是以学分作为计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