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孙立立 《物理教师》2005,26(10):0-21
现在绝大多数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透镜的描述都这样提到:“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但如果细加推敲便会发现,此结论并不十分准确,有其局限性,如果条件适当,凸透镜也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透镜则可以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由于我们通常所研究的都是薄透镜,因此在下文中提到的透镜都是指薄透镜。  相似文献   

2.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这在学生认知上已成共识 ,但在学生做练习题时往往事与愿违 ,常出差错。原因是学生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与会聚作用”、“光线发生了发散或会聚”、“光线是发散或会聚光线”三个概念认识不透、不能区别。如下例问题 :根据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情况如图 a、b、c所示 ,在方框中填上适当的透镜。  对于图 a,学生往往会因为折射光线会聚在 A点而填上凸透镜 ,然而此题的正确答案应填凹透镜。本例就属于“光线发生了发散”的问题。理由是假设入射光线没有经过任何…  相似文献   

3.
对薄透镜会聚性与发散性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2001年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P86页说“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另本刊也曾载文说到,薄透镜的会聚或发散问题,要具体分析,但未作深入讨论。对此,本文试作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4.
“发散”和“会聚”是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讲的.较具体地讲,如果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是向主光轴(或透镜光心)靠近,则折射光相对入射光是会聚的;如果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是远离主光轴的,则折射光相对入射光是发散的.  相似文献   

5.
在光学作图中,一些同学对“根据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方向完成光路”和“根据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方向在弯折处填上适当的透镜”一些题,作图不正确,主要原因是由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不理解,从而造成判断错误.下面就“会聚”和“发散”浅谈其意义. 一怎样判断“会聚”和“发散”一些学生把两条光线“相交”理解为“会聚”,把  相似文献   

6.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那么是不是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聚集到一点,才能说是会聚?而凹透镜就不能把光线聚集到一点呢?初学者往往不能很好的判断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苏科版《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上册中最为抽象、最难理解的环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主要有三部曲——实验、作图、口诀,其中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透镜及其应用》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知道远视镜片就是凸透镜,近视镜片就是凹透镜;重点研究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懂得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  相似文献   

9.
在苏科版教材8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二节《液化与汽化》中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实验活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这一节的教学,有一个活动5.6《测纸锥的下落的速度》,在一次说课比赛中碰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测量并算出纸锥下落的速度.不少老师在说课中展示出下述表格.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提出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中有这样两个结论: 结论1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相似文献   

12.
<正>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中介绍了"黄金分割"."黄金分割"不光是数学中的一个比例法则,更以其美学价值著称,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实用性.进行"黄金分割"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其数学定义,更重要的是发挥其教育  相似文献   

13.
考点1 透镜光路 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完成光路和选填透镜是两类常考的题型.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依据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的第二节:速度.  相似文献   

15.
《嗟来之食》被选人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将“从而谢焉”解释为“于是断然拒绝(黔敖的施舍)。谢,辞谢。焉,指代施舍。”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应该译为“(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  相似文献   

16.
一、案例描述苏科版数学补充习题七年级上册P69页第3题:甲、乙两个牧童,甲对乙说:“把你的羊给我1只,我的羊的只数就是你的羊的只数的2倍.”乙回答说:“最好还是把你的羊给我1只,这样我们的羊的只数就一样多了.”问两个牧童原来各有多少只羊?  相似文献   

17.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的最后一节是“变化的‘鱼’”.如图1所示,一条直线型的“鱼”,简洁明快,特征突出,活灵活现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该“鱼”共有六个“顶点”:鱼口O(0,0),背鳍(5,4),尾根(3,0),尾鳍上端(5,1),简称“尾上”,尾鳍下端(5,-1),简称“尾下”,  相似文献   

18.
在苏科版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了什么"一节中,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本节的难点。由于该节内容涉及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植物细胞的有关知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  相似文献   

19.
叶志芬 《吉林教育》2008,(3):105-105
【案例】 学习《游园不值》(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这首古诗,在引导学生看图充分想象园内美景后,我带着遗憾的口气说:“园内春光明媚,诗人乘兴而来,却进不了园,真是扫兴呀!”  相似文献   

20.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补充习题》第33页第8题:在纸上剪一个很小的“△”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到“△”形孔上,那么在地上形成的光斑是(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