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然翻到学生的九义教育人教版小学第十一册语教科书的第16课(85页),读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章,立刻被它吸引住了。因为这篇课所提倡的表扬和奖励方式与时下各种级别的新课程改革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课堂上充斥着的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的方式有着强烈的对比,让我不胜感慨。  相似文献   

2.
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通常以表扬奖励为主、以批评惩罚为辅,但表扬、奖励不可滥,批评、处罚不可无,运用之妙,在于适当,符合实际。 一、表扬奖励--班级管理的润滑剂 班级教育管理中,各种形式的表扬、奖励都是对学生的激励、赞赏和关爱。如果教师吝惜表扬的话,那么师生关系就会如一潭死水,缺乏激情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喜欢听好话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教师的表扬使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但是,并非所有的表扬都是激励学生向上的催化剂.因为表扬是把双刃剑,也像生病服药一样,不能乱用,应遵循它关于时间和剂量的规则和禁忌要求. 在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随意夸大其词——"你很聪明","你回答得真棒".这种"满堂夸"的廉价奖励方式,表面上烘托了课堂上的气氛,但由于没有把握好度,显得过滥过多,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让学生以为自己回答得很好而沾沾自喜.  相似文献   

4.
正2009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第16条中的"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力)"一句曾一度引发热议。教育部的无奈不过是全国中小学校长和班主任的无奈的反映。本来,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最基本手段,但近些年来一股股奇怪的思潮却让很多人把最基本的东西忽略甚至忘掉了。教育不仅需要激励,同时还需要抑制。表扬和奖励是具有正面激励学生正确行为作用的教育手段,批评和惩罚则是具有正面抑制学生问题行为作用的教育手段。如果认为批评和惩罚运用不当可能带来"副作用",那么表扬和奖励运用不当同样可能带来"副作用"。严格讲,批评和惩罚,谈不上是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如何实施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艺术问题.作者认为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目的,是而且只能是使受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学生得到教育.据此,作者指出,实施表扬(奖励)批评(惩罚)时应该注意形式、时机、范围、频率等问题,使之成为一门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渴望,人总是喜欢表扬或奖励。来自他人的表扬或奖励,总会激起愉悦的情绪体验,令被表扬者信心十足。这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于是在课堂上,教师表扬之声不绝于耳:"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谁也比不了你"……一个接一个。可这样的表扬多了,学生便不再兴奋,有些学生甚至受不了一点儿挫折;或者过度依赖表扬,没有表扬便毫无学习的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7.
表扬是认同别人、尊重别人、赞赏别人的一种重要方式,表扬是增强信心、鼓舞士气、激发情趣、激励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施中全面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立志成才的教学艺术手段和措施。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利用表扬这一有力的思想武器,热情帮助学生自信、自尊,自强、自立,使其性格和人格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因为学生缺少的正是关爱与认同,表扬与奖励。在此,我们千万不能随意表扬,盲目奖励,必须是有针对、分场合、巧妙地施行“表扬艺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表扬、奖励从给予者的主观意图来看,具有双重功能:一是通过表扬奖励对接受者进行控制;二是借助表扬奖励向学习者传达有关学习情况的肯定信息。这就要求广大的一线教师充分运用表扬奖励,对学生进行适度评价,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班级人际交往中,批评与表扬一样.是对学生的一种理性的关怀,是健全学生人格、加强班集体建设的一个必要途径。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保持自尊和维护面子的需要,一般来说都乐意被表扬和受奖励,不愿挨批评。如果你既想对学生的错误提出批评,又不想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及  相似文献   

