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完美也许是每一个人的目标。对于一所学校,中规中矩的管理、有案可稽的制度、整齐划一的模式、完美无缺的形象,也许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可是,作为校长,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一种“另类管理”具有极大的魅力。现实生活不可能处处“完美”,而这种“不完美”正是现实社会的魅力所在。对于一个管理者,只要巧妙利用,运用得当,许多看似“不完美”的另类做法也能起到“化消极为积极”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一、现今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无论是哪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法,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也不可能一无所长。这里不讨论现在的各种“法”的优劣,单说我们老祖宗发明  相似文献   

3.
名家谈写作     
不掺水分的真实是不存在的 须知绝对的真实,不掺水分的真实是不存在的,因为谁也不能认为自己就是一面完美无缺的镜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思想倾向,教我们这样或那样去看待事物;同一桩事,这个人觉得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优点和不足同在,精美和瑕疵并存。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可以尽善尽美,但不可能十全十美。而操作这门艺术的教师,同样也不可能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修炼得完美无缺、白璧无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孔子的话是为至理。不论什么样的教师,即使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即使能力再强,  相似文献   

5.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优点和不足同在,精美和瑕疵并存。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可以尽善尽美,但不可能十全十美。而操作这门艺术的教师,同样也不可能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修炼得完美无缺、白璧无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孔子的话是为至理。不论什么样的教师,即使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即使能力再强,  相似文献   

6.
梦的翅膀     
梦想是现实的观照。梦想不一定在梦境之中。当你展开梦的翅膀腾飞之时,你会感到无限的欣慰,因为梦的现实在你的心中,在你的想像中,在你的漫漫的路途中……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人生有坦途,也有曲径,人是要奋斗的,这样,“即使不完美,也要精彩”,作者说得何等精妙!  相似文献   

7.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人的情感被提到这样的高度,可见其在一切事物中的重要性,是决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金无足赤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思是说,黄金没有完全纯的,人没有没缺点的。足赤即足金,成色十足的黄金。比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人和事。说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东西,事物是复杂的,片面地、绝对化地看问题是不正确的。金灿灿的黄金位于众金属之首,然而,绝对纯的黄金却  相似文献   

9.
尊重给人心灵天空播散阳光,让人满怀希望,助人成功。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视别人,也没有必要用不  相似文献   

10.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  相似文献   

12.
美与丑是相对存在的价值论事物.这决定了美不可能属于知识论领域的任何一种“真”。在价值论领域内,美既不属于“善”、“利”一类理性事物,亦不同于生理感觉和心理感觉的对象。它是相对独立的特殊事物,是诉诸人的精神性感觉的、属人的气质性和品格性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诚"就天地间--论中庸之道的核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自有其存在发展规律,即为“中”、依“中”而行的用“中”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指导思想是“诚”,其据“中”而动,包含不欺己之“忠”和不欺人之“恕”。诚之精神在人己互动中有化人化己之功,从而人可贯通天地,与天地参,使天地合在人之“一”上。  相似文献   

14.
正视缺点     
俗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短。”这些被前人所总结的话语已流传了好多年,可见缺点是很平常的。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美、丑、善、恶、高、矮、胖、瘦,不可能任你摆布。有的人一意孤行,光看长处,而忽视短处,结果又怎么样呢?成为了后人的笑料。虽然人人都想完美无缺,但你仔细想想这可能吗?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从古至今一直被少女少男们所羡慕,向往,可是她们也不是没有缺点的:西施的体弱多病,杨玉环的肥胖等,但她们都知道自己的缺点,从而从那一个方面来补充,如西…  相似文献   

15.
欧·亨利本着“美是完美无缺的自然,圆形是它的主要属性”这一基本原则,在创作中追求完美和圆满。在选择作品题材时,他追寻着“自然界的事物”的圆润和朴真,以此来抗拒冷酷无情的现实;人物塑造则以纯真的、合乎人性的观点为纲,挖掘人物的闪光品质;结构营建呈现出完美无缺的环形状态。他用自己“心智的果实”浇灌作品,形成了完整的创作体系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蜗牛,开始胸怀大志,最终却没有逾越心理缺陷,而在野草丛中默默老死。蜗牛的行为不禁让人想到敢与兔子赛跑的乌龟,二者均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理想,却落了两种结局。那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乌龟愿奋力一搏,输,也要输得坦荡。跌破众家眼镜的是,乌龟竟以其坚韧的意志把“不可能”变成现实。战胜了天才的短跑健将——兔子。许多事物看似答案简单明了,但实际上还存在着它的“不可  相似文献   

17.
“和”是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作“和”。“和”能产生新事物,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如果只是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不可能产生新事物,就不可能生机勃勃,而出现“同则不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借代辞格的概念是: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或某种特征来代替。不直接写出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本体的事物或某种特征叫“借体”。如.(1)“孤帆一片日边来”。“帆”代“船”,“船”是本体,“帆”是借体。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次试错的过程,在经历失败的痛苦时,成长也在慢慢进行着。我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可能完美无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要学会主动的取舍,将精力投入到目前的主要任务中去,从而使生活变得简单明快,阳光快乐。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事实上不可能任何事物都对人具有吸引力。人的精力、情趣、爱好也是有一定限度和指向的,所以,人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都产生兴趣。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门类较多。有文科的,有理科的;有内容具体生动的,有内容枯燥乏味的;有通过短期认真对付就可见效的,有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有所长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