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和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相似文献   

2.
佚名 《教学随笔》2014,(4):47-47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相似文献   

3.
幽默     
白国宁 《高中生》2008,(9):42-42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句俗语,实际上,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后来随着时代的变  相似文献   

4.
《考试》2007,(3)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都是有一定来由的,其中有一些是由于语音讹传而来的。探寻一下这些俗语的来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民间流行很广的一句俗语,实际上,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  相似文献   

5.
<正>不查不知道,一查发现世界真奇妙!原来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这些俗语,当初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它们的意思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与原来的字词有着天差地别。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  相似文献   

6.
<正>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他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狗了。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  相似文献   

7.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一特点而言。由于“皮”与“屁”谐音,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  相似文献   

8.
<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不到黄河心不死: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相似文献   

9.
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都是有一定的来由的,其中有一些是由于谐音讹传而来的,探询一下这些俗语的来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句俗语。实  相似文献   

10.
邹冰 《成才之路》2009,(30):44-44
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叙事诗。每次讲这篇作品的时候,总有学生提出类似的疑问:旧时代的妇女,不是恪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古训吗?为什么刘兰芝被休以后能再嫁?难道连县令、太守都愿意替没有结过婚的儿子娶不守节操的女人为妻吗?  相似文献   

11.
张红英 《读写月报》2022,(34):20-23
<正>一、这一生:“无我”中“被奴化”的“我”纵观祥林嫂短暂的一生,她始终没有真正独立的人格,恰是“无我”中“被奴化”的“我”。祥林嫂是谁?是一个叫祥林的人的妻子,她连名字都没有。为什么没有名字?她嫁给了谁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地被称为“某嫂”。这是典型的“无我”,一个人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可见她的卑微低贱。无形却顽固的封建思想让她没有了姓没有了名,这也恰是她“被奴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第一章 妈妈的命运 外婆曾说,女儿是水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爱上爸爸的那一瞬,妈妈幸福的闺阁生活结束了。嫁到我们家,五十多年来妈妈跟着爸爸转战南北,历尽波折。年轻务农,中年经商,老年开始办厂。  相似文献   

13.
作时间摇摇春秋战国时期地点摇摇齐国人物摇摇王胡———游手好闲的齐人三娘———齐人之妻四萍———齐人之妾二虎———三娘之兄(黑影)[幕启][王胡家中][一间破旧的房子,房子中间有一大厅,中间有一张桌子,旁边是一架织布机](三娘从坟地回来,含着眼泪把她所看到的一五一十告诉了四萍,两人抱头痛哭)四萍:(抽噎着)姐姐,这可如何是好呀?三娘:(止住哭)是呀,我们该怎么办呀?人家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我们嫁了一个鸡狗不如的丈夫,唉!(抹了抹眼泪),可我们这样干哭,也不是个办法呀,不行,我们得想个办法,来救救我们的丈夫。四萍:可我们两个妇道人…  相似文献   

14.
乔明 《现代语文》2004,(7):24-24
一曰“留”。即保留部分词语不译。保留不译的词语一般是时间、人名、地名、官职名等,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此句可译为“这一年夏季,四月辛巳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班师回朝。”其中,时间“辛巳”,人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都不用翻译,直接写在译中即可。  相似文献   

15.
<正>明星们在镜头前是万人瞩目的男神女神,但在自己家中却都有一颗"少女心",也会养几只小宠物。明星给宠物们起名的套路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膜拜"一下。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狗既然跟了主人,就要和主人一个姓了,这一点陈伟霆就阐释得非常好。他家有两只狗狗,分别叫陈大金和陈大银,这名一听就是一家人,而且还霸气侧漏。果然是佛爷,下墓要摸金,家里的宠物都要吸金,名  相似文献   

16.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还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妹随姐嫁,侄女随姑嫁,姐妹、姑侄共事一夫的婚姻制度,就是所谓的媵制。从“媵、侄”二字字形及意义分析来看,中国古代的确有姐妹、姑侄共嫁一夫的特殊随嫁制度——媵制。所谓媵婚,实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一夫多妻制度。  相似文献   

17.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修订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熟语”主要包括成语和俗语(含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广大考生对“正确使用词语”这一原有考点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正确使用俗语”这一新增考点却比较陌生。本套备考材料就是针对这一新增考点编订的。在编订中,笔者着重突出了如下三点:(1)选材:精选的100例熟语均为知晓层面宽、使用范围广、考查价值大的俗语。(2)体例:对每一个俗语都作了较为精确的解释,并配以鲜活的实例。(3)编排:按照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相似文献   

18.
泼留希金     
乞乞科夫的脸上显出要问的表情来;他焦急的等着这男管家来说什么话。但那人也在等候着乞乞科夫的开口。到底,苦于这两面的窘急的乞乞科夫,就决计发问了: “哪,主人在做什么呀?他在家吗?”“主人在这里!”男管家回答说。“那么,在哪里呢?”乞乞科夫回问道。“您是瞎的吗,先生?怎的?”男管家说。“先生!我就是这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那些杂乱无章、难理头绪的事情,往往用“乱七八槽”这句俗语来形容。说起这句俗语。还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似文献   

20.
行乞     
眼前,是一位衣衫破烂的老乞。“请您施舍一点吧”老乞向一位店主说。店主没有搭理他,依然悠闲自得地在沙发上坐着。那是一张漠然而又无情的脸。老乞见店主毫无反应,便缓缓地离开了。老乞又走到了一个路人的面前。“请您施舍一点吧”又是老乞的话语,“滚,讨饭的。”那是一张由于被激怒而扭曲的脸。老乞又缓缓地离开了。“给老乞一些施舍,他一定会感激我的。”我便从方便袋中拿出两袋方便面,揣在怀中,等待老乞的到来。街上的人来来往往,老乞来到我的身旁时,我却没能将方便面递给他———众目睽睽之下,我不敢抬起这只沉重的手。人渐渐稀少,我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