10.
王海帆 《班主任》2021,(1):16-18
在教育教学中,我尝试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奖励除了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外,我还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奖励,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表扬的一个最本质目的是为使孩子确立起一种内部激励机制,即当孩子做了好事、完成某项任务时,不需要外部表扬就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孩子成年后从事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对孩子的“表扬”“奖励”是为了今后不必再进行针对具体事件的强化,是为了“不表扬”。正确恰当地对孩子进行表扬一般来说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父母在奖励和表扬时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将二者巧妙配合,灵活运用。1.三岁以前的孩子,经验很少,他们对某些精神奖励方式缺乏体验,而更看重他们所熟悉的某些物质奖励,比如好吃的糖果、玩具等,…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如此表扬让人忧早上刚进校门,就看到在校门口显眼的地方放着一块牌,红纸黑字。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则表扬,内容是某位学生每天主动捡起校园内的纸屑和杂物,因此被评为校园“文明之星”,并奖励该生“人民币20元”。这则表扬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看。捡捡碎纸,爱护校园环境卫生,是一名学生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学校对此专门表扬,并准备于升旗仪式上郑重地颁发奖金,这未免有点小题大做。我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去表扬,会在无形之中给学生造成误导。学生们看到这则表扬后,拾碎纸、捡杂物的是多了,可是,他们的行为目的却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  相似文献   

13.
1.课前分发材料,向学生介绍导游词的内容、特点。2.课前说明表演规则,组织学生表演、彩排。3.上课时,根据课前的安排,各小组上台表演,师生评议。4.老师总结,并评选、表扬、奖励表演优胜者。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决学生纪律问题的三种模式 一、行为模式。抓住学生好的方面予以奖励。把奖励与适当的行为联系起来。在课堂上使用积极的口头方式和非口头方式,如微笑、点头等,表扬适当的行为,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15.
原编者按:在"第五届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武夷山会场,来自台湾的吕玉英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探究"一课,磁石般地吸引了与会的专家和教师代表.她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开放有度,牢牢地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引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一个又一个亮点,向大家诠释了她对教学的个性化理解及其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为了展现该课精彩的教学过程,本刊编辑部编发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飨读者.在整理过程中,对于不太影响理解的名词术语、叙述方式,我们尽可能保持原貌.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他强调,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假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可见,惩罚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代洪霞 《江西教育》2004,(24):45-45
我们学校的劳动课用的是地方教材,其中,三年级第六册第四课要求学生学会给鱼缸换水.为使学生掌握这一生活本领,培养他们的爱心.劳动课老师号召班上每位同学都养几条小鱼。为了美化教室的图书角,刘玉同学主动把自己的两条金鱼拿到了班里。语文课前,我表扬了她:“我们的图书角配上这两条漂亮的小金鱼,就更充满活力了。刘玉的这两条金鱼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小鱼。”  相似文献   

18.
正手记五:弥补性表扬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表扬,是奖励。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赏识和表扬,而不是批评和指正,哪怕你的指正和批评是正确的。作为老师,左手扔出了批评、惩罚,右手的表扬要紧随其后,我称之为"弥补性表扬"。积极地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对等的回报。学生努力了,没有取得相应的成绩,这个时候,也要  相似文献   

19.
李继彦 《班主任》2005,(11):48-48
"惩罚"和"奖励"本是一对孪生姐妹,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赏识"、"表扬"和"奖励"已成为当前新教育理念的主流,人们经常提到表扬和奖励,却很少有人提及"惩罚".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者一再告诫广大教师: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很少有人对"惩罚"和"体罚"进行严格的界定.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被吓得谨小慎微,再不敢越雷池半步.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选取江西某高校320名学生样本,从批判视角和主体态度两个维度,通过在通识课授课内容中加入媒介信息素养模块,围绕对"媒介传播的信息是由传播者主宰的""媒介都带有商业色彩和倾向""对于媒介传播的信息,应该是以批判的、个体主导型的方式解读"这三大主体假定内容的检验,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生调查问卷反馈分析的方式,以"教师主导型""小组学习、无奖励型""小组学习、有奖励型""小组学习、有奖励、可自主选择素材型"这四种教育模式的实验对比分析,探寻适合高校的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结果显示,教师主导型组在专业名词含义的理解方面以及小组学习、有奖励、可自主选择素材组在对媒介信息素养课程授课的态度表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