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村民自治实施以来 ,农村的社会民主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 ,乡镇政府对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委会的权力渗透和扩张严重地制约了村民自治 ,阻碍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因此 ,必须实现乡镇政府从领导职能向指导职能的转变 ,应通过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 ,明确乡镇政府的管理权限 ,改革对乡镇政府政绩考核办法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考察和思考,认为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属于行政指导行为。为了继续推进村民自治,必须按照宪法中的无授予即无权利原则与行政法中的依法行政原则,科学划分乡镇政府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之间的界限;规范乡镇政府的政治行为,乡镇政府应实行“积极行政”与“消极行政”相结合的行政策略;依据权责相一致原则将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行为纳入法治轨道。此外,还须强化和完善对乡镇行政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3.
当村民直选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村民与村干部、村干部与乡镇领导间传统的互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而面对全新的村庄,充分关注并及时总结乡村治理的新变化、新特点,积极有效地回应这种深刻的变化,对于中国社会治理经验的积累与提升,应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镇中心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是加强对乡镇基层学校教学教研业务的指导。在常规的教研活动中,乡镇中心教研组如何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扎实有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障碍     
有一个偏僻的山区乡村,通往乡镇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村民卖家禽、鸡蛋等必须挑着担子走很远的路,更让他们头痛的是,降水过多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一年春末,阴雨不断。由于村庄的地表凹凸不平,好多凹陷处都积了水,尤其是村口有一处很大的洼地,已使这里变成了一片"水潭",村民们只能用水桶一担一担地排水。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乡村关系的调适与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村民自治以后,乡镇同村的关系应该由传统的“命令-服从”型关系转变为与“乡政材治”模式相适应的“指导-协助”型关系,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乡村关系中行政控制或准行政控制的迹象仍然十分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行政本位思想观念的影响,村民自治制度弹性过大和乡镇干部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建立与村民自治相适应的乡村关系,必须进一步实行农村费税制度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乡村关系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7.
乡村权力关系的规范与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权力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乡镇党委对村委会存在直接或者间接控制;村民自治组织本身对乡镇政权过分依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传统观念和乡镇治理模式的持久影响;基层民主建设滞后等。规范乡村权力运行,需要大力加强农村经济建设;规范乡镇和村民委员会内部权力;彻底改善乡村权力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8.
什么村民?什么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和"村"是<村委会组织法>中的两个基本概念.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这两个概念有重新探讨和解释的必要.根据现时的情况,将"村民"仅仅界定为农村居民或居住在农村的居民,不一定添加"农业"和"农民"的特征,"村民"的概念可能更富有弹性,更符合目前农村复杂多样的人口和居民状况的实际.从长远看,在将来村委会以及村民自治共同体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政经分离的情况下,在将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彻底物权化的情况下,"本村村民"的概念将完全成为一个纯居住的"本村居民"的概念.用"建制村"的概念指称乡镇以下的区域划分单位、设立村委会的村,可以明确地表明,设立村委会的村既是乡镇以下的区域划分单位,也是法定的建制单位.设立村委会是在农村基层进行现代国家建构的一项重要内容,设立村委会的村的建制是农村基层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意义上,也只有将设立村委会的村称为"建制村"才最为恰当.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的困境与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发展使村民自治不断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问题在于村民及村委会的自治权不能得到充分行使和切实保障。由于农村人口的社会流动、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乡村边界不明职责不清、以及农村黑恶势力及宗族势力的入侵,都使村民自治受到影响和破坏。直面自治困境,探讨、完善村民自治的若干可选择路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大力加强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探索加强乡镇人大对村民自治的监督;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坚持发挥人民群众发展基层民主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法治中国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于法治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指出了村民调解日渐式微、法院对于审理乡村纠纷功能有限、乡镇司法队伍调解功能有待加强等乡村矛盾纠纷化解面临的问题,结合对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的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了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乡镇矛盾纠纷化解功能、派出法庭延伸为民服务半径等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化解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德州市乡镇防保站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开展状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德州市所辖7个县市的94个乡镇防保站近5年的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展开调查研究.结果:2005-2009年乡镇防保站各项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开展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些项目开展率较高,远远超出山东省的目标任务,但也有少数项目工作效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政府需加大对乡镇防保站实质性投入,主管部门需加强对乡镇防保站工作的指导与监督,促进乡镇防保站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工作落实到位[1].  相似文献   

12.
乡镇成校教师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乡镇成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从树立专业发展观,加强政府支持,强化培训指导,以及创新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才能有效推进转型期乡镇成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乡镇用水普遍存在微污染,使得村民不可长久饮用或使用的情况.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对此予以重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乡镇饮用水一体化设备市场的广阔前景,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讨论并作出了设备推广所应具有的优势和市场营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村民自治的实施与推进,中国乡村社会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政治格局。现实中,由于国家的农村发展战略及其矛盾,压力型体制,巨大的财政压力等原因,乡镇行政权要控制和干预村委会,而这种干预必然遇到村庄的抵制,造成乡村不和,外在表现为乡村关系的紧张。乡村关系紧张的实质是乡镇行政权对村民自治权的干扰。乡村关系矛盾的调适要从改变国家发展战略、乡镇自治、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解决乡镇财政危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农村村民自治背景下,有相当数量的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仍处于勉强维持合作、不协调的状况。要正确解决两委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就必须注重任职培训,统一思想认识;理顺党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介入方式;健全法律制度,界定两委职责;推广选举创新,提倡交叉任职;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加强支部建设,提高领导能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乡镇政权建构,必须结合国情、民情和历史传统,采取全新的治理模式——“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即把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合二为一,成为由各级县政府指导下的基层联合自治组织,这既是政府体制改革的突破——乡镇政府成为自治组织,又使农民群体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基层联合自治组织,实现中国政府体制上的双重优化,即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和基层自治组织健康的发展、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乡镇政权建构,必须结合国情、民情和历史传统,采取全新的治理模式——“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即把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合二为一,成为由各级县政府指导下的基层联合自治组织,这既是政府体制改革的突破——乡镇政府成为自治组织,又使农民群体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基层联合自治组织,实现中国政府体制上的双重优化,即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和基层自治组织健康的发展、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了"乡政村治"格局,即在乡镇建立基层政权,对本乡镇事务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在村级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本村事务行使自治权。农村治理结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应以"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为原则,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9.
生活教师是以寄宿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工作范围的教师群体.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寄宿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存在人员偏少、年龄偏大、缺少相应的培训指导和政策支持等问题.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设置专门生活教师编制,完善生活教师选聘制度,明确生活教师的工作职责,加强对生活教师的相关培训,并提高生活教师待遇.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对开拓学生的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起重要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交给开启智慧的钥匙.为此,笔者对部分县城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小三至六年级学生(各200名)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普遍存在“五少”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