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阴红兵 《考试周刊》2008,(47):19-20
本文针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问题,着重从文本挖掘、情感导入、诵读指导、作品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古诗文教学,往往被师生们的一个"背"字了得。在这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成了现成的挡箭牌。在语文教学大讨论之后,虽然古诗文在试卷上的考察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变化,但日常的教学也无外乎"背一背"课文、"译一译"句子、"谈一  相似文献   

3.
胡艳 《成才之路》2009,(36):42-42
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我以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古诗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字词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从而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兴趣的现状,致使课堂效率低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古诗文的内在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古诗文的字词、注释及序言、作者和主旨三个方面入手,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避免了单纯记忆的枯燥,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也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张毓嵩 《江西教育》2014,(12):33-33
古诗文是一座蕴藏丰富民族文化的宝藏,它是古人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教育和语言学习的丰富资源。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文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文理解与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占诗文教学,努力探索出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受网络文化的冲击,古诗文教学渐渐陷入困境,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优化教学设计,引入"互联网+教育"等手段,趣教古诗文,让学生学会欣赏,当好文化传承的使者。  相似文献   

7.
刘荣章 《考试周刊》2010,(50):48-49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其优美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互相融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美德。而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传统美德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千百年来,古诗对于滋养生命,陶冶灵魂,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古诗本身的形式体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有着明显区别,使学生在与之进行“对话”沟通时困难重重,教师也难以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很多教师往往通过琐碎分析,机械翻译的方法,把原本散发着浓郁的古文化气息的古诗解析为一堆枯燥乏味的语言垃圾,阻碍了学生对古诗本身特殊表达方式以及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传递的美感的亲身感悟,从而与之保持一种距离感。新课标带来新理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杜作满 《湖南教育》2003,(12):37-37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教学,以往多重于文章的翻译,实词虚词的归纳、整理、落实。课堂上,待逐字逐句翻译完毕,讲解一下所谓的中心意思、段落大意,教学时间已基本用完。学生所得无多,文章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不深,时间一长,遗忘殆尽。现在走上社会的中学生,包括一些已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言谈中能有几人可随口诵出古诗文名句?更不用说能够在写作中“顺手拈来,涉笔成趣”了。我认为,这是教学中忽视情感激发所致。那些凝聚了前人睿智、激情、血泪的千古名篇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激荡,掀起感情的波涛。催眠似的分析讲解令人兴味索然,有时或许能漾…  相似文献   

10.
王丽珍 《教学月刊》2002,(11):56-58
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小学学教学重理性、轻感受,重思想、轻情感,重技术、轻审美,重分析、轻综合,从根本上违背了学教育的宗旨。现在,广大语教师已越来越清晰和深刻地认识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直接面对和接触作品言语材料的过程中获得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前两年的“国学热”在小学教育领域的影响,2006年小学语文教坛以“经典阅读”“读经学史”“古诗词诵读”等为主题的活动层出不穷,成为语文教研活动一道亮丽风景。然而过后细细品味,仍觉鱼龙混杂、良莠不一。本文仅谈谈当前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14.
李维鼎 《湖南教育》2004,(17):34-35
凡“体验”都由于“验”而“独特”。据我的理解,“以身体之”就是“人”在“环境”中,开放眼、耳、鼻、舌、身去全方面感觉,与“环境”相互作用,演化出各种各样的“事”。“以心验之”,就是在亲历、实践的“事”中,让五官与“心”接通,使感觉“往心里去”,同心里原有的“经验”汇合、振荡和重组。前者若是“走过四季”,重于感受,后者便是“走过自己”,重于感觉。在“走过四季”中“走过自己”,“走过自己”也就是走过“四季”中的“自己”。人与人不同,心与心相异,五官所“感”,心灵所“受”当然各各不同。因此,“独特”是“体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古诗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也怕学古诗文,一是因它离我们久远,二是因它与我们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读来难懂。但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有必要吸取它那经久不衰的文学营养。这几年来,我特别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选入教材的古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文教学中要思索探究美,实践感受美,迁移创造美,挖掘古诗文中的美育资源,提高审美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选入教材的古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文教学中要思索探究美,实践感受美,迁移创造美,挖掘古诗文中的美育资源,提高审美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汉武 《现代语文》2009,(11):71-72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有一些困惑:中学生天天在用语文却更多地不喜欢语文。本应异彩纷呈的语文天地却不能吸引学生。如何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更贴近中学师生?笔者觉得:应该建立以美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语文蕴藏的丰富审美资源,把追求“美”的活动贯穿至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啸赋》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  相似文献   

20.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哲思与情思。教师可围绕“情感体验”,从多感官参与层面探讨高中古诗文多元阅读教学方法:巧用互动,唤醒学生审美素养;强化体验,唤醒学生精神成长;注重实践,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