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墨海书馆及其出版的西书为近代中国的西学传播奠定了基础。虽然西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毕竟开了先河,对近代中国人视野的开阔、认知空间的扩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是西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具体阐述了近代来华传教士采取"科学辅教"这一方式的多层次原因,简要介绍了传教士传播西学所采用四大传播途径,即创办报刊、教会学堂、医疗慈善和译介西学,并结合国门洞开这一社会现实,分析了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学经历的三个时间阶段,从而在文章的最后,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嬗变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当时,林则徐、魏源仍停留在西方物质器具的表面,未探究西方文明的深层结构。继而严复对中西价值观体系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他的《天演论》启蒙了一代进步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语言、科学技术和文化政治思想都逐渐传播到了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学校体制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教会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清朝的新式学堂、留学教育、翻译机构对西方书籍的翻译等几个途径对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西学东渐的进程,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因而,如何认识西方文化就成为封建士大夫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戊戌变法以前,开明士大夫的西学观经历了“睁眼看世界”、“四不如夷”直至“中体西用”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前后,自林、魏倡议“师夷长技”,筹划海防,是为近代海防思想之萌生;其后近代海防思想又随洋务运动的兴起而不断发展,但综其始末都没有跳出“师夷”的窠臼。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代海防思想萌生、发展过程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戊戌时期的西学传播与传统观念的近代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缩小中外差距,踏着前人的足迹,继续把眼光对准西方,执著而又真诚地从那里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与焉揭开了新的篇章。与以前相比,戊戌时期的西学传播不仅有了量的变化,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而且更重要的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各种传统观念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强烈冲击,在基础上发生动摇,开始向近代观念演进。从此,以新代旧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8.
阮元为学继承由汉学皖派戴震开创的训诂以明义理的考据学风,并取得巨大成就.他对天文历算等学问也予以关注,在肯定西学先进的同时,又力持所谓"西学中源"说.在他看来,西学与中学都源自中国古学,发明、阐扬中国古学才是应取的态度.他以"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论证,使之具有典型的考据学特色.  相似文献   

9.
10.
近代中国科学的转型以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为基础,清政府实施“新政”,在全国范围创办高等学堂,推行科学教育,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山西大学堂作为中国最早创建的三所大学堂之一,率先开展了科学教育活动。文章从科学课程设置、引进科学仪器、编译科学教材等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分析中国近代高等学堂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之于西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异动和"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化体系渐趋瓦解,儒家价值观念和教化思想也越来越招致激烈的批判。反思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对于深刻理解现代性教化的兴起和全面把握中国现代学校变革的文化走向显然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进化论与近代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先后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进化论的传播紧紧抓住了广大国民的社会危机心理,进化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西方话语向中国话语的顺利转变,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进化论做了细致的抉择和筛选;进化论传入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成为民主革命家的思想武器,奠定了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西学东渐”始于17世纪,它掀起中国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高潮。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清初以后由于统治者的愚昧和保守,西学传入的规模和内容均不及前期。从比较中看出,文化融合的先决条件在于对其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海权理论既是国际关系学地缘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于海权理论往往过于强调其军事意义的一面,实际上,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海权更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综合概念。本文就对这一理论的创立及其演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借助民族主义的视角,关注当代西方民族国家史学的转型,以及民族主义对西方教育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进而反思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史学历史发展的若干问题,以给我国学者研究西方教育史学提供一些启发意义。首先,教育史学者应从民族主义视角关注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教育史家的教育史著述,研究民族主义思潮如何影响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其次,应从比较教育史学的视角研究西方各国教育史学的民族风格。最后,还应关注民族国家史学的转型对西方教育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情境认知论提出的"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中对知识的建构"的先进理念,对高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具有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遵循知识习得规律,高校现代汉语教学必须从教学理念到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情境化改革,才能走出困境,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代学习理论及现代学习方式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现代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简要回顾与评述,并结合我国课堂教学近20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指出我国学习方式的发展潮流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网络学习”环境的逐步建立,二是“学分制”的逐步实施。而采用“多维——整合”学习方式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实录”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重要概念 ,最早见于两汉文献 ,指司马迁史学的特点之一 :即史文之“直” ,史事之“核” ,史义之“不虚美 ,不隐恶”。北朝学者进而指出 :史官的职责“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以为监戒也” ,目的是“彰善瘅恶 ,以树风声” ,那些专职记事的 ,则“徒闻后世 ,无益当时”。到了唐代 ,“彰善显恶”的“实录史学”成了普遍接受的观念 ,“实录”也成了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核心术语和概念。“作者性”和“当世性”是“实录史学”的核心。它的首要意涵 ,不在于“过去”的“记录” ,也不在于对“过去”的学术研究 ,而在于一种“当世”精神 ,一种能令其在“当世”呈现“彰善显恶”之意义的精神。然而近代史学对此却多持贬义 ,以为史官之笔 ,不当有主观之评断涉入。传统史学的“实录” ,同时兼赅“真实”与“现实” ,近代史学则重视对“过去”的学术研究取向 ,强调的是“过去的真相”而非“现在的真相”。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在近代史学中被遮蔽了。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是两套不同的史学世界 ,回归传统史学是当今需要的大方向 ,强调“当世”意涵的“实录”在史学或编史学 (historiography)中被彰显出来的要义 ,应当正视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研究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现代汉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突出知识的应用,教会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重视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西学方法的引进与中西学术文化的融合创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这种引进、吸收、融合、创新不是单向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欧美两大洲的英法美德俄以及亚洲的印度日本;融合创新的途径方法也是多维的,几乎每一个有成就的学者都有自成一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