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慧娟 《新闻窗》2008,(1):119-120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称胡适是“首举义旗”的白话文运动“急先锋”。但是,白话文的胜利并非胡适等人振臂一呼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文学交给大众的事实,从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胡适也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以及《四十自述》等文中屡屡提及近代白话文运动,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白话文的提倡,不过是这种运动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都是安徽人。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一个平民家庭,比范鸿仙年长三岁。两人学识同样渊博,但陈独秀出道比范鸿仙要早,且对范有着深刻的影响,范鸿仙对陈独秀则怀有崇敬之心。范鸿仙比胡适大了整整十岁,对这位后辈欣赏有加,可谓是忘年之交。陈独秀与胡适,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思想界的拓荒者,学术界的祭酒。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他们与范鸿仙都有过交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有评论称:"清朝末年有过一阵‘白话文运动’,时期非常短暂,代表报刊为《国民白话日报》、《安徽白话报》",前者创办不久即改名《安徽白话报》。范鸿仙等安徽人创办的这份白话报,正是受了陈独秀的影响,少年胡适则是撰稿人之一。早年的《安徽白话报》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17年1月的《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个月之后,二卷六号刊出主编陈独秀的呼应文章《文学革命论》.  相似文献   

4.
杨爱林 《编辑之友》2011,(10):117-119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巨人大家辈出,刘半农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人员,他的名字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文化运动勃兴时期,他撰文"骂"倒"王敬轩",宣传初期白话诗歌创作,标点出版《何典》,搜集并精印《初期白话史稿》,首创中文新式标点和"她""它"二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始,是以《新青年》杂 志的创刊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 播,就是与《新青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本 刊物的创办具有这样的意义,在中国的革命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新青年》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 上海创办的。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 改名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最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本距今106年的刊物:16开本,封面题头有法文刊名:"LA JEUNESSE"(青年),左侧的雄鸡图标隐喻着承继法国启蒙思想,一唱雄鸡天下白之意.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旗帜,马克思主义启蒙的摇篮,《新青年》杂志的前身《青年杂志》,于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陈独秀发动和领导新文化运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创办了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新青年》杂志,建立和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展初期的革命斗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积极探索,较好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近日在北京召开发布会称,《中国新诗百年大系》编纂活动正式启动。据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主任吉狄马加介绍,中国新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以1 9 1 7年《新青年》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为标志,至2 0 1 7年即将迎来1 0 0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前后,湖北相继出现各种宣传新文化的进步团体。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恽代英,早期从事宣传出版活动,创办武昌利群书社,传播新文化新思潮,对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光辉业迹,永照史册。利群书社的缘起早在1915年,恽代英在武昌中华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读书时起,就对以陈独秀为旗手的新文化运动十分关注。当时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为《新青年》)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封建的狂飙,这给正在追求真理的恽代英以极大鼓舞。恽代英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很喜欢看见《新青年》、《新潮》,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10.
还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胡适即与他的朋友们就文学革命的问题展开了辩论。与此同时,胡适的同乡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在国內思想文化领域里树起了一面大旗。1915年年末,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两次写信给胡适,向他转达了陈独秀的约稿之意。此后,胡、陈之间有了书信往来。1916年8月,胡适写信把他的文学革命八项主张告诉给陈独秀。陈复信希望胡“切实作一改良文  相似文献   

11.
谢明香 《编辑之友》2021,(8):94-100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诞生的现代传播媒介,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文章通过考察《新青年》发展演变的足迹,勾勒出《新青年》办刊地址线路图:《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起步,然后迁至北上广,再返沪至粤,经过多达五次辗转迁移.《新青年》的办刊宗旨及编辑方针也曾做过多次调整:其办刊宗旨经历了从"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其办刊理念从思想启蒙开始,至启蒙与救亡双重主题交集,再到救亡压倒启蒙主题转向与换位,杂志的传播由思想革命、文学革命转向了政治革命,后期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并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青年》社址的迁徙更迭及其办刊宗旨的演变与传播活动的变迁,深刻呈现了新文化运动从知识精英内部的学理探讨,逐步延伸至公众舆论层面的表达和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最后又从公共论坛转变为政党机关刊物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7):105-107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历史地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内,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的.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3.
姜翠英 《东南传播》2012,(6):118-120
1920年春随陈独秀的南下,《新青年》由北京迁回到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南下后的《新青年》放在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转变的历史情景中梳理,在阐明《新青年》地域转移的历史必然基础上,逻辑地勾勒出其与社会情境的互动。历时地描述了五四后《新青年》地域转移的发生以及其新闻内容上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情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档案与史学》2008,(7):3-3
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创办初期,以打倒孔家店、批判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提倡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后成为介绍和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相似文献   

15.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陈独秀为主要代表的皖系学者掀起了以白话文取代古文的文学革命运动,他们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抨击旧文学、旧文化和旧道德。皖系学者在北大分为两派,一派是新文化运动学者,一派是旧文化的代表桐城派。他们之间展开了白话与文言、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争。新文化运动后期还和以皖系学者梅光迪为领袖的学衡派展开激烈的交锋。虽然新文化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交锋的双方没有妥协和反复。新文化运动者虽然游离于传统文化之外,但也多次回归。传统文化守护者也多次离异成为新文化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16.
浅论《新青年》作者群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刊了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该杂志一开 始“销售甚少,连赠送交换在内,期印一千 份。”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后,杂志迁往北 京,在短时间内,《新青年》迅速风靡全国,成 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青年》之所以产 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源于该杂志的思想性和时代 性,而这,完全是因为它有一个强大有力的作者 群。  相似文献   

17.
由《新青年》肇始的新文化运动,经过"文学革命"的激励鼓荡,到五四爱国运动时,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精神力量达到了高度亢奋的状态,而随之涌进的各种外来思潮又同时使大批知识分子在那种多元共处的思想环境下产生了相应的迷乱  相似文献   

18.
《东方杂志》与《新青年》为中国近代两大名刊。两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中西文化论战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具体言之,杜亚泉时期的《东方杂志》认为"中西文化调和",而陈独秀时期的《新青年》认为"中西文化断然不能相容"。从表征上看,商务印书馆"十大杂志"广告是应对陈独秀等新文化派的攻讦而提出的应对措施。从文本分析看,"东西文化论战问题"是反映出《东方杂志》与《新青年》谁更"趋新"的问题。应该来说,应将《东方杂志》归于新文化运动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胡适被称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首举义旗之急锋”,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在心所青年》杂志上发表,成为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真正的开端.提倡白话文,革除文言文,从而向封建文化赖以生存和传播的最基本的堡垒开战.胡适自此“暴得大名”①,并终身显赫.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开展和进一步深人显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开拓性、革命性意义.如果从传播学特别是人类传播史的角度来认识白话文运动的价值,这显然可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传播革命,起码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史上有着极其明显的划时代意义,有必要对这一奇特人物和现象从传播学角度作一深人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林育南深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影响,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在恽代英的指导下,于1919年3月创办了《新声》半月刊。这是"武昌第一个新文化出版物","亦是全国响应北大新思潮的先驱者"。①正是从创办《新声》的实践中,林育南广泛阅读宣传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新思潮的书籍,通过反复实践与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生信仰,坚定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