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本教研的效益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它是落实各级区域性教学改革成果的基地,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时候,关注校本教研的问题更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成了学校教育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随着人们对教育成果的关注度逐步提高,教研更多的是针对如何提升教学成绩的教学模式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得不够。加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联系,利用校本教研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迫在眉睫。在我国长期的教育改革中,总是把学校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甚至在许多重要的教育改革的理论和运动中,都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却没有关注教师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特色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是办学质量和品位提升的必由之路。特色建设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在每所学校具体条件下,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实践证明,抓好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回顾我校走过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历程,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校本课程彰显了学校特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不断总结、完善、提高的过程,学校和校本课程一起提升。如何抓好校本课程,更好的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我的实践和学习,谈一下初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校呼唤校本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学校是依法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学校。在深入探讨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利用教育评价这一杠杆,推动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积极探索的课题。针对传统的“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和学生的外在评价模式存在的弊端,转变教育评价观念,实施校本评价将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管理不断创新,办出特色带来动力。一、“校本评价”的理论背景与实践需要“校本评价”的研究还是我国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新课题,但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早已渗透着“…  相似文献   

5.
校本研修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为了国家教育的发展,为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校本研修具有的特性是:科学性——校本研修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自主性——学校、教师、校长是进行校本研修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是国家对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己的教育产物 ,可以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教育内容供教师选择 ,使之达到最优化程度。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的进步 ,能够适应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丰县针对自身的实践,准确判断县域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幸福教育、以人为本、弘扬主体,特色发展、自由生存”为核心理念,大力弘扬县域、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主体,努力实现县域整体发展。一、弘扬县域主体,加强县域的战略引领我们提出县域整体的“县本”概念,不是强化教研的行政倾向,而是基于农村县域教育实际,在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初期,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和专业支持机构的宏观决策、专业引领和全面服务的作用,从战略上把握校本教研活动全面、深入、持久、高效地开展。1.满足发展需要,选择校本教研。一个学校、县域教育的发展一般经…  相似文献   

8.
校本研究:价值与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学校教学质量观的核心涵义应该是学习主体与教学主体共同生长与发展的双赢教育生态。校本研究的价值在于催生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个体化全面素质和学校特色化全面质量。构建一个完整的反映校本研究构成元素的角色、功能及其运行机理的操作模型,乃是实现校本研究价值追求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教学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课程、校本文化为内容.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全面、有效地开展校本研究,能够形成“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的良好局面,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基于学校本身自主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是完全由学校自己实施编制的课程.国外教育强调特色和个性,强调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全面发展,鼓励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突出学校的特色,培养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特长,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校本教研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有效的校本教研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生长点,是创建学校特色的有效策略。笔者就农村学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提出自己的六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开发的以校为本的课程.自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大多数学校或多或少都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但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基本上处于无规则状态.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校教学质量观的核心涵义应该是学习主体与教学主体共同生长与发展的双赢教育生态。校本研究的价值在于催生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个体化全面素质和学校特色化全面质量。构建一个完整的反映校本研究构成元素的角色、功能及其运行机理的操作模型,乃是实现校本研究价值追求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积极探索校本研修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已成为一个高频词.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校本研修"的关键在于能否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找到有效的途径,从而在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5.
校本培训是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之一,构建科学、高效的校本培训模式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意义。以学校发展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以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特色的发挥、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与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进行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全面考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满足;以问题解决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着眼于从学校和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由于受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和教育实践丰富性的影响,在选择校本培训时提倡综合运用和有效发挥各种培训方式的作用,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浅论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学校教育,依靠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培训合格民族教师、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等方式,是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促进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国家、地方的教育方针政策 ,观照学校的教育哲学 ,在分析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 ,结合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 ,以学校为主体 ,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为主导的 ,一个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开发过程。它伴随教育民主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国家课程决策权力的下放而来。校本课程开发的精髓要义在于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专业得到提升 ,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学校特色得到突显。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弥补国家课程难以顾及学校具体情境与学生个体独特性与差异性的不足。随着…  相似文献   

18.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在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色。本研究基于普通高中的学校、学生及教育环境特点,从学生生涯发展、学习能力、不同年级、学生个体辅导及教师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探索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结构,突出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我国偏远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学校实施的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何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师资及生源条件,提高学校教育,及如何抓住课程改革这个核心,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当前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而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大举措。校本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在达到国家基本要求的同时,学校应因地制宜地开发设置当地需要的课程即校本课程,形成自己学校的课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随着2006年新课程改革在全省铺开。我校积极以课改精神和新基础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下面就我校地理校本课程——《漳平市21世纪议程——漳平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的选题和开设等方面所做的实践、探索和反思做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