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文坛上的领袖,黄庭坚为苏门学士并开一代诗派。师徒之间诗文酬唱频繁,友谊非凡。从他们大量的酬唱诗文来看,二人之间的友谊体现在他们生活志趣以及人格理想上的相知相通,诗歌艺术上的交流切磋、争奇斗巧和宦海沉浮,人生遭遇中的勖勉与慰藉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苏轼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首先是游记,尤以前后《赤壁赋》最为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3.
陈文忠 《学语文》2020,(2):61-63+92
苏轼幼年诗文作品,流传至今主要有三篇:一是十岁时应父命而作的《夏侯太初论》,二是十岁左右在学舍与同学合作的《天雨联句》,三是十一岁时所作的《却鼠刀铭》。《黠鼠赋》是苏轼幼年作品吗?这是误解。原因有二:一是误读了《王直方诗话》的记载,误以为"两用"《夏侯太初论》语句的《颜乐亭记》和《黠鼠赋》也是"东坡十岁时"所作;二是缺乏对《黠鼠赋》全文完整深入的细读。  相似文献   

4.
《秦本纪》与《商君列传》间的“互见”关系具有特殊性。借助这种互见关系,司马迁实现了对秦穆公与秦孝公两位霸主在治政思想、所求之贤类型、所任能臣建树三方面的对比。司马迁在前代史料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秦史发展脉络,他不仅以“通”的眼光展示了秦的发展历史与重点阶段,而且敏锐地察觉到了从秦穆公到秦孝公所发生的历史转变。通过与秦穆公施德行仁的对比,司马迁从秦孝公处找到了秦亡的祸根,这不仅总结了秦亡的历史教训,而且以“通古今之变”的方式对汉政提出了“秦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取了《红楼梦》当中有关诗文即时传播的信息,从中观照古代诗文传播类型和诗文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6.
明代赵弼的《效颦集》对《剪灯新话》的模仿体现在各个方面,就文体上而言,模仿痕迹最为明显的当为诗文的羼入。《效颦集》羼入诗文,首先是出于"效颦"《剪灯新话》的目的,此外,还有作者创作心态以及小说创作环境的影响。小说诗文的羼入作用并不都是积极的,一方面诗文的羼入会在一些方面踵事增华,另一方面使小说拖沓累赘,又有炫耀文采之嫌。  相似文献   

7.
作为北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苏轼将儒学的坚忍、道家的旷达、佛禅的空灵,融合到了完美的境界.然而,纵观苏轼的一生,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在文学创作中他提出"有为而作"的主张.他的散文体现了儒家经典哲学的精神内涵,即以"道"为理想,"仁"为实现"道"的基础.《范文正公文集叙》是苏轼为《范仲淹文集》所做的序言,分析《...  相似文献   

8.
言为心声,文学史亦为"心灵史"。文学事况应即是"人"见于文学形态之活动,追踪史实不可徒以才与学为从事,而无视或轻忽具体时空中人的心与术。于动荡不定之乱离时世与进退失据真伪紊杂的人物,更需辨其心术而后论定其文学观。"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心迹虽复杂,但大节易认。其才大心高,事功心尤切,然不免识闇、志馁。《列朝诗集》,乃钱氏晚年以其诗学观所构架之明诗之史,关涉着树帜立坛坫,开宗派。是集专注于言诗,有意避开气节一类的因素,虽欲留一代诗人之精魂,然此"精魂"已被汰洗。"万物盛于丙,成于丁",以已逝之程嘉燧冠列一代,即示一代之诗大成于此,究之实际亦"成"于钱氏本人,"茂于戊"则蕴有"非我莫属"之意。晚近以来或称《列朝诗集》"实寓期望明室中兴之意",不免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9.
悼亡诗词是我国历代文学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其作品为数不少,颇具特色,引人注目。通过分析苏轼的《江城子》,比较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悼亡之作,探讨那些悼亡诗的内涵,可以发现,不同的悼亡诗词书写哀悼之情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相似文献   

10.
孙云云 《教学随笔》2014,(10):20196-20197,196
钟嵘《诗品》品评了自汉至梁一百二十三位诗人,其中品评了无名氏所作的《古诗》,但却没有品评无名氏所作的《孔雀东南飞》。本文从《诗品》的撰写体例、《古诗》与《孔雀东南飞》的文坛地位比较以及钟嵘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标准这些方面,对钟嵘《诗品》品无名氏所作《古诗》却不品《孔雀东南飞》的原因进行浅探。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极富探索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因名求实和知行合一两个方面。苏轼的探索精神源于其旷达超脱的处世态度和不尚奢谈、求真务实的人生观,同时又始终贯穿于其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金殿雷 《考试周刊》2012,(40):27-27
一、"互见法"的内涵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而且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其思想意义是和司马迁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密不可分的。司马迁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主人公的形象,"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分散在数篇之中,令其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这就是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其运用之妙,"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赤壁矶的江山风物、人文景观和苏轼的仕宦经历、宗教信仰等角度,全方位地解读苏轼的一词二赋,通过探寻这位千古奇才钟情赤壁并借此产生传世之作的缘由,进一步了解苏轼卓尔不凡的生命意识、人生哲学和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4.
明代诗文总集繁多,但仅选明人自己诗文作品的总集数量相对较少.何乔远《皇明文徵》基本上可以说是第一部反映有明一代诗文概况的总集.虽其编纂的的体例与前人编选总集相较无多大发明,但在选录标准上有自己独到之处.另外,无论是何乔远本人的文学观点,还是《皇明文徵》自身的编纂思想,都对黄宗羲编纂《明文海》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吴杰明 《陕西教育》2007,(12):43-43
如果喜爱宋词,就不会不知道唐圭璋.唐圭璋先生是南京师范大学已故的老学者,<全宋词>是唐先生编写的,另外他还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宋词简释>等通俗读物.  相似文献   

16.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以来,虽然学界对翁方纲的诗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仍堪称最夥,但是在翁方纲四库提要稿的整理与研究、诗文的研究等方面,也开始进展迅速,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形成了翁方纲研究的新格局.论文对新世纪以来所形成的翁方纲研究的新格局作一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即整理点校翁方纲的相关论著,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壮志难酬的苦闷《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目睹朝廷的萎靡慵懦,面对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他渴望自己能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只可惜岁月蹉跎,华发早生,空有一腔热血,不受重用,无奈之下,只有自嘲“多情”了。  相似文献   

19.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 ,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 ,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 ,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 ,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 ,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 ,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 ,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 ,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 ,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 ,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 ,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一生爱石,仇池石是他最喜爱的藏品,这不仅是因为它拥有美丽的外表,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着的深刻文化内涵与苏轼的思想不谋而合,流露出浓厚的乐园色彩。固有的家园意识是苏轼乐园思想的基础,艰难坎坷、困苦潦倒的人生经历是催化因素,促使苏轼反思现实,并最终踏上回归乐园的道路。《双石》的写作背景、意象内涵、结构布局都体现出苏轼追求足乐、追忆故土、追寻桃源的心理。对足乐世界、家园故土、世外桃源的渴望都是苏轼乐园意识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