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信息素养是学生在认知、内化与运用信息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与修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常识与信息品质。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目前,我省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信息敏感度和洞察力低,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差,不善于利用信息和管理信息;信息素养的内化能力差,信息搜集、处理能力较差;缺乏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开放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甚至不具备这些学习能力,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质量。  相似文献   

2.
信息素质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由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与信息法规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等组成。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教育,其主要的途径和方法仍是文献检索课的教育。文检课教育应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改变其教学模式,更新其教学内容,在信息素养教育和信息能力方面发挥起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意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在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应用信息,并能明确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的社会责任的综合素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广东省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总结广东省第一轮教师信息能力培训中的积极成果,分析新一轮教师信息能力培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培训需求,深入研究教师信息能力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略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能力,是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信息能力,更须具有教育信息能力。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要从3个层面入手,即:树立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师信息能力培养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两大途径。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时代带来的全新技术和媒体,正在影响着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应当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以亲身经历建构自己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并有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信息素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信息素养是指社会个体成员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以及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素质的总和。大学生信息素养,是指高等院校的学生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整个社会信息环境,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待信息活动的态度、信息角色的意识、收集信息的意识,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创造信息的能力等。它具体包括:大学生处理信息的目的性;大学生对教育教学资源收集、整理的能力: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能力;对信息基本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及创造信息的能力。简单的说,所谓信息素养,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从而综合利用信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能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前学校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生活中的每一项变化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人们运用和掌握信息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那么,我们如何在中国现有的国情条件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实施信息教育呢?在中小学教育中,如何重新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处理好传统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与高度信息化社会的信息能力之间的关系,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了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必须建立起一套新的以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基本…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许多迹象表明,具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对于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各类教育面对新世纪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设立信息教育机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在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高校图书馆,围绕培养造就具有现代信息素质的科技人才,有必要设立信息教育机构,切实加强对学生记的信息知识教育和信息开发利用能力的培养。本试从图书馆设立信息教育机构的重要性、信息教育机构的工作职责和主要环节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的实施,必须改革陈腐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确立新的教育目标和模式,使每个学生各种素质能力得以体现,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更需要全面素质的人才。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条件下。提升学生本身综合能力的素质.是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张春宏  卢悦 《林区教学》2023,(5):102-106
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作为未来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理当顺应时代要求,提高个人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获取途径、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设计问卷对哈尔滨学院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通过数据整理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着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掌握不全面、信息能力不强等问题,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提升策略,以引起学校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拓宽信息素养培养途径,有效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素质教育涵盖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德育及信息心理的教育。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掌握获取创新知识的技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讲到: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得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列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能力。可见,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大多数农村小学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地方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有限,因此,…  相似文献   

16.
所谓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我校发挥了自身的课程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信息素养是开放教育条件下成教学员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开放教育条件下的成教学员信息素养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平台,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并始终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成教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以及信息时代给中小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出发,阐述了如何开展中小学信息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从继续教育的角度,对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进行了探讨。针对教师信息能力的状况,提出了培养和教育的方式。采取到开设检索课的院校进修学习、通过图书馆的讲座、短期集中培训、开办网络信息教育教室、通过学习研究生课程等方式进行了研究。使信息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课程,并使之社会化、普及化。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信息检索课程开设的借鉴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2005年在全国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校校通”教育计划的展开,信息素质教育将在我国中小学普及。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似乎忽视了信息文献检索技能的教育和提高。中小学生创新思维、信息获取能力的技能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学生在大学阶段利用文献能力的欠缺。根据目前现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目的在于寻求中小学阶段与大学阶段学习方式的衔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文献量迅猛发展的要求,解决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文献信息意识、文献检索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