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隔代教育是指家长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缺失孩子的教育而将孩子托付于父母的教育方式,然而,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对于世界有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为了克服缺少父母教育的隔代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担负起学生教育中家长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
为数众多的中青年父母,由于种种因素无暇照管孩子,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隔代家庭。从表面上看,父母们一心一意忙自己的事情,让赋闲在家的老人们承担起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似乎是一件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的事。可细究起来,却并非如此。南方某市一中学最近对本校初中二年级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  相似文献   

3.
隔代家庭家教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隔代家庭家教现状的调查赵宝珍左玲一、调查目的与方法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不少年轻的父母,由于诸方面的因素,或出国,或“下海”,或为自己的前途事业奔波,无暇照管自己的孩子,把孩子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管,形成了隔代家庭的结构。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4.
李蜀黔 《贵州教育》2007,(11):25-26
据调查,全国目前有50%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长大的,也就是说这50%的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的产生原因大多是因为:父母过世、父母离异、父母在外地工作或父母工作繁忙、学习紧张而把孩子交给祖辈照管.然而,这些在祖辈教养下长大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着任性娇气、唯我独尊、霸道蛮横、懒惰散漫、生活自理能力特差等缺点,有的孩子甚至由此发展到了危害家庭和社会的地步.  相似文献   

5.
两代人的关系一定不能是对立的,教育是个合作项目。 ——卢勤 当前,不少70后、80后的父母忙于在事业上打拼,或是生活经验不足,将自己的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照管,使隔代教育成为当前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情况有其积极的一面,即老人们对隔代的孙子辈付出了关爱与呵护,为子女解除了后顾之忧;但是也出现了不少现实的问题,使原本和谐的三代人的大家庭纠纷频发。  相似文献   

6.
谢辉 《黑河教育》2014,(3):73-73
正影响幼儿成长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各种因素,其中,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中国特有的国情,年轻的父母渐渐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隔代教养的方式越来越普遍。对于孩子来讲,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在0—7岁,而隔代教养不同于亲子教养的特点势必将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什么是隔代教养隔代教养,指的是在家庭中主要由祖辈们来承担对孩  相似文献   

7.
达欢 《辅导员》2015,(9):7-8
伴随80年代的独生子女们陆续成为父亲、母亲,隔代教育的敏感性愈发变得严峻起来,总会有不少的家长朋友向我吐槽:孩子爷爷如何宠孩子,还不让他们自己管教孩子,孩子奶奶经常背着他们给孩子“开小灶”,教到孩子连父母的话都不听了……一言以蔽之:隔代教育几乎是一无是处!个别年轻家长还用上了“没文化,真可怕”来形容自己的父辈,甚至不惜与他们翻脸以争夺孩子的教育权。作为一名年轻的幼儿园老师,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隔代教育,我想为饱受争议的隔代教育说几句好话,因为,作为祖辈的他们,还是有  相似文献   

8.
当前,许多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学习紧张等原因,而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祖辈们在给孩子特别的关切与呵护的同时,也让年轻的父母们充分享受着老人为自己解除后顾之忧的这份亲情。据调查,全国目前有50%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这些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缺点是任性娇气、唯我独尊、霸道蛮横、懒惰散漫,有的孩子甚至发展到危害家庭和社会,由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家庭争议,成为当下中国城乡家庭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爷爷奶奶的困惑:有心栽花为何花不红亮亮自上小学后,他爸爸妈妈就一直在深圳打工,他的抚育任务自…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孩子成长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如今的社会中年轻的父母面临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多种因素,隔代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父辈们教育出现了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0.
自从有了家庭,隔代教育便应运而生。不同的是,以前隔代教育往往只是作为家庭教育的一种辅助形式;可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不少年轻的父母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将孩子交给长辈教养,以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工作和学习。由此,隔代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家庭隔代教育的现状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及如何兴利除弊,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一、扫描农村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 通过调查,我所在初中学生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占41.97%,母亲一方外出打工占7.43%,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占20.4%。这些孩子由父母一方或隔代亲人、亲戚代为教育,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与“隔代教育”现象,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而导致“教育断链”,  相似文献   

12.
王莉 《江西教育》2022,(10):74-76
当下中国,大多数家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当作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事项之一.在大部分家长双职工的现实环境下,许多祖辈主动请缨,加入了育儿阵营,参与到家庭教育事务中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助育家庭.需要指出的是,隔代助育家庭有别于留守儿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中,孩子的父母没有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完全由老人或其他人专门...  相似文献   

13.
耳耳 《父母必读》2011,(9):134-136
高水平的隔代育儿,说不定比年轻、忙碌的父母自己带孩子还要好。隔代育儿的弊端不少,但又是很多父母无奈的选择。不过,随着"80后"父母的增多,祖父母们似乎也开始更新换代了。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有着不错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也相当丰富,所以对孙辈们的养育也很成功。  相似文献   

14.
青春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隔代教养现象非常普遍,调查显示,我国有55%-65%的家庭采取隔代教养的方式。所谓隔代教养,是指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上一辈老人来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教养形式。隔代教养现象如此普遍,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有的夫妇离婚后,为不影响再婚,将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处的;有的夫妇工作繁忙,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而把孩子交给父母的;也有父母没有教养孩子的经验而将孩子交给老人的;更有老一辈出于疼爱子女,主动抚养、教育孩子,为年轻父母分忧的……  相似文献   

15.
正近些年,随着经济跨速发展,人们的口袋涨起来了,但离婚率也逐年上升,校园中单亲家庭子女数量逐年上升;与此同时,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务工家庭学生比重增大,将孩子留给老人抚养,又形成了隔代家庭。孩子们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亲的亲情关爱,就会导致心理失衡,产生逆反、厌学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关注隔代抚养、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每  相似文献   

16.
因父母外出打工或离异等原因,山区小学半数以上孩子存在着完全隔代教育现象。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都由祖辈承担。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在这些完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祖辈对“双减”政策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教育的责任,部分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如果利用祖辈自身的优势和山区特有的地理优势等对学生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培育,可以改善当前完全隔代教育的教养方式,优化家庭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一)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接触成百上千个家庭,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其实危机四伏。很少有父母有意识地将孩子的成长看作一个个阶梯,而各种社会问题已经蔓延到家庭深处。教育其实是荒诞地错位着:隔代抚养、社会办班、家庭托幼、学校异化的教育问责等,都将孩子置于孤岛。而承受各种社会、家庭问题的,恰恰是孩子。他们在不能选择的年龄阶段,过早地失去了童年。  相似文献   

18.
<正>隔代教养,是相对于亲子教养而言,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实施教育、抚养的责任。这种隔代教养与亲子教养相比较,在现代社会中,隔代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隔代教育"的现象在中国较为普遍,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祖辈生活,孩子年纪越小,占隔代教育的比重越高。随着城市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在城市打拼,而把自己的孩子留给自己的父母去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数众多的中青年父母,或出国、或离异、或下海、或为自己的前途事业而奔波,无暇照顾孩子,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于是,隔代教育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小学以下的每10个孩子中就有五六人由隔代老人教育,并且数量呈上升趋势。老人带孩子与年轻父母有没有区别呢?专家认为这种区别存在而且差距较大。首先,在对孩子的态度上,父母趋于理性,而隔代老人趋于感性。父母教孩子一种知识,给孩子买一样东西,满足孩子一个要求,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