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融合源于信息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渗透交叉,它成为当代产业发展的一股新潮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技术创新能够使工业投入与产出之间呈现乘数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本身就是产业融合的生动样本。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导致的产业融合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引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应以产业融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就在于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本质就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相应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内在机理可从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和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两个层面来探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政府要从夯实组织基础、技术基础、微观基础、产业基础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传统产业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在再工业化的背景下,重庆市传统产业升级还面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品牌优势不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应通过把传统产业升级融入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信息化、军民融合发展、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等途径,促进重庆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型升级是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目前,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是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竞争力不断向高端化、发展不断向集聚化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才是推动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作为服务社会经济的高职教育,如何才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如何能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已成为促进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掀起了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浪潮。制造业的全面转型与升级,"互联网+"的拓展与延伸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面对新工业化与"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诉求,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定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时代的产业转型升级频率不断加快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求新善变的产业体系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知识型、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是打通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的现实之"惑",阐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之"道",以期为现在以及未来进一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提供解惑之"策",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加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应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强调重振制造业,经济增长必须回归实体经济。美国的再工业化实质不是简单的恢复和重建传统制造业,而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从而推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复苏。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市场、技术市场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新兴产业的投入,提高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美国再工业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工业化发展新思路,目前在结构调整、两化融合、技术创新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创新能力总体较弱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化解工业过剩产能等,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转型和升级理论,结合价值链理论、创新升级理论和区域竞争优势理论,运用2001-2015年相关统计数据,选取外贸依存度等十项指标,实证研究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01年以来安徽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转型升级稳步进行,但是也存在个别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未完全摆脱对技术路径的依赖、产业发展质量亟待提高、现代农业发展不足等问题。要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与互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提高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推动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建设、师资素质、基地建设、人才质量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不匹配的困境。高职院校要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创新基地管理、校企深度融合、强化素质教育和主动服务产业来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之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科技与金融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三方融合发展是关键.首先分析了合肥市三方融合的措施,然后从产业和区域两个方面分析了三方融合的效果.总体上看,合肥市三方融合的速度在加快,但规模较小.从产业来看,高科技产业的三方融合效果最好,技术含量较高的仪器仪表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产业研发投入不足;传统产业利用三方融合加速转型升级,但是其中的文教、工美、体育等产业融合效果较差.从地域来看,高新区、包河区、经开区三方融合效果要好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承担着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使命,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分析特色专业群建设内涵与产业集群发展诉求,提出"三层治理、八链对应"特色专业群建设模式,为促进特色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在"教学研用"方面的融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提供了方法与载体。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为密切的现代教育类型,其发展的原动力集中体现在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上。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并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面对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发展趋势,必须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积极应对挑战,实现创新发展。具体而言,应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步升级;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方向,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转型;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目标,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升级;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推进职业教育跨界教学组织建设;保持专业动态调整,提升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的协同度;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5.
金融对于产业的升级更新发展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要通过整合金融资源加强金融产业建设,提高金融资本效率、优化金融服务质量以着力发挥金融对产业的支撑引导作用,促进甘肃产业升级转型。为此,甘肃应当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以金融为突破口,制定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战略,更好地促进省内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技术与产业革命将促进各国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要素粗放型增长与发展经济模式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依靠创新驱动重要内容的科技创新驱动已大势所趋.科技创新对于转型来说至关重要,包括技术创新体系、新型产业体系、以产品创新形成新市场和经济增长点等,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综合性特征的本质要求。瓯江文化融入丽水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能促进丽水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但目前瓯江文化与丽水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文化挖掘不深、开发层次低和市场运作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对瓯江文化与丽水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节庆活动市场运作程度、增强对经济的关联带动性,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措施,以及“瓯江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地域集中式、专题线路式和主题附会式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河北省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其产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河北省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分析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推动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接着分析了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及意义,最后从技术创新、政府职能、金融支持、人才培养、扩大贸易开放、国家层面进行政策规划设计方面分析了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以期对加速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现代产业新格局"新在其区域独特的生态性上,是现代产业格局一般性与其区域独特生态性相融合的统一体。转型升级是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现代产业新格局"的主攻方向,协同推进是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现代产业新格局"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根据智能制造演进发展3个基本范式交织融合迭代升级所融合的先进技术,探析了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实现这3个基本范式迭代转型升级的典型特征、生态场景及各层级构成要素。基于此,揭示了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但企业推进智能化转型发展路线不必串行推进次第展开,应并行推进融合发展。在夯实“两化融合”基础时,融合数字化转型先进技术,实现企业生产要素、流程的数据驱动后,融合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先进技术,启赋企业网络化共享与协同制造的同时,融合AI先进技术,赋能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六维智能生态的智能制造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