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Zeugma与拈连     
英语修辞格Zeugma和汉语修辞格拈连在性质上完全相同,在格式上有些差别,把它们加以对比,研究,有助于英汉翻译中正确理解原著的修辞手法,并正确地在译文中表达它们:有助于提高英语,脯达能力及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谈拈连     
根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的拈连的定义,来分析《修辞学发凡》上的例句,发现有不少例子不合乎定义的要求。拈连应着重格式,意义上的照应等等不能归拈连,否则会造成辞格混淆。  相似文献   

3.
李梦龙 《学语文》2000,(3):45-45
拈连是一种随意牵连的“牵附法”,它利用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乙事物上去。拈连有着独特的修辞魅力。  相似文献   

4.
所谓“拈连”修辞法,是指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又叫顺连。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在结构形式上,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于乙事物,暂时求得一个共同式,这些词大都是动词,用于甲时是基本义,用于乙时是新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例如:  相似文献   

5.
拈连的辞格要素及其辞格结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拈连辞格是一种形式辞格.从拈连辞格的定义出发,探讨了拈连辞格的本体、拈体、拈词三个辞格要素及其辞格结构格式.根据拈词与本体、拈体的语法关系,以拈词为参照点,把拈连辞格分为三种主要基本类型: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  相似文献   

6.
拈连和比拟     
拈连和比拟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两种重要修辞方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构成拈连的被拈连体与拈连体必须明确、清晰、必须具有拈连词,构成比拟则重要三个条件:本体、拟体、拟辞。它们共同的心理基础是联想。两种辞格形式有些相似,因而常常纠缠,给修辞辞格的研究和教学增加了不少麻烦和困难。  相似文献   

7.
拈连的构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拈连违背词语搭配习惯,将两个原本不能搭配的词语A、B组合在一起。这是在特定条件下才可能存在的话语现象。这种条件包括两个方面:A词语应先行与语义搭配的C词语组合,B词语与C词语在语义上应有关联。前一条件是拈连的存在前提,后一条件则是拈连的实现基础。两个条件只有同时具备,原本不能搭配的A、B两词才能拈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9.
"拈连"略说     
主要通过对多种拈连现象的分析,对拈连格位按照不同的标准作了次类的划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种划分——按拈连的三个成分的隐现及异同的划分(明拈、暗拈和借拈。)  相似文献   

10.
主要通过对多种拈连现象的分析,对拈连格位按照不同的标准作了次类的划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种划分——按拈连的三个成分的隐现及异同的划分(明拈、暗拈和借拈。)  相似文献   

11.
汉语拈连与英语轭式搭配法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两种重要修辞手段。从两定义入手,章就汉英拈连法的构成条件、心理基础进行了异同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其英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汉语的拈连和英语的Zeugma在形式上是极为相似的一种修辞格,但在结构上却各有特点,在翻译中既要注意形式上的对民要注意语义和修辞上的对策,力求在汉贡互译时译原文的活泼、简练,生动和幽默。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从认知语法切入探讨汉语拈连修辞的形式结构、语义特征、概念结构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我们发现,拈连修辞在结构特征与语义特征上都彰显了自主/依存的关系特征,结构中对抽象的部分的概念化依赖于对具体部分的识解。这一结构体现了人们借助于具体识解抽象的普遍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的轭式修辞法与汉语中的拈连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所以在搞英汉互译时有必要先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本文从两者的定义、表现形式,功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得出两者之闻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者互译的方法,即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英语Zeugma轭式搭配方法与汉语拈连修辞格的共同点以及差异性,并且对此提出几点翻译对策以及技巧,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7.
18.
轭式搭配与拈连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称谓相异修辞效果却相同的两种修辞格。本文从语法的角度,就两者 的结构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异同。并提出两者互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Zeugma与拈连进行了对比,明确了二者的概念及应用,并着重探讨了二者在表达形式、特征和修辞效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仿词"只是众多辞格中的一种,它是由本体和仿体两部分构成的.为了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这一修辞方式,从本体和仿体在意义上的联系、在语素上的异同联系、在数量上的关系以及仿体是直接地仿效本体还是曲折地仿效本体,这四个角度对"仿词"进行分类和描述.同时也初步探讨了它与易混淆的另一种修辞手法--"拈连"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