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诗词教学面临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形成古典诗词特色教学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授之以基本且行之有效的学习研究方法,最终使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还原古典诗词鲜活的生命力,将之看成是古代诗人生命意志最直接而生动的再现,并进一步通过对诗人创作个性的把握来逐步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从而实现并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古典诗词的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授之以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和审美素养。要解决这个研究课题,关键是要还原古典诗词鲜活的生命力,将之看成是古代诗人生命意志最直接而生动的再现,并进一步通过作品中字词的解析、意象的把握来逐步建构学生关于古典诗词的知识体系和审美素养,从而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刘金宁 《文教资料》2011,(20):26-28
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要求,推动了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就通过《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课程塑造和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方法、策略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应紧扣课程设置目的,以培育学生的文学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的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应强化文学知识的教学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应注重对作品的赏析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应突出对学生感悟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中,感伤文学贯穿其始终,其中悲秋是典型的抒情模式之一。悲秋现象自《诗经》发其开端,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未间断过,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诗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产生的原因,如陆时雍《读楚辞语》中所说:“举物志而觉哀怨之伤人,叙人事而见萧条之感候。”由自然物候变化,感慨时光易逝,发出功名未立的慨叹,担这并不是消极悲叹人生的不如意,而是以悲秋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执意追求。  相似文献   

6.
叶嘉莹教授是加拿大皇家学会的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终身教授,蜚声的著名学者,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已有六十年之久。现已八十高龄,仍活跃在有关中国文学、古典诗词的讲堂上。有一次我听她讲演,很受感动。她说:“其实,我开蒙读的书就是《论语》,  相似文献   

7.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蒴洲”是一首缠绵动人的闺怨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江南不单纯是地理上的区域概念.它几乎已经积淀成为一个美好如梦、凄婉迷离而又让游子低徊伤感的幽远的意象。“我打江南走过”,自然便染上了凄清漂泊之感。“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花喻人。  相似文献   

8.
杨青燕 《学子》2013,(6):99
一、古典诗词教学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必要性(一)古典诗词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古典诗词是独具特色的一道中国文化风景。古典诗词语言精湛优美,意境深远,主题也突出而深刻,因此深得中外读者的喜爱。不得不提的是,古典诗词带给人们的心灵洗礼和独特愉悦的感官体验。例如,田园派诗词创始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中,有这么一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隔不断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古诗词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古诗词的韵律,仅仅靠读是不能完整表达情绪的,但是加上唱就锦上添花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课堂中教学生演唱古诗词,用音乐演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创意。音乐课标理念鼓励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多元化。以古诗词为载体,让学生吟唱、诵读、表演、创造整  相似文献   

10.
李金娴 《江苏教育》2012,(Z1):26-27
作品简介:《诗词小札》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和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古典诗词之所以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就因为它确确实实体现出了古人的生命感,并且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如今,让我们读来还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似乎觉得唐人、宋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文化血脉上的一脉相承,是在生命感受上的相通。蒋述卓:广西桂林人,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主持人。  相似文献   

11.
读了2009年第24期《人民教育》中李帆写的《为了个体生命的提升——写于2009年中国教育站在现代化的门槛上》一文,我受到的启示颇深。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不只是数量增加,规模扩张,